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第1輯)名局03:徐程十局》內容簡介:徐程十局,是晚年徐星友與青年程蘭如於康熙後期的分先對弈棋譜,是爭奪當時棋壇王者的“十番”棋賽。因主事者嫉星友資深名高,陰使眾人助程,徐遂多負。但十局棋中,徐之“醇正”與程之“渾厚”(施襄夏語),亦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精深細微處多與今日暗合,尤見功力。施襄夏因此將其中六局收入他的《手批十八局》,細加評述,推闡入微。一流的棋譜,再配以超一流的棋評,這番際遇,古今上下,殊不可多得也。 延伸閱讀:《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1:過周十局》《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血淚篇》《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黃龍周虎》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名局03:徐程十局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84頁
- 開本:16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陳祖德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630229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圍棋大師陳祖德畢生巨獻。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吳清源 總序
常振明 推薦序
吳遠之 推薦序
陳祖德 自序
弈者小傳
第一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二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三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四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五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六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七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八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九局 程蘭如 徐星友
第十局 程蘭如 徐星友
後記
徐星友與程蘭如,這兩位先後引領清代棋壇的霸者,其年齡之差大概是四十八歲。因此,當徐、程“訂弈十局”時,如果用“血氣方剛”來形容年輕的程蘭如,此時的徐星友就已經是一位垂垂老翁了。
這樣的情景,放在今天是匪夷所思的,比如,我們如何能想像,當今一位六七十歲甚至年齡更大的職業棋手,還能夠在盤上,與小他幾輩的年輕人一較短長,爭奪棋壇霸主的寶座?
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材料的清代棋壇,卻是很平常的事。比如,在徐程十局之前大約四十年,年僅十八歲的黃龍士挑戰年近七旬的老國手盛大有;大約二十年前,盛年的徐星友挑戰“老邁周郎”——周東侯;時間再往前推,在清朝初期,還有年輕的周懶予挑戰年邁的過百齡,以及明朝末年,年輕的過百齡在北京的公卿府上與老國手林符卿爭棋,等等。
這樣的景象,既讓我們為那些年齡處於劣勢的一方鳴不平,又深深地羨慕他們的棋藝可以如此長青。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傳遞極為迅速的時代,對此情此景,只能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即。因為,在信息如此發達甚至爆炸的年代,每一位職業棋手都不能長久地保有他的秘密,他的棋譜可以很方便地為任何一位對手所獲得並加以研究,這樣,職業棋手在參加比賽時,不管他們棋藝是否有高有低,但在信息的占有量上,他們基本上是站在了同一個水平線上。這造成一種什麼情況呢?那就是一線棋手的早衰——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體力的減退,他們很容易被後起的年輕人超越。也就是說,當今一流棋手的統治力,比起以前是越來越短了。這是時代的進步所帶來的一種外部效應。
因為清初的信息傳遞速度,與宋、元、明各朝並沒有明顯的不同,那時的棋壇便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某一位棋手,如果他的才能和棋藝明顯超出了當時的所有名家,他就可以在棋壇的頂峰屹立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不倒。當然,在他稱霸的期間,他理所應當地需要迎接有實力的競爭者的挑戰。如果他對後起之秀能夠屢戰屢勝,他將繼續維持他的霸主地位,直到他榮光不再的那一天到來。
徐星友安居北京,迎戰從安徽北上的挑戰者程蘭如時,他對自己應該還是充滿了信心——這樣的挑戰賽於他而言,應該並不陌生;而且自從“棋聖”黃龍士逝後,他打敗周東侯成為棋壇的第一人,三四十年間罕逢敵手,常勝不敗。他也許不曾想到,這一次的十局賽,會成為他的封山之作。
這十局棋,從技術水平上看,年輕的程蘭如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足以與徐星友抗衡;徐星友雖然在年齡上居於劣勢,但在棋藝與氣勢上也沒有輸給年輕人。他的失敗,與其說是敗給了年輕人,毋寧說是敗給了自己的年齡。
但這樣說,可能也是有欠準確的,因為我們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材料中可以知道,此時的大國手徐星友,面對的並非是程蘭如一個對手,而是當時的一眾國手,以及組織這場比賽並希望徐星友落敗的“主者”。
譚其文先生在《弈選諸家小傳》中,這樣概括程蘭如的生平:“歙縣人。是時,海內推徐星友第一。蘭如與星友對弈十局,主者令眾國工陰助蘭如,蘭如遂勝徐,而徐亦因此歸里矣。”譚先生在文中,只是道出了這一段秘辛,而對程蘭如的棋藝等等,並未發一辭。在《寄青霞館弈選》所本的《鴻雪軒譜》中,有兩處相關的記載,一處說:“聞此局星友初掌先,頗有輕忽之態,遂為眾算所敗。主家揶揄之,自此以後,星友遂為之氣沮。”(指的是第肆局,程蘭如一百〇四手快勝)另一處說:“主者因蘭如屢勝,此局陰令眾國工不必合謀,看二人對壘如何,而蘭如遂負。自此以後,仍令眾算勝徐,而徐亦因此旋里矣。”(指的是第六局,徐星友二百三十七手勝)
從《鴻雪軒譜》中留存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徐星友此時的年齡當在七十歲左右,年歲既長,又是長期統治棋壇的霸主,主者能對他“揶揄之”,可見主者的地位不低。材料中既然稱“眾國工”,應當不止一位兩位名家,主者能對他們指揮如意,命令他們暗地裡助蘭如或者不助蘭如,可見主者的權勢不小。在這樣的形勢下,居於劣勢一方的徐星友不能有所抗議(比如罷賽),而且居於有利一方的程蘭如不能推卻主者的“美意”(他實際的態度似乎是受之不疑),更見得這場比賽完全落在了權貴的操縱之下。
那么這位主者因何動機,樂見徐星友的敗北呢?我們從常情揣度,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徐星友稱霸的時間太久,鋒芒太露,得罪過主者(“得罪”眾國工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其二,主者不惜以如此不公平的手段來對付徐星友,把他趕下霸主的寶座,如果不是為了泄憤,那也許是因為徐星友在品行上也非無虧(以主者的眼光);其三,主者也許只是對棋壇的現狀——徐星友一枝獨大有所不滿,因此樂見“舊貌換新顏”;其四,主者也許要通過操縱棋壇霸主的嬗易,來證明、炫耀自己的權勢。等等。
但是,不管主者出於何種動機要挫敗徐星友,徐星友想要以一己之力,又當高齡,戰勝這位幕後推手以及當時一眾名家的合力,顯然是具有相當困難的。在這樣的情勢下,徐星友對程蘭如取得三勝,一些負局的勝負之差也非常細微,的確展示了他大國手的實力。由此,我們也不得不對這位老當益壯的棋壇鬥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序言
吳清源
我的助手牛力力從中國帶回了祖德先生的訊息, 得知他正在研究和講解清朝的古棋,
這令我十分喜慰。
回思上世紀五十年代與川端康成先生的對話, 我曾比較過中日兩國在兩三百年以前圍
棋發展的盛況。那時的日本圍棋, 在德川幕府的治下, 出現了劃時代的名人———道策, 他的棋力超群, 有“十三段” 的美譽, 更創製了“道策流”, 開啟了近代布局的先河, 可以說是棋界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 中國的座子圍棋, 也達到了巔峰, 或者可以更準確地說,
中國圍棋最強的時代, 就是在三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時代。當時的中國, 名家輩出, 其中更有像黃月天(龍士)、施定庵(襄夏) 等超群拔俗的強手。但兩國的翹楚, 道策先生以及後起的丈和先生, 與清朝的黃月天、施定庵、范西屏三位棋聖, 並沒有在盤上一爭短長的機緣; 道光、鹹豐年間, 爭奪名人碁所失利的幻庵因碩, 曾有意來華, 與當時中國的大國手周小松切磋棋藝, 然也因海路不通而作罷。但清代大國手的棋力, 我以為是到達了非常了不起的程度的, 應相當於日本的名人一級的水平。
我是根據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棋譜集, 而得出這一判斷的, 五十年前我對川端先生如是說,時至今日, 我仍然抱持這樣的信念。
但清朝並沒有幕府將軍為棋士提供祿米, 也沒有“名人碁所”、“御城碁” 這樣嚴密的
制度作為支撐, 而只有貴族或富豪不定期主辦的棋賽, 中國頂尖的名手, 於是依賴懸賞的獎金獲得收入。
在康熙時期, 黃月天獨步天下, 沒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乾隆年間, 則是施定庵與范西屏兩人並立的時代。“但是不知何故, 兩雄之間的對弈局數很少, 全部不過十二三局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舉辦的十局賽, 這十局棋被稱為千兩之棋; 也就是說, 一局就相當於一百兩的價值, 而當時的一千兩, 以今天的價值來看, 應該相當有一千萬元(指上世紀50年代的日元。———編者注) 吧? 此二人就可以說是相當高強的專家棋士, 並且一生就是以圍棋為職業而持續地下棋。”
“其中還有名為‘血淚篇’ 的黃月天與徐星友之對弈譜流傳於世。徐星友當時雖然已號稱國手等級, 但是其棋力還是比不上黃月天, 兩者當時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黃月天卻說實際上可以讓徐星友三子, 於是徐星友非常憤慨, 真的就和黃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賽。當然, 最後這個十局賽是黃月天輸多勝少, 不過還是有幾局棋是黃月天漂亮地獲勝, 所以被稱為‘血淚篇’, 是非常精彩的名局。”
但到了清朝的末年, 中國的圍棋水準急劇地衰退, 到達了谷底。我的老師顧水如先生、
汪雲峰先生, 與中國最後一位大國手周小松, 可能要以“先二” 的棋格才能與之相抗。此後, 中國圍棋的水準慢慢回升,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終於達到今日的光輝興盛局面。
中國清代的圍棋, 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既有清末中國圍棋急劇衰落, 在一般人心目中
造成了中國古棋不如日本圍棋的深刻印象, 又有那時的戰法, 與現代的圍棋大大不同的原
因。因為, “即使看了乾隆時代的古譜, 也無法套用到現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視,
也很少被拿來研究”。
但圍棋的玄妙、幽深, 又非一時一地、一人一局所能勘破。三百年前的下法, 在今人
看來, 已經有了不甚滿意的地方; 三百年後, 後人看我們今天的棋, 是否也會抱持同樣的看法? 我們雖然不得而知, 但以事理推斷, 明矣。
祖德先生髮思古之幽情, 整理國故, 他的著眼點, 想來也在此處。此舉善莫大焉, 於
是欣然草文, 以為回響。
序
常振明
祖德先生的“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 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是文化界、圍棋界的一件盛事。
我與祖德先生的交誼已經有幾十年了, 因為在入讀大學以前, 我曾經是北京市的一名
專業棋手。在棋上, 祖德先生是我的前輩, 在國家隊一起訓練或比賽時, 我常有機會向他請教。在年齡上, 祖德先生長我十二歲, 溫文爾雅, 待我如同兄長一般。我在棋界的時間雖然不長, 但這一段濃厚的記憶, 常常令我回味。
那時候, 我們的國家隊基本上還是以日本為師, 耳濡目染的是日本棋界所開發出來的
下法, 如小目的定式, 木谷實與吳清源的新布石, 運籌布子講究棋理和棋形, 等等, 並且在棋手中間, 有一種趕超日本的氣氛, 於是, 對我們的前輩, 明清時代的國手所遵循的下法, 當時並沒有餘力過多地涉獵。
但是從2005年起, 我們的年輕棋手常昊、羅洗河、古力, 包括中信北京隊的孔傑等, 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佳績, 從頂尖棋手的層面以及整體厚度的層面, 可以說, 我們不僅超過了日本, 與以前的“苦手” 韓國相比, 也占了一點上風。在這樣的形勢下, 回過頭來研究古代圍棋, 從我們的古譜中汲取營養,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確是非常好的時機。
唐太宗曾經說: “以史為鑑, 可以知興替。” 歷史這面鏡子, 不僅記載了過去, 從中也可以推知未來。像我國的古代圍棋, 經歷了魏晉、唐宋, 到明清時達到了頂峰, 但從清末至民國, 隨著國勢的衰退, 圍棋的水平也大大地倒退。只是在新中國, 由於陳毅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提倡, 圍棋才重新步入了興旺的局面, 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終於回到了我們的祖先曾經達到的“盛世景象”。撫今追昔, 令人感慨。
圍棋的盛衰、興替, 究竟是什麼原因在裡邊起作用? 陳毅元帥有一句名言, 叫做“國運盛, 棋運盛”, 說的是外部的環境, 國家的繁榮, 是圍棋事業興盛的主導條件; 另一方面, 棋手們是否有開闊的胸襟、前進的動力, 樂意於從方方面面汲取養分的謙虛態度, 我以為也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圍棋是我們的國粹, 凝聚了先人們傑出的智慧。對它的繼承和發揚, 是我們每一個熱愛圍棋的人都無可推卸的責任。中信集團多年以來一直關注著圍棋事業的發展以及圍棋文化的傳承。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第九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 中信集團曾給予了一定的資助。在中國圍棋甲級聯賽創辦之初, 中信集團組隊“中信大三元”, 連續四屆參加了比賽。2009年, 中信集團再度與北京圍棋隊聯手, 更名為“中信北京隊”, 重返圍甲的大舞台。此外, 對於圍棋團體的成長、青少年棋手的培養, 中信集團也曾稍盡綿力。
中信出版社以前曾經推出過吳清源大師的作品, 如他的自傳《中的精神》, 以及他的棋譜選集《人生十八局》等, 獲得了一些好評。這次與祖德先生攜手, 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傳統文化———明清時期的古譜, 製作一個大系列, 以此來傳承和發揚國故, 也希望得到讀者的認可。
自序
陳祖德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來發明,世界上至今也不會有圍棋。
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人們經常提四大發明, 其實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發明創造
何止這四項? 譬如圍棋, 就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圍棋的歷史悠久, 遠遠早於四大發明, 而且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智慧。四大發明固然了不起, 但只是我們比其他民族先走了一步, 如果我們不發明, 其他民族早晚也會發明。唯有圍棋,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來發明, 那么, 世界上至今也不會有圍棋。
圍棋深奧莫測、變化無窮。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前發明圍棋, 數千年後的我們, 怎么
想都想不明白, 都覺得不可思議: 先祖有怎樣的聰明怎樣的智慧才能發明圍棋? 難怪有人認為圍棋是外星人發明的。
還有不可思議的是, 歷史無情, 只要跟不上歷史的發展, 不符合時代的節拍, 歷史必然將它淘汰。數千年的歷史長河, 不知淘汰了多少東西。多少文化藝術才短短二三百年的歷史, 如今已無以存矣, 或者是需要保護需要搶救矣, 偏偏圍棋越活越年輕。
圍棋的歷史悠久, 遠遠早於四大發明, 而且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智慧。
圍棋歷經數千年, 非但沒被淘汰沒成為老朽, 相反, 如今生機勃勃、熱力四射、陽光燦爛。今天的圍棋, 在國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般的洶湧的愛好者, 特別是少年兒童愛好者;在世界上更是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所喜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藝術卻綻放出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
我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都會下圍棋, 其中有很多對圍棋情有獨鐘, 甚至痴迷。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有關圍棋的詩詞賦文以及趣聞軼事。歷朝歷代對社會有著極為重要影響的群體, 可能在交往和遊戲間, 就肩負起了圍棋的薪火傳承。
魏晉唐宋時期我國的文化藝術包括圍棋蓬勃發展。圍棋本身具有文化性和競技性兩個主要方面, 而我國古代社會重視的主要在精神層面, 好像覺得看重競技看重勝負似有悖文化藝術的清雅脫俗。蘇東坡的名言“勝固欣然, 敗亦可喜”, 是對勝負的一種灑脫, 也是當時的一種人生態度。
我國古代圍棋水平真正的提高是從明末開始, 至清康乾盛世達到了無限風光的頂峰。
正如陳毅同志所說“國運盛, 棋運盛”。
祖國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館“正倉院”。
康乾時代, 棋壇人才輩出, 強手如林。令人可喜的是, 留下了大量的棋譜和各種圍棋著作。
但同時我又感到遺憾和痛心, 因為這之前留下的圍棋史料太少太少。圍棋最早的古譜是宋本《忘憂清樂集》, 其中有三國時代東吳的孫權與呂范的對局, 但這張棋譜的真假無從考證。
圍棋在春秋戰國時已相當普遍, 孔、孟曾多次提及圍棋。但春秋戰國時的圍棋究竟怎
么樣? 孔、孟的圍棋又下得如何? 想看到竹簡時代的棋譜無疑是種奢望。
然而秦代有了篆書, 尤其是漢代有了隸書, 文字已發展到書法藝術, 當時留下圍棋的棋譜應當是有可能了。但歷代那些酷愛圍棋的有名的君王、士大夫以及大詩人、大才子,如漢高祖劉邦、曹操和曹丕父子、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大將徐達和大臣劉伯溫等等, 還有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維、劉禹錫、李商隱、韓愈、陸游、文天祥和王安石、黃庭堅、蘇東坡等家喻戶曉的文壇北斗, 他們為圍棋留下了豐富的傳聞和詩文, 可就是未留下一張棋譜! 這給人留下無限想像和無窮遺憾!
我們的智慧而瀟灑的先人呵! 難道是歷史太悠久了, 反而不懂得歷史的價值? 難道是文化太豐厚了, 反而不珍惜文化的遺存?
不要說棋譜, 就是棋具, 遠的不用說, 就說最後一個王朝———清代, 圍棋如此盛行,可我卻從未見過清代的棋盤棋子。
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館“正倉院” 中, 珍藏著兩副唐朝皇帝贈送日本的棋盤棋子。棋盤由上好的紫檀木製作, 棋盤的四周邊上是精緻的圖案。對局雙方可由棋盤邊上拉開一個抽屜, 其中各放著一個烏龜造型的棋盒。棋盒中每顆棋子均畫有色彩艷麗的飛鳥。這兩副棋具, 材質優良、構思精妙、工藝極致, 可謂美輪美奐, 無與倫比。我們的祖先怎么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棋具, 如此超一流的工藝品?! 望著這兩副棋具, 可以想像圍棋在千年之前是什麼樣的水平。
可是祖國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能在異國他鄉才能見到, 而在自己的祖國, 不要說千年之前, 就是百年歷史的一般棋具都難以尋覓!
我國最早的圍棋文獻《敦煌碁經》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我多么希望能夠在故國故土一睹! 但再想想, 《敦煌碁經》這部文獻畢竟保留下來了。如果它不曾遠渡重洋, 依然在故鄉, 那它的命運又會怎樣?
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太多太多, 但我們失去了多少多少?
圍棋有娛樂、教育、交流、健身等功能,何必都要擠上職業棋手這獨木橋。
新中國成立後, 圍棋得到以陳毅同志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心, 得以很快復興。我國圍棋界以趕超日本為目標, 精誠團結, 自強不息, 水平急速提高。
圍棋事業需要拿成績來證明自己, 人民大眾需要成績以得到鼓舞, 祖國需要成績來揚眉吐氣。圍棋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 競技性越來越突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忽視了圍棋競技性, 而在這短短几十年中幾乎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競技性當然很重要, 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 當整個社會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競技和勝負上, 自然, 文化性被忽視、被冷落、被遺忘, 甚至被淡出。
現在我國有很多孩子學圍棋, 不少孩子的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寶貝培養成常昊、古力這樣的世界冠軍, 大人孩子付出多少代價, 使快樂的圍棋變得那么的沉重。在北京集中了全國各地那些非常聰明優秀的小棋手, 很有些孩子甚至寧可學業荒廢, 或者連國小都不上, 只是希望成為職業棋手。這似乎是圍棋的盛事, 但總令人感到不是滋味, 這是圍棋事業發展的一個異化現象。
圍棋與生俱來地是多功能的。首先是娛樂功能, 圍棋充滿著樂趣, 魅力無比, 能叫人樂此不疲, 忘乎所以, 用現在的流行語叫“樂活”。圍棋有教育功能, 圍棋好的孩子數學一定好。圍棋的核心是陰陽, 充滿著辯證法, 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圍棋所包含的哲理可運用到方方面面, 可提升境界, 啟迪人生。尤其通過學圍棋能使孩子的素質全面提高。圍棋有交際功能, 圍棋有個別名叫“手談”, 下棋即交流, 可能得到終生的好友。紋枰手談心領神會有利於和諧社會。日本的“圍棋五得”, 頭兩條, 即得好友、得人和。圍棋還有健身功能, 圍棋能使大腦得到很好的鍛鍊, 益智健身, 下圍棋的人大多長壽, 我還未聽說過下圍棋的人患老年痴呆症。日本“圍棋五得” 的最後一條, 即是得天壽。
古人還創造出無數優美動人的圍棋詩詞賦文。當代有人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圍棋文化詩詞選》, 其中不少古代圍棋詩詞佳作, 但我深信這只是歷史上的一小部分。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圍棋, 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無窮樂趣! 何必都要擠上職業棋手這獨木橋。現在的社會功利性過強, 這種功利性有意識無意識地影響著我們的棋手。如研究棋譜只看重韓國一線棋手的對局, 日本的棋譜已不屑一顧, 更何況我國的古譜。很多棋手根本沒看過我國的古譜, 恐怕連古代那些大國手的名字也全然不知。
要知道中華民族有多智慧嗎,圍棋古譜告訴你。
圍棋水平的等級分為九段, 這源自於日本, 而九段的等級無疑來自於我國古代的九品。我國古代圍棋的等級和官員一樣, 也分為九品, 一品最高, 九品居下。每個等級又有其很雅的名稱, 一品曰入神, 以下分別是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多么有意思。古人給圍棋取了很多別名, 以形狀命名的是方圓、紋枰, 以顏色命名的是黑白、烏鷺。在晉代又給了圍棋不少雅號, 如手談、坐隱、爛柯、忘憂, 圍棋太有趣、太吸引人, 故又將圍棋稱為木野狐, 等等。
唐宋時代的圍棋國手王積薪、劉仲甫寫的“圍棋十訣”、“棋經十三篇”, 享譽海內外, 至今常被人引用, 說明其含義之深刻, 影響之巨大。
清代留下了很多精彩紛呈的棋譜。古代的下法與現在有所不同, 主要區別在古代對局雙方先在對角放上座子, 此外要還棋頭, 即多一塊棋多還一子。這兩條決定了與現在下法上的差異。但棋理相通, 技藝無異, 我們研究古代棋譜, 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過去, 而且可讓我們欣賞古代優秀棋手的才華, 他們構思的巧妙、計算的精確令人折服。清代的圍棋國手眾多, 每人風格不同, 各有所長。最突出的是三位大國手, 他們是康熙年代的黃龍士和乾隆年代的施襄夏、范西屏。他們將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圍棋盤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達到了古代圍棋的巔峰。
有人可能會拿現在的棋理、現在的眼光去審視、評判他們, 感到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因而取否定態度。但這顯然是不公正的, 是片面的。不同的時代不能這樣比較, 正如不能拿吳清源同李昌鎬相比較, 正如再過數百年, 或有人會指責今天的棋手這樣那樣的不足或不明棋理, 因此否定今天的棋手, 這又公正嗎?
明清的圍棋國手眾多, 又傳承了大量的棋譜。雖然有棋譜, 但從未有人系統地評註。我曾出過一本《當湖十局細解》, 僅此而已。把古代國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精彩的對局有系統地評註講解, 以此介紹給當今社會, 這項工作工程很大, 但又必須有人去做, 不做對不起我們的先人, 也對不起今人, 對不起當前蓬勃發展的圍棋大好形勢。
前年, 我曾在天元圍棋頻道中講解了一些古代國手的對局, 越講越感到有必要將這些古譜有系統地整理出版。我終於決心挑起這副重擔, 這副擔子可能要壓我多年, 但這是我的責任, 是我的使命。
吳清源先生得知我要從事這項工作, 特意從日本發來長文, 表示對我的支持。吳先生是我所景仰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棋士, 他以九十六歲的高齡, 寫下這么多的文字, 我既感到愧不敢當, 又感到莫大的鼓舞。
這裡,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雲南大益茶業集團的董事長吳遠之先生, 他不但將大益普洱茶辦成我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茶企業, 而且他把那最大和最好的決心, 投向了慈善事業, 投向了文化事業。我目睹了他那雲南大益愛心基金會這些年來所做的善事, 我覺得大受益和大感動! 吳先生知道我要出一套古譜大系, 鼎力相助, 使我能安心地一步一步走進古譜。
我也要感謝中信出版社。該出版社隸屬於中國中信集團, 中信集團多年來與圍棋有不解之緣, 對我國圍棋事業作出很多貢獻。現在中信集團的董事長常振明先生年輕時是圍棋高手, 參加過不少重大比賽, 並取得過出色的成績。他對圍棋的理解和熱情使我決心並放心地將此書交給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曾出版過數本吳清源的書籍, 很獲好評。我相信這次和中信出版社的合作一定是愉快的。
最後, 我要感謝我的兩位助手程天祥和黎劍。我雖然已退休, 但工作依然繁忙, 簡直不亞於退休前, 因此靠一己之力恐難以勝任, 如今有了兩位盡心盡力的助手, 天助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