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之原始精神

《中國哲學之原始精神》是唐君毅所著作品,出自於《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哲學之原始精神
  • 作者:唐君毅
  • 作品出處: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關於中西文化之起源之不同,由中西哲學之起源之不同更可證之。在印度與希臘,哲學之初起,皆起於古代傳統宗教文化之解體,懷疑思想之興起,與新舊文化思想之衝突。依唯物史觀之說,則此一切皆歸於社會上原居下層階級之人,如商人平民之升起,及僧侶與貴族之勢力之沒落。以此二者,說明希臘及印度之六派哲學之興起,及希臘早期哲學興起之外緣,皆可頭頭是道。近代之論中國學術文化史者,紐於西洋印度之例,故自夏曾佑、梁任公、胡適之、馮友蘭以來,論中國哲學之起源者,大體皆注重說明中國古代之鬼神術數如何為先秦之哲學所代,孔老時代之懷疑思想批評精神之出現,及人民怨天思想之滋生,與貴族之如何腐化而沒落,平民階級之如何逐漸興起,士之如何獨立,以表示其間畫時代之轉變。此種說法,亦未嘗無理據與史實足資證明。然據以前之舊說,則自《莊子·天下篇》,劉向、歆父子,班固,直至清章學誠論先秦學術之起源,皆重在說明先秦學術如何承繼周代文化精神而生起。即清末龔定庵之《古史鉤沈》,民初張爾田之《史微》、江瑔《讀子卮言》,皆尚承此舊說。吾人今日若為平情之論,則吾意仍當依舊說為本,以說明先秦之哲學之如何自以前之舊文化生起,而又表現一新精神。
吾人之所以仍歸於依舊說為本,以論中國哲學之起源者,由於吾人以為中國古代社會,實未有如希臘印度之階級利害之劇烈矛盾,亦未嘗如彼方之有新興哲學與傳統宗教文化之顯明衝突。希臘哲學興起之時,其社會有自由民,商人階級與占人口大部分之奴隸階級。印度哲學興起之時,其社會亦有截然差別之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四階級(人或謂印度宗教思想之輪迴,即由生前所處之階級之固定,故只有賴死後之輪迴,以求轉生雲)。皆與中國諸子興起時代中國社會之情形迥然不同。周之封建制下,貴族與庶民固可謂二階級。然貴族庶民間,階級利害之衝突,決不如希臘、印度階級利害衝突之甚。凡古代貴族階級之成立,大皆由於曾為戰爭中之勝利者。貴族階級之權力,恆由戰爭之頻仍,或與他國時在戰爭之勢中以增強,得繼續維持其統治之地位。印度古代,迄未統一。其哲學興起之時,正戰爭頻仍之世。希臘之諸小邦,亦互相獨立,時在戰爭之情勢中。故其下層階級與平民階級所受之壓迫,永不易解除,社會階級間之緊張關係,因以常存。然中國周代封建制度建立後,在春秋前,封建之諸侯間皆少互相戰爭之事。以古代恆患民少,土地待開發者多,故平民謀生之道較易,亦盡有運用其精力之所。因而階級之對峙關係自較不緊張。承平既久,生齒日繁,階級間之貧富地位之懸殊,未有不日趨於沖淡者。且周代之封建制度本身亦有一巧妙之處,可以使封建諸侯不致相爭,而維持天下之一統之勢者,此即由其與宗法制度之結合(此下本先生之意而推衍之)。宗法制度有百世不遷之宗,以為社會之一貫的、不變的、縱的統一原則。有五世則遷之宗,以為社會生齒日繁時之變遷的、橫的統一原則。宗法制度教為臣下者,由敬祖先以敬宗子,以敬國君,敬天子;教為君上者,由敬天敬祖宗,以愛同宗之族人,愛百姓而安庶民。由是而合家庭之情誼,與社會之組織、政治之統系、宗教之情操以為一,再文之以禮樂,則人不易生叛上作亂之心,而天下易趨於安定。故曰: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此文出自於《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家。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了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樑。他一生著述宏富,按內容可分為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心本體論、文化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史等;按文字風格可分為抒懷式、反省式、辯論式、析理式、說教式、述學式;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對中心觀念的肯定與展開、對中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論述、心通九境論系統的建立。編者簡介單波,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跨文化傳播、比較新聞學研究,代表作有《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中西新聞比較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