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

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

《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是朱力等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4年12月。

該書從底層理論的視角,對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進行了勾勒和總結,分析了城市底層群體所面臨的生存矛盾困境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城市底層群體的救助機制進行了探討。該書強調,底層群體自身無法擺脫貧困,需要外部支持。如果沒有政府的救助與社會的幫助,城市底層群體家庭只能在貧困的漩渦中循環而不能自拔,貧困的“代際傳遞”效應就會產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
  • 作者:朱力等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436千字
  • 首版時間:2014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對底層群體的概念與貧困群體、弱勢群體的概念進行了釐清,對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特徵與社會特徵進行了描述與概括;對底層群體的心理狀態、心理承受力進行了測量與分析,對越軌底層群體的心態進行了歸納、總結;對底層群體面臨的矛盾、困境進行了分類概括,對中國的低保制度提出了修改建議;最後,在理論上提出了底層群體的相關命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城市底層群體生存狀態
第三章 城市底層群體的心態分析
第四章 城市底層的階層認同與社會流動
第五章 底層群體面臨的生存矛盾與困境
第六章 城市底層群體生存矛盾影響因素分析
第七章 城市底層群體生存矛盾的化解
第八章 對城市底層群體的理論探討

創作背景

底層社會人群是市場經濟中競爭的弱勢群體,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改變自身的命運,缺少向上流動的渠道。底層社會群體成為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中經濟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最弱的群體,成為社會階層結構的薄弱帶,一旦社會各種矛盾激化或社會問題產生,他們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荷累積到相當程度,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社會風險將首先從這一最脆弱的群體身上爆發。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心理的嚴重失衡,使底層社會群體強烈地反作用於社會。不斷出現的以暴力或非法手段發泄自身不滿、報復社會的個體性極端事件警示社會:當底層社會群體無法生存的時候,整個社會的中產階層、社會上層也無法得到安寧。富裕群體更加擔心自己的財富、他們的子女及自身的安全;整個社會要用巨大的成本來保護社會成員的安全,預防底層社會的反抗。因此,龐大的底層社會群體及其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風險因素,是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社會心態,關係到社會轉型的順利進展和社會各階層關係的和諧穩定。基於此,《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在實施城市最低收入的社會保障制度後,中國城市底層群體基本上已經被納入城市低保制度。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和低保戶訪談資料分析,該書發現城市低保群體具有以下較為鮮明的特徵:(1)素質特徵:人力資本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工作技能與經驗。(2)生理特徵:本人及其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差,或殘疾、有病、年齡大而無勞動能力;家庭就業人口比重小,家庭負擔重。(3)職業特徵:大部分低保人員長期沒有工作,或者工作穩定性差,收入水平低,與勞動市場的聯繫脆弱。(4)經濟特徵:生活貧困,消費能力弱,長期依賴社會救助,大部分處於絕對貧困狀態。(5)心理特徵: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存在各種擔憂與焦慮,感受到社會偏見與歧視。(6)社交特徵:生活圈子較封閉,社會交往資源貧乏,外部支持性資源少。當然,並不是說每一個陷入城市社會底層的家庭都同時具有上述特徵,而是大部分底層群體的家庭具備了上述幾個或者全部特徵。
該書強調,底層群體自身無法擺脫貧困,需要外部支持。底層群體是整個社會群體中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雙重貧乏的群體。這一人力資本最弱的群體成員,在市場經濟中無法依靠自身的能力找到正規的工作並獲取穩定的收入。大部分城市底層群體長期依賴社會救助,低保收入是他們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家庭收入來源,他們依賴有限的低保收入勉強維持生存。此外,他們的社會資本也較低,大部分城市底層群體社會關係網路規模小、質量低,支持性資源比較單一;在非正式的支持網路中,家人和親屬的作用較大,但交往成員具有同質性,擁有的個人資源與社會資源也較少。底層群體缺少外部支持資源,不利於擺脫底層困境;在正式的支持網路中,主要涉及政府基層管理部門,尤其是基層社區居委會對城市底層群體的支撐作用明顯。如果沒有政府的救助與社會的幫助,城市底層群體家庭只能在貧困的漩渦中循環而不能自拔,貧困的“代際傳遞”效應就會產生。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救助機制》
2014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5175-4

作者簡介

朱力,法學博士,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理事、江蘇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市社會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科研課題30餘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