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2020年8月28日上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同時召開幹部大會宣布了指揮中心首屆領導班子的任職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 外文名:Command Center of Natur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Survey
  • 成立時間:2020年8月28日
  • 辦公地址:北京
  • 性質: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 行政級別:正局級 
  • 黨委書記李雪輝 
歷史沿革,主要業績,內設機構,專業中心,主要職責,發展方向,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前身是原武警黃金部隊,組建於1979年3月。根據黨中央機構改革決策部署,2018年8月,原武警黃金部隊集體退出現役,正式移交自然資源部,併入中國地質調查局。
根據中辦、國辦《武警黃金部隊轉制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央編辦《關於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事宜的批覆》,原武警黃金指揮部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所屬總隊、支隊和研究所、教導大隊調整組建為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領導下,指揮中心統一管理所屬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其中,指揮中心為正局級,13個專業中心正局級3個(分別部署在哈爾濱、廊坊、成都)、正處級10個(分別部署在牡丹江、呼和浩特、廊坊、西安、西寧、煙臺、烏魯木齊、海口、昆明、長沙),均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指揮中心為中央一級預算單位,隊伍編制1萬人。

主要業績

組建40餘年,指揮中心歷經多次編制調整、任務轉換,廣大幹部職工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完成1∶5萬區礦調4.5萬平方千米,發現東闖、東坪、金廠、哈達門、寨上、陽山等超大型金礦床,累計探明金礦床300多處,探獲黃金資源量2600多噸,充分發揮了國家金礦勘查的主力軍作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參與1998年抗洪,汶川、蘆山、尼泊爾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發揮了地災應急救援專業尖兵作用,贏得了黨和人民讚譽。

內設機構

內設22個處室,分別為辦公室、規劃計畫處、財務處、科技外事處、裝備處、基建處、人事處、教育培訓處、黨委辦公室(群團處)、紀檢審計處、安全和保密處、離退休幹部處、綜合研究室、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基礎地質調查處、礦產資源調查處、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處、套用地質調查處、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處、信息化處、後勤服務中心。

專業中心

統一領導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主要職責

(一)組織開展區域基礎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工作。
(二)組織開展能源、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調查和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工作。
(三)組織開展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與長期觀測工作。
(四)組織開展國土空間生態調查、保護修復與長期觀測工作。
(五)組織開展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工作。
(六)組織開展套用地質調查工作。
(七)組織開展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數據服務工作。
(八)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科學觀測和平台建設、科學普及和國際合作工作。
(九)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工作。
(十)承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發展方向

轉制改革以來,指揮中心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緊緊圍繞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服務支撐自然資源部履行“兩統一”職能,聚焦新時代地質調查“三個轉變”,積極擔負黨中央賦予的區域基礎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套用地質調查等六項職能任務,拓展承擔全國森林、草原資源調查,自然資源要素綜合觀測,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支撐調查等新使命新任務,努力建成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裝備精良、技術過硬,能夠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任務的專業化隊伍,成為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技術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