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二十講》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有關於中國哲學的學術集。作者楊國榮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中國哲學。對於某些問題更是有著獨到的見解。
基本介紹
- 作者:楊國榮
- ISBN:9787101108880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5-5-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稿以時代為序,從先秦到現代,分二十講深入淺出地系統講述中國哲學,尤其是對莊子思想、陽明心學、近代哲學思潮等的講解,體現出作者的獨特見解和哲學思想,實為作者楊國榮的哲學理論、哲學思想的結晶版。本稿不僅適合哲學專業學生學習閱讀,也適合廣大哲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第五、第六屆評議組成員,國際形上學學會(ISM)主席,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MIMESIS International – World Philosophies Series編委,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在海內外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多種論著被譯為英、韓、德等文。
圖書目錄
第一講 作為哲學的中國哲學
一 性與天道的追問
二 辨名析理
三 多重向度
四 明道與行道
五 中西之間
第二講 中國哲學中的道
一 天道與人道
二 “技”進於“道”
三 以道觀之
四 “道不遠人”
五 人道之美
第三講 “真”與中國哲學
一 “真”與“是”
二 體現於政治理念中的“真”
三 生活世界中的“真”
四 “真”與終極關懷
第四講 中國哲學中的理性觀念
一 思與知
二 情與理
三 近代的迴響
第五講 孔子與儒學
一 仁的觀念
二 仁與智
三 志於道
四 為己與成人
第六講 道家的初起
一 道與無
二 尊道貴德
三 道法自然
四 為學與為道
第七講 孟子與儒家政治哲學
一 君臣之義與德位之分
二 民受之:政治的合法性問題
三 善與法
第八講 莊子:天人之辯及其他
一 天人關係上的二重性
二 道通為一
三 真知與真人
四 逍遙之境
第九講 荀子的哲學思想
一 明於天人之分
二 名與實
三 “壹於道”和解蔽
四 化性起偽
五 群與分
第十講 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
一 形上之天與人文取向
二 仁道原則的轉換
三 天下無二道
四 古今之辯
五 義與我的合一
第十一講 魏晉玄學
一 名教與自然之辯
二 彼我自立與相因
三 逍遙與天命
第十二講 理學的演變
一 張載:實然與當然
二 朱熹:當然與必然
三 王陽明:當然與自然
第十三講 從泰州學派到李贄、劉宗周
一 泰州學派:意為心之主宰
二 童心說:普遍之理的消解
三 性體的回歸
第十四講 明清之際的哲學變遷
一 化“天之天”為“人之天”
二 經學的實證化及其意義
三 天人之辯
四 造命與循理
五 理欲之間
六 自我與天下
第十五講 體用之辯與古今中西之爭
一 中體西用
二 西體中用
三 中體中用,西體西用
四 內在歷史意蘊
第十六講 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一 從心物一體到“體用不二”
二 個性與直覺:良知說的二重影響
三 王學與中國近代的唯意志論思潮
四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的延續
第十七講 嚴復與王國維
一 實測內籀之學
二 實證原則與功利主義
三 無對之域的雙重意蘊
四 從形上學到實證論
五 實證論的雙向展開
六 實證論的限度:二難困境
第十八講 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
一 科學化:知識領域的科學主導
一 性與天道的追問
二 辨名析理
三 多重向度
四 明道與行道
五 中西之間
第二講 中國哲學中的道
一 天道與人道
二 “技”進於“道”
三 以道觀之
四 “道不遠人”
五 人道之美
第三講 “真”與中國哲學
一 “真”與“是”
二 體現於政治理念中的“真”
三 生活世界中的“真”
四 “真”與終極關懷
第四講 中國哲學中的理性觀念
一 思與知
二 情與理
三 近代的迴響
第五講 孔子與儒學
一 仁的觀念
二 仁與智
三 志於道
四 為己與成人
第六講 道家的初起
一 道與無
二 尊道貴德
三 道法自然
四 為學與為道
第七講 孟子與儒家政治哲學
一 君臣之義與德位之分
二 民受之:政治的合法性問題
三 善與法
第八講 莊子:天人之辯及其他
一 天人關係上的二重性
二 道通為一
三 真知與真人
四 逍遙之境
第九講 荀子的哲學思想
一 明於天人之分
二 名與實
三 “壹於道”和解蔽
四 化性起偽
五 群與分
第十講 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
一 形上之天與人文取向
二 仁道原則的轉換
三 天下無二道
四 古今之辯
五 義與我的合一
第十一講 魏晉玄學
一 名教與自然之辯
二 彼我自立與相因
三 逍遙與天命
第十二講 理學的演變
一 張載:實然與當然
二 朱熹:當然與必然
三 王陽明:當然與自然
第十三講 從泰州學派到李贄、劉宗周
一 泰州學派:意為心之主宰
二 童心說:普遍之理的消解
三 性體的回歸
第十四講 明清之際的哲學變遷
一 化“天之天”為“人之天”
二 經學的實證化及其意義
三 天人之辯
四 造命與循理
五 理欲之間
六 自我與天下
第十五講 體用之辯與古今中西之爭
一 中體西用
二 西體中用
三 中體中用,西體西用
四 內在歷史意蘊
第十六講 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一 從心物一體到“體用不二”
二 個性與直覺:良知說的二重影響
三 王學與中國近代的唯意志論思潮
四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的延續
第十七講 嚴復與王國維
一 實測內籀之學
二 實證原則與功利主義
三 無對之域的雙重意蘊
四 從形上學到實證論
五 實證論的雙向展開
六 實證論的限度:二難困境
第十八講 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
一 科學化:知識領域的科學主導
二 科學視野與人的存在
三 社會領域的“技治”取向
四 作為價值-信仰體系的科學
五 歷史的緣由
第十九講 馮友蘭:存在與境界
一 重建形上學
二 人生境界
三 “說”與“在”
第二十講 馮契:智慧說與當代中國哲學
一 廣義認識論
二 走向真實的世界
三 自由的人格
四 哲學:回歸智慧
後記
三 社會領域的“技治”取向
四 作為價值-信仰體系的科學
五 歷史的緣由
第十九講 馮友蘭:存在與境界
一 重建形上學
二 人生境界
三 “說”與“在”
第二十講 馮契:智慧說與當代中國哲學
一 廣義認識論
二 走向真實的世界
三 自由的人格
四 哲學:回歸智慧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