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社會黨

中國國家社會黨前身是再生社,簡稱國社黨。由張東蓀張君勱羅隆基等於1931年10月在北平發起成立。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臨時代表大會,抗戰紀略,

基本簡介

中國國家社會黨】寓再造中華民國之意,發行《再生》周刊,在北平設總部,天津設特別區委,上海、武漢設立分部。1934年10月張君勱在天津召集再生社臨時代表大會,即國社黨成立大會。國社黨標榜國家社會主義,其理論基礎為“絕對的愛國主義與漸進的社會主義”。抗戰時期曾加入統一建國同志會及由它演變而成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8月與海外的民主憲政黨合併,改名為中國民主社會黨

臨時代表大會

1934年 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成立國家社會黨(成立時 間尚無定論,一說1933年4月,一說1934年7月或10月)。通過黨綱黨章,選出黨的領 導機構中央總務委員會,由張君勱、張東蓀、 羅隆基、胡石青、諸青來等11人組成,張君肋 兼總秘書。綱領共98條,政治上“以民主政 治為根本原則,依國情充量實現之”,“政治制 度中使專門家占有地位,以減少黨派操縱與 裨闔之作用”;經濟上“確認私有財產”,“確立 公有財產”,“依國家計畫使私有財產漸趨於 平衡與普遍,碑得人人有產,而無貧富懸殊之 象”;教育上“發揚民族文化,普及國民教育” (《我們所要說的話)1932年2月28日,(再生)創刊號,1932 年5月20日)。

抗戰紀略

相對於青年黨來說,中國國家社會黨的規模要小得多。而影響卻並不遜色,雖然其正式以“國家社會黨”為黨名活動應該算在1934年,但歷史卻可追溯到清末,其領導人均為社會名流,如在1936年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總務委員為張君勱、張東蓀、湯鄉茗、羅文乾、陸鼎揆、諸青來、盧韓昌,執行委員則有梁實秋、梁秋水、徐公勉、黃炎培。
國社黨的所遵循的“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是在強調愛國的同時,一面反對共產主義一面避免“重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弊點”,從而推行“漸進的社會主義”。張君勱一貫“反共”和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同時進行。於是,國社黨也如青年黨一般,即被共產黨敵視,又為國民政府所打壓。北伐時期,北伐軍占領上海,立即封閉國社黨創建的吳淞政治大學,張君勱也曾被國民政府綁架,以至於一條腿受傷,終身殘疾。
在抗戰爆發時,國社黨的黨員據他們自稱有10000多人,在全國除陝西和甘肅之外均有黨部,其中以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四川等省規模較大。但作為黨魁的張君勱雖然是憲政專家和學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政黨領導人,在提高本黨聲望和力量方面並不在行。如青年黨一般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從而進行抗戰,國社黨力有未逮,因此,國社黨的抗戰主要是在政治層面。
所謂政治層面,國社黨的作為主要為兩點:其一,促成中國的政治統一,各黨派團結,一致抗日;其二,積極推動國府行憲,實現戰時憲政。
1938年4月13 日,張君勱以國社黨代表身份,致信蔣介石與汪精衛,言道:“……同人等更願本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之意旨,與國民黨領導政局之事實,遇事商承,以期抗戰中言行之一致,此同人等願為公等確實聲明者也。更有進者,方全民族存亡,間不容髮,除萬眾一心對於國民政一致擁護而外,別無起死回生之途。”表達了放棄以往政見和恩怨,服從政府,一致對外的態度。
“七七事變”後,張君勱作為國社黨的實際領袖,參加了國民政府組織召開的廬山談話會,後又帶領國社黨參加了國防參議會和國民參政會。
至於推動戰時憲政,功過是非,實難有箇中肯評價,但其出發點絕非借國難而發展本黨在朝勢力。張君勱其人,極有原則與操守,即使是參加抗戰後所召開的“偽國大”,因為對政府對憲政打了折扣,便不但本人不接受任何職務,還拒絕民社黨(國社黨和民主憲政黨後合併為民主社會黨)人接受內閣部長職位,僅僅派一人充當行政院政務委員,可見其並非爭權奪利之人。推動戰時民主憲政的原因,是認為只有憲政與民主才能真正凝聚全國人心,集合全國力量一致對外。
是不是國社黨就沒有人直接參加武裝抗戰呢?也不盡然,有一個公案,值得在這裡一說。
上文有關青年黨的抗戰事跡,說到東北抗日鐵血軍司令苗可秀,而與苗可秀並肩作戰的還有一位少年英雄趙侗。一般人認為,苗與趙都是青年黨員,但據很多與趙侗共過事的共產黨員的回憶,趙侗是國社黨員。
趙侗與苗可秀一樣,都是東北大學學生,九一八事變後與苗一起入關,後又一同出關參加鄧鐵梅的自衛軍。鄧鐵梅殉國後,與苗可秀組建少年鐵血軍與日寇作戰。1935年苗可秀殉國後,趙為鐵血軍司令。由於鐵血軍在戰鬥中損失太大而又得不到補充,趙侗不得不入關尋找救國會謀求給養,由白承潤代理司令。然而,趙入關後不久,鐵血軍就在日寇的圍剿下失敗。趙侗於是在北平一帶組織國民抗日軍與日軍周旋。其母趙洪文國也是位巾幗英雄,全力支持兒子的抗日事業,毀家紓難,四處購買軍火,做抗日宣傳,被譽為“游擊隊之母”。
趙侗的國民抗日軍後接受了共產黨的領導,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而趙侗始終未加入共產黨,後脫離隊伍南下重慶。在這裡便出現了懸疑,共產黨說趙侗是叛變,意圖拉走部隊而未得逞,國民黨方面則說趙侗是奉國府之命南下述職。在重慶,趙侗及其母親受到極高的待遇,被譽為“當代岳飛”,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
1939年6月29日,趙侗奉命率200人組成“抗日挺進隊”北返河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12月,途徑河北新富、靈壽兩縣交界的陳莊時,突遭伏擊,趙侗戰死,時年僅28歲。其妹趙理智亦同時殉難,年僅20歲。
令人痛心的是,伏擊趙侗所部的,是第十八集團軍120師所部。這一點,可從《聶榮臻回憶錄》和當時重慶出版的林夕所著《趙侗之死》得到雙重印證。這自然只是當時抗日敵後戰場諸多“摩擦”中的一個而已。
究竟趙侗的黨派身份是青年黨還是國社黨,筆者手頭資料難以最後確定。而無論其為何黨何派,均為民族脊樑,抗戰英烈。是值得後人追悼與懷念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