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鎮∙雲南沙溪

中國名鎮∙雲南沙溪

劍川沙溪是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劍川石寶山所在地,又是聯合國教科文命名的地方,目前已漸成遊客親睞的地方之一,《中國名鎮(雲南沙溪)》(作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雲南省劍川縣沙溪古鎮的山川名勝、歷史溯源、風俗大觀、文化集萃、趣聞軼事、人物風采、名優特產等內容。行文中突出了沙溪人無我有、人優我特、人特我優的天然優勢,行文質樸,但不失傳奇;選圖量大(三百餘幅),但不失特色。《中國名鎮(雲南沙溪)》後附有當地規劃編制、保護條例等相關文本。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名鎮∙雲南沙溪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16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羅楊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9569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存留在古村落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閃爍在古村落里,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國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匯聚在古村落里,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中國名鎮(雲南沙溪)》(作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省巍山古城的山川名勝、歷史溯源、風俗大觀、文化集萃、趣聞軼事、人物風采、名優特產等內容。

媒體推薦

中國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存留在古村落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閃爍在古村落里,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國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匯聚在古村落里,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羅楊

圖書目錄

引言
中國名鎮∙雲南沙溪
遠古的先民
黑□江民族文化走廊
從海門口走來的先民
鰲峰山青銅文化遺址上生活的先民
古道的輝煌
茶馬古道上的要衝
千年集市寺登街
茶馬古道上的古道、古橋、古樹
茶馬古道上的古村落
南方的“敦煌”
“南天瑰寶”石寶山
石寶山石窟藝術傑作
歌舞的故鄉
白族民間歌舞的盛會
石龍村與石龍霸王鞭舞
多元的信仰
原始崇拜儒釋道合一陽宗教信仰
主要寺院
多彩的生活
蕊要節日
風俗習慣
風味小吃及特產
多情的兒女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能工巧匠
歷史人物
英雄的土地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邊縱“七支隊”紅包根據地
特色景觀
旅遊的天堂
旅遊線路特色客棧
特色酒吧
茶室
遊客心中的天堂
永遠的寺登街
寺登街的保護與開發
旅遊外發與民居保護並重
讓千年古道重放異彩

文摘

沙溪壩有許多古村落,從北至南較大的古村落有甸頭、沙坪、石龍、段家登、寺登街、長樂、鰲鳳、燈塔、溪南、東南等村。這些村莊都以稻穀、蠶豆、小麥等糧食生產為主,但各有側重。
甸頭村位於沙溪壩北端,石寶山腳下。茶馬古道從村內穿過,曾是馬幫打野歇腳的一個重要路段,是以白族為主體的一個古村莊,以種植地參子、泡核桃、烤菸為主,養殖牛、羊,有較多的石匠和木匠。
沙坪村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寶山山麓,下轄五個自然村,有白、漢、傈僳等民族聚居,到石寶山的古道是村莊的一部分,村內古老傳統民居大院有近十個,古巷依然保存完好,古村落風貌較完整。糧食生產、土法燒制瓦件、青磚是該村的優勢產業。
石龍村是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寶山西邊的山區村,白族人口占86.1%。村前為石龍水庫,內有大量魚蝦,村周邊山上有野生菌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村內還遺存大量的“垛木房’’等民俗文化資源,是劍川縣四個民俗文化示範村之一。白族文化的精粹霸王鞭、白族調、鄉戲(初二至初五唱鄉戲),石龍村人個個能跳,人人會唱,村民中不乏優秀白族歌手,人才輩出,已成為民歌演出人才重要的輸出地。
四聯段家登位於沙溪壩東北部,村中有清代中期建的戲台、清代前期建的段家大院等古建築,該村背靠華叢山,西臨黑漶江,該村江邊花魚、泥鰍、江魚等水產品特別多,是登山探險和享受田園風光較理想的去處。村內竹器工匠較多,傳統旱菸、蔬菜、水果是該村優勢特色產業。
鰲風村位於沙溪鎮寺登街以南一公里,平甸公路穿境而過,總人口中白族占94‰寺登街至彌沙井的茶馬古道從村內穿過。該村是劍川清代木雕大師楊永甲的故鄉,村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照壁、福壽長魁星閣及本元寺等古建築11處,有不少老院子仍完整保存下來。
北龍村位於黑漶江東側,背靠蓮花山,距沙溪寺登街12公里,是沙溪壩內最大白族村莊。古建築業、漁業和禽畜養殖業是該村特色產業。
長樂村位於沙溪鎮西部,長樂魁閣、三教寺等與傳統民俗相關建築保留下很多,古村落風貌完整,有濃郁民俗遺風,特色產業是養殖業、良種實驗種植示範。
燈塔村位於沙溪鎮東南角,該村的源泉寺宏偉氣派,寺中古木蒼蒼,丹桂飄香,是沙溪壩影響較大的寺廟之一。該村依賴廣闊的土地資源發展烤菸、泡核桃種植已成新的優勢,其傳統手工竹器加工產品豐富多彩,有較強發展勢頭。
東南村位於沙溪鎮東南角,屬半山區,下轄五個自然村,居住著白、漢兩個民族,其中白族占64%。該村有明代建的段良府、石鰲橋等歷史建築,曾是沙溪與洱源牛街、喬後往來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有一個集市在此形成,隨著交通方式發生大的改變而消失,但遺留下許多人文資源,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紅星村位於沙溪鎮東南角,下轄五個自然村,是劍川縣唯一的漢族聚居村。村南部白龍潭是沙溪最優美的自然景觀,村民在山地上種植烤菸、泡核桃,經濟速長林有較強的優勢,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是其特色產業。 華龍村位於黑漶江東岸,華叢山腳下,轄三個自然村,七個村民小組。該村林業資源豐富,森林面積22438畝,人均14畝,是沙溪壩子東面的風景林帶和水源涵養林帶,景色優美,有不少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點,其中“龍門箐”、“三大塘”、“華叢山”頂峰等景點特色鮮明。白族、彝族世代和睦相處,而且能歌善舞,在傳統節日和各種文藝匯演中民族歌舞表演深受人們的喜愛。該村古建工藝精緻,以國光古建公司為龍頭的華龍村古建隊,傳承弘揚了傳統工藝,把古建工藝遠播到昆明、北京等地,甚至走出國門到紐西蘭等國。特色產業為林業、古建、木雕。
聯合村位於沙溪鎮南大門,東、南與洱源縣的茈碧鎮、喬後鎮接壤,西、北與縣內彌沙鄉相接,下轄七個自然村,居住著白、漢兩個民族,分布於黑灕江東西兩岸半山坡上。境內高山和低谷相間,溝箐甚多,一層山一層水,屬河谷性溫帶氣候,氣候濕潤,適宜種植烤菸,利於泡核桃生長,飼養黃牛、山羊自然條件好。村民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耍牛節”完整再現了古代農耕情景,民間嗩吶聲遠播四方。該村主要發展烤菸、泡核桃種植,乳畜業。P49-51

後記

沙溪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然而,在經歷了上千年的輝煌之後,沙溪這顆明珠暗淡了,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準確說,是被石寶山的盛名蓋住了。人們知道劍川有個石寶山,卻不知道石寶山就在沙溪;就像本書中提到的沙溪寺登街列入聯合國向全世界公布的101個瀕危建築保護名錄,並啟動了中外合作的寺登街修復工程之後,沙溪寺登街一時間成了熱門話題。然而,又出現了多數人、尤其是國外只知有沙溪寺登街,而不知道沙溪只是劍川縣的一個鎮一樣。
近年來,隨著寺登街修復工程的實施和對外宣傳的影響,沙溪寺登街已經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介紹沙溪和寺登街的相關資料、書籍也出版了不少。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何以還要來湊這份熱鬧?這就不得不一說這本小書出籠的原由。
2012年夏秋時節,叢書的組織者、原州白族文化研究所所長趙寅松先生把爭取到編纂出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書》大理白族自治州卷的情況及各分卷的構想和我作了交談,希望我能承擔其中的一卷。我深知這是這位兄長對我的器重,也是他對我的一種鞭策。出於對家鄉的一份特殊感情,我答應可以考慮承擔其中劍川縣兩卷中的一卷。由於劍川是文獻名邦,文化人較多,考慮之後,我答應承擔沙溪卷的編寫。由於平時工作繁雜,尤其是需要徵集大量的圖片,無法分身,難以做到全力以赴。經趙寅松先生的介紹,我邀請了曾長期在沙溪寺登街管委會工作,並親自參與寺登街修復全過程、此時已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工作的楊湖彪共同來完成這一工作。我和湖彪此前雖然素昧平生,但跟他一說,他很爽快地同意加盟。
2012年9月底,承擔叢書出版的智慧財產權出版社的領導和責任編輯到大理,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主持召開了出版社相關人員與各分卷編纂者座談會後,我們正式開始了本書的編纂工作。由我設計出了全書的篇目,在與湖彪進行了多次交流修改後,我們於11月底在劍川縣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沙溪寺登街召開了一次專門的徵求意見座談會。我們帶著篇目來到沙溪,聽取沙溪鎮黨委、政府和劍川縣寺登街管委會等相關部門和縣內專家學者、沙溪鎮老幹部,外地及本地在寺登街經營客棧酒吧的業主代表等多方面的與會人員意見建議。座談會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永和先生主持,到會的楊益均、王建雄、李義良、楊惠銘、張潤忠、李玉寶、趙時鐘、張稀等人都發表了很好的建議意見。座談會後,我又對全書篇目進行了調整完善。
從去年12月開始,我和楊湖彪按照分工開始了編寫工作。根據各人的特長,由我負責引言、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章,楊湖彪負責第二、第六、第七、第九和第十章的編寫。2013年初稿形成後,由我對全書進行了統稿。楊湖彪負責徵集了全書的大部分圖片。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劍川縣金華文化站的段力剛先生受聘擔任本書的首席攝影師,在圖片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大理白族自治州怕族學會會長趙濟舟先生和我的同事趙銳明也提供了部分珍貴的照片,中瑞復興工程瑞方現場代表黃印武提供了修復建築前後對照照片和沙溪壩示意圖,劍川民族博物館楊德志提供了海門口遺址的航拍片一張,我的小妹段蕾承擔了目錄的英文翻譯。沙溪鎮書記張益儒、鎮長楊澤雄、管委會副主任王建雄在本書編寫中給予了不少幫助和支持。
在編纂過程中,我們參考了部分前輩專家的成果,已在書末列出,以示對各位前輩著作權的尊重。特別要提到的是叢書顧問楊亮才先生給我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和所做的大量工作。在此,一併對給予這本小書關心與幫助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當然,也包括我們家人的支持,只是為了免俗,這裡就不再列出他們的名字了。完全可以說,《中國名鎮·雲南沙溪》一書如果有些許價值,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最後,我要把這本小書獻給我的母親段梅君,就在我校改出版社發來的沙溪卷清樣期間,與病魔頑強抗爭了18年的母親,平靜地離開了我們,魂歸故土——金華山下、劍湖之濱的向湖村。這也是我的校樣遲遲不能完成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人說的,校書如掃落葉,甘苦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儘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差錯仍然在所難免,唯有肯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建平
2013年9月

序言

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都是先人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後代子孫與我們享有同等的權利,這就是代際公平。將這份遺產儘可能完整地留給後代,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是世界上文明誕生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各族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創造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城鎮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不文明走向文明的標誌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文化沒有斷流的國家。我國眾多的名城、名鎮、名村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分布在神州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名城、名鎮、名村既是物質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但是,毋庸諱言,在當前現代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有不少古村落的原貌已蕩然無存,即使遺留下來一少部分,也都面臨文物建築被損毀、文化遺蹟被侵蝕、傳統文脈被割斷、文物原生態環境被瓦解或亂開發的命運,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一去不復返。這是一個十分嚴峻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多更好地了解我國“三名”——名城、名鎮名村的遺物遺址、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掌故傳說和時代風貌,同時更好地保護它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聯袂推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書》。這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舉,值得關注。
解讀大理的歷史,洱海東部賓川發現的牡羊村新石器遺址,是雲南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說明,牡羊村遺址是一個典型的以稻作農業為主的長期定居的村落遺址。劍川海門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夏代晚期青銅器開啟了雲南青銅文化的先河。在此基礎上,漢置郡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白子國”,唐初合六詔(有說八詔)為一,最終形成了包括雲南全省以及川黔部分地區在內的,幾乎與唐宋相伴始終,綿延五百多年的南詔、大理國。
南詔、大理國政權的建立,結束了雲南歷史上部族紛爭的混亂局面,將雲南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步,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偉大祖國的統—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因時間而悠遠,文化靠積澱才厚重。悠久的歷史成就了大理眾多的文物古蹟。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很多,本次只收錄了其中的—部分。它們比較集中地展示了大理歷史文化的精華。
大理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與大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息息相關。根據學者們研究,先於西北絲綢之路兩百多年,在祖國西南也有一條重要的“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還有經大理達西藏的“茶馬古道”,從大理到安寧南下出海的“步頭路”,奠定了大理滇西交通樞紐的歷史地位。今天,大理同樣是同時擁有民航、鐵路、高速公路因而四通八達的民族自治州。便捷的交通使大理能夠廣泛吸納中外文化精華,故而人文蔚起,薪火相接,代有名流;里巷傳仁德之懿,父老有述古之風,享有“文獻名邦”的美譽。秀美的山川、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相得益彰,無疑是建設幸福、美麗大理的根脈,也是大理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的魅力所在。
靠文化揚名,提高品位;靠文化發展,一興百興。在這一點上,大理的經驗值得借鑑。當前,保護“三名”已進^攻堅階段,各級政府都紛紛出台保護辦法,但還不夠,必須加大宣傳,增強人民民眾對“三名”保護意識的自覺性。歷史文化是人民創造的,也要人民來保護。正因為如此,我們便自告奮勇地承擔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書》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的編撰任務。近兩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聯合州級文化部門,在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結和依靠熱心文化事業的有識之士,群策群力,完成了編撰任務。
參加本次編撰工作的既有年過七旬的學者,也有正當盛年、承擔著繁重日常工作的中青年新秀,但他們都際著對歷史負責、為子孫謀福的崇高理念,攻堅克難,爭分奪秒,或多次深入所承擔的地區開展田野調查,走訪熟悉地方歷史文化的有關人士;或沉迷於史籍檔案,考稽鉤沉,運用文字和照片,將各城、鎮、村的山川名勝、人文歷史、文物古蹟、文學藝術、民風民俗、風物特產真實地記錄下來,最大限度地將各地文化精華展示給廣大讀者。同時,各卷密切聯繫實際,對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的輝煌值得自豪,更是留給每一個當代人的—份沉甸甸的責任,守望好這片熱土,再創新的輝煌,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作出能夠告慰先人、無愧後人的業績,應該是每一個大理人不懈的追求。相信這套叢書能在大理各族人民建設幸福、美麗大理中進—步增強民族文化自覺,留住集體的文化記憶。
趙寅松
2013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