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聲景資源保護的基礎問題研究》是依託華南理工大學,由袁曉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園林聲景資源保護的基礎問題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袁曉梅
- 依託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研究採用文獻資料考證結合實證研究分析的方法,首先廣泛研讀園林史料,就代表性園林不同歷史時期可能的園林聲景特徵進行概括,就與之相關的動物、植物、山水、建築,乃至人文活動等進行分析,釐清園林聲景的形成機制與演變原由。並就園林內部及外部聲環境現狀進行調查,就其歷史聲景資源進行考證,分析其營造意匠,探索符合聲景遺產保護目標的園林內部及外部噪聲控制標準與策略,同時就園林歷史聲景資源保護規範進行研究(包括物理環境與藝術內涵)。選擇1-2個代表性園林,就其聲景數據進行採集,結合史料收集,建立典型園林聲景資源庫;並對園林聲景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探素以預防為主的園林聲景資源保護模式;本研究突破了傳統以有形景觀為核心的園林遺產保護局限,將聲景及其文化精神作為景觀資源進行保護。這既是中國園林歷史原真性保護的基本要求,也是園林無形景觀資源保護的有益探索,對促進園林遺產保護水平的全面提升大有裨益。
結題摘要
項目採用文獻資料考證結合實證研究分析的方法,在系統研讀園林史料的基礎上,釐清了明清江南園林的聲景構成特徵,概括出園林動物、植物、山水、建築環境,以及人文活動等與園林聲景的內在聯繫。選擇拙政園等8座世界遺產園林為案例,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園林典型聲景資源庫,統一了園林聲景數據採集與建庫標準。並對拙政園、留園等內部及外部聲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調查,初步形成了符合園林遺產保護目標的聲景資源保護,以及遊客與環境噪聲管理策略,促進了以留園為代表的“園林靜好”等品牌工程的試點與推廣。項目還拓展了我國風景名勝區聲景資源保護的研究內容,立足廣州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聲景資源保護分區保護目標,劃分“聲音高敏感區”“聲音中敏感區”“聲音低敏感區”“聲音不敏感區”四個等級,分別制定了對應的聲環境保護策略。初步釐清了杭州西湖“九里雲松/松濤”“鳳嶺松濤”“南屏晚鐘”“浙江秋濤”等典型聲景名勝的形成與變遷機制,為杭州西湖遺產價值評估及保護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建立了我國首個聲景生態監測站,為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提供聲景生態數據與評估方法。同時積極開展科普公益活動,積極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推動面向生態文明的生態宜居環境建設。項目首次從聲景資源保護角度探討中國園林的聲環境問題,突破了傳統以物理降噪為核心的技術控制局限,同時也為傳統以有形實物與文字資料為基礎的園林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實證研究平台。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風景園林聲景資源保護研究空白,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園林遺產保護的方法和內容,拓展了國際前沿的聲景生態保護研究,有利於在更高層面上構建社會發展與園林聲環境保護的和諧共融,並為生態文明時代營造綠水青山好聲音提供有益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