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二級學院。

環境學院前身主體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1993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系)以及1975年建立的原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組(後發展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2003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係為主體,合併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成立環境學院。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5個系,開辦5個本科專業;院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含1個共建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在編教職工近130人,在校本科生1100餘人、研究生500餘人、留學生8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 創辦時間:1952年
  • 辦學性質:二級學院
  • 學校類別:理工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李素礦、院長:馬騰
  • 本科專業:5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 院系設定: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地質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大氣科學系
  • 院歌:《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388號
歷史沿革,學院前身,合併組建,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交流,文化傳統,院徽,院歌,現任領導,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學院前身

  • 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
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建立。
1960年,一分為二,分別成立水文地質教研室和工程地質教研室。
1970年,隨北京地質學院遷至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下設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兩個教研室。
1993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系,後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4年,獲批環境工程本科專業。
1998年,獲批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
1999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探礦工程學院兩院合併成立工程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更名為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
  • 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
1975年,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組成立,後發展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

合併組建

2003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工程學院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係為主體,合併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成立環境學院,成立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中心、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同年,獲批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5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同年10月,成立生態環境研究所。
2007年,獲批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
2008年6月,以“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中長期從事環境地質領域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為主體組建形成了環境地質系。
2009年6月,成立清潔生產研究所。
2011年,獲批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2012年,獲批水利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水文地質學國家重點學科、環境微生物與生態技術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
2015年,獲批大氣科學本科專業,成立大氣科學系。同年12月,成立水資源研究所。
2016年,獲批大氣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學科發展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5個系,開辦5個本科專業。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地質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大氣科學系
本科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大氣科學

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含1個共建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國家省重點二級學科1個、湖北省重點一級學科2個。
2014年起,學院環境/生態學科連續進入全球ESI前 1%。
博士後流動站: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
一級學科博士點: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氣候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規劃與設計(藝媒)、資源與環境化學(材化)
一級學科碩士點:大氣科學、生物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氣候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規劃與設計(藝媒)、資源與環境化學(材化)、大氣科學、生物學
國家省重點二級學科:水文地質學
湖北省重點一級學科: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在編教職工近130人,有專任教師1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98%;另聘有殷鴻福、袁道先、張本仁、張宗祜院士在內的兼職教授27人。教師隊伍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湖北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王焰新
國家級教學團隊:地下水與環境國家教學團隊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馬騰、成建梅、王紅梅、劉慧等
湖北名師:靳孟貴

教學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2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建設了菁英班、卓越工程師班和實驗班等創新人才模式。
國家級特色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
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下水與環境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2019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基地1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級研究院1個、校級學術創新基地1個,建設了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1個,設有地下水與環境模擬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基地:國家地質環境修復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基地
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環境水文地質學國家創新研究群體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環境污染系統控制與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湖北省地下水與環境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
校級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研究院(下轄環境評價研究所、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研究所、環境地質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水資源研究所、清潔生產研究所等)
校級學術創新基地:盆地水文過程與濕地生態恢復校級學術創新基地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間,學院先後承擔了1100餘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7項(含國家創新群體1項,重點基金等5項),國家重大專項計畫項目2項;累計契約經費3.15億元,到賬經費2.6億元;獲得76項國家發明專利,發表SCI\EI\SSCI論文318篇,出版學術專著20部。

學術交流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多次主辦中國國內與國際上的學術會議,與中國國內外幾十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中間是學院英文簡稱“SES”,置於地球圖案上,下方為1952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建校時間與學校的英文簡稱“CUG WUHAN”,2003是學院建立時間。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院徽

院歌

《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
(部分歌詞)
我曾經帶著行囊去遠方,去追逐藍天白雲與夢想。
穿越四季,走過風雨,求索在漫漫人生旅途上。
我曾經懷著憧憬去遠航,去追尋智慧與真理的光芒。
乘風破浪,遠涉重洋,起舞飛翔在天空之上。
我看見一位智者來到我身旁,傳我秘訣給我鑰匙指引方向。
我聽見一個聲音在耳畔迴響,堅持堅持天賦所在成就夢想。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品德高尚,基礎厚實。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靜下心來,直面恐懼。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不驕不躁,恆久精細。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李素礦
院長
馬騰
黨委副書記、紀檢委員
姜明敏
副院長
孫自永
柴波
謝先軍

地圖信息

地址:魯磨路中國地質大學38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