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海誓山盟·青島卷

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海誓山盟·青島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海誓山盟•青島卷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132053, 9787546132051
  • 品牌:黃山書社
  • 作者:韓千鈞 楊若興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頁數:163頁
  • 開本:32
  • 定價:2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海誓山盟·青島卷》由黃山書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天遊園”里的隱棲與徜徉
康有為故居
第二章 開啟文化盛典的小房子主人
蔡元培故居
第三章 薈萃名家的導演
楊振聲故居
第四章 小樓上的落拓情懷
聞一多故居
第五章 君子國里的適意歲月
梁實秋故居
第六章 人生遠景的孤獨凝眸
沈從文故居
第七章 打響職業寫家第一炮
老舍故居
第八章 《劫後桃花》別樣紅
洪深故居
第九章 觀象山麓秋暮天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
第十章 望海樓中聽山雨
王統照故居
第十一章 八關山麓的小屋
吳伯簫故居
第十二章 元窗室走出大詩人
臧克家舊居
第十三章 清幽褐木廬
宋春舫故居
第十四章 神仙眷侶名重學林
馮沅君、陸侃如故居
第十五章 變化魚龍出神奇
童第周故居
第十六章 北斗之北的星辰
束星北故居
第十七章 一脈俠風動島城
王度廬故居
後記

後記

來青島遊覽賞玩的人往往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不到嶗山就等於沒來過青島”,此言有理。但當本書即將收筆的時候,一個新的感觸卻在我腦海里突然萌生:“到青島,看嶗山,更要看八關山;游大海,更要游大學!”
青島的歷史雖然僅有百年,城市內涵卻十分獨特和豐富,其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是其他很多城市所難以比擬的。德占時期、清領時期、日據時期、民國時期的遺蹟星羅棋布在這方土地上,人文積澱和自然景觀相映生輝。每一寸草木、每一座建築、每一個節日、每一聲吟唱,無不訴說著城市歷史演繹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當然,我們無法用審視北京、審視西安的眼神來打量青島,因為她是如此魅力獨具,以至於在審視她時,我們的目光也變得獨特和生動起來。
也許,對於今人來說,青島缺少的並不是文化,而是缺少對固有文化內容的體認和理解。如果這方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穿行於高樓大廈、街頭巷尾間的時候,在心靈的最深層都能懷著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和對文化的虔敬,而不是單純的對經濟數字的追逐與焦灼,那誰還能說,這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呢?
應該有足夠的理由,不斷地鼓舞著我們對這座城市豐富的文化資產進行整合、挖掘與見證。值得欣慰的是,在以郭同文、魯海、劉增人、周海波等諸先生為代表的學人群體的梳理下,這一工程的脈絡已然日漸清晰。
跟隨文化大師們偉岸的背影,我的目光投向了青島的名人故居。這些錯落在山麓海畔的座座樓宇、方方院落,集納著歷史細節、名人傳奇與建築美學,它們的存在,仿佛真的是山、海之間達成的一個盟約,為了使這座城市的美麗不至於孤寂、不至於蒼白。
徜徉在老街舊宅之間,我的前額和肩上灑滿陽光,我的F717鏡頭大張。一次次尋訪和叩問,我翻讀著城市已然泛黃的頁頁記憶,撫觸著文化已然斑駁的脈脈殘跡。青燈案前,我的指尖在鍵盤上飛舞,文化的沉泥在我的鋤尖濺起。
對我來說,這樣的探訪更多的是一種體驗和品味。一次次的激動和神傷總是在不知道的瞬間開始,心情幾番跌宕之後,我的收穫斐然。
我深知這樣的旅程隨時可以開拔,永遠不會結束。我希望,在今後的旅程中,能邀集更多雙沉靜的眼睛和更多顆熱情的心靈。

序言

文化名人的雪泥鴻爪
如果把城市看做點綴在大地上的珍珠,青島,就是其中閃耀著異樣光彩的一顆。
一如青島這個名字本身所蘊涵的那樣,這裡山海形勝,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素以“東方瑞士”之名為世人稱道。海韻與山魂,風物和歷史,文化與建築,在時空交錯間共同織就出一幅絕美的人間勝景。
1917年,遍游宇內、識見深廣的康有為來到青島,隨後他在給友人方子節的書信中寫道:“……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
彈指之間,恍然若夢,八十餘載風雨已飄搖而去。寫滿了美麗,也寫滿了回憶的島城,以她自己別致的風格,聯結著東方與西方,融會了古典與現代,盡情演繹著自然與人文。
置身島城東部,漫步在平坦寬闊的香港路、東海路上,入目儘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鮮明大氣的廣場雕塑、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飛馳而過的寶馬香車……海濱都市百里繁華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
驀然回望老城,則見夕嵐繚繞,無限樓台煙雨。仿佛每一棟建築,都載錄了一段歷史;每一番潮湧,都刻畫著一個故事。掩映在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寶藏,記錄了城市的百年滄桑和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
歲月見證了這樣一群特殊的旅人曾經到訪的足跡。
他們的名字中國入耳熟能詳:康有為、蔡元培、楊振聲、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洪深、王統照、童第周、臧克家、吳伯簫……
其中有一代文化宗師,也有政治風雲人物,有文壇巨匠,也有科學名家。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一個風雲激盪的歷史時刻,他們比肩接踵而至,攜手為這座城市開啟了一場蔚為大觀的現代文化盛典。
一切的一切,幾乎都與一所大學有關。
德國占領青島時,建有一座“俾斯麥兵營”,日占時名為“萬年兵營”,房舍設施齊全。來到青島的康有為看到其所在,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到:“吾擬開一所大學於此,就近收到萬年兵營為之,亦相距數百步耳。扶杖看雲之暇,與天下英才講學……”
1924年,在康有為看中的這塊土地上,果然成立了一所私立青島大學。校方聘請了一位沒有來過學校的校董,他就是蔡元培。1929年,當民國政府決定在山東籌設一所國立大學的時候,正是蔡元培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蔡元培的理由是:“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戰爭頻仍,濟南四省通衢,兵家必爭;青島地處海陲,既有舟車之便,又可免戰亂影響;且青島之地勢及氣候,將來必為文化中心點,此大學之關係甚大。”這顯示了他作為教育大家的遠見卓識。
在蔡元培的力薦下,1930年,楊振聲成為國立青島大學的校長。楊利用他個人的聲望和影響,網羅了一大批頂尖學者來青大執教。
美麗的海濱城市接納了這些學者、作家的客居,使他們在動盪的時代里覓得了一處靜謐幽雅的安居之所,漂泊的心靈得以棲息。同時這批人也成為青島現代文化的拓荒者和奠基者,為島城營造了學術的氛圍,注入了新文化的活力。 哪怕只透過窄窄的縫隙看到一線光明,有些人也會進發出最燦爛的生命光彩,為後世所讚嘆,仰之彌高。在校園一角的小樓上,聞一多的唐詩和楚辭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發表了長詩《奇蹟》;梁實秋在他稱之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沈從文創作了小說《八駿圖》、《三三》,傳記散文《記胡也頻》和《從文自傳》,並在遊覽嶗山北九水的過程中獲得了《邊城》的創作靈感;洪深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反帝反封建的電影劇本《劫後桃花》;1936年,老舍做了一年的職業作家,那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文博士》及數篇短篇小說,完成於黃縣路12號的居所;王統照主編了大型文藝月刊《青潮》,並在觀海二路的宅院裡完成了著名長篇小說《山雨》;蕭軍、蕭紅在觀象山下共築愛巢,傳奇式的愛情培育出轟動文壇的《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舒群在獄中寫出第一部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王度廬居於此間十餘載,留下了“鶴鐵五部曲”,這才有如今震動寰宇的華人電影《臥虎藏龍》。在此,詩人王亞平的處女作《都市之冬》脫稿,臧克家出版了詩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沈旭發表了《死亡線外》、《黎明前奏曲》……
那時的青島,在情勢變幻不定的上海與北京之間,搭建起了一個新的文化中心,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和城市文明史上,鋪排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但也有人把這一時期青島的文化景象稱之為“客居”現象,認為不能與“京派”、“海派”那些形成了自身穩定的文化流線的文化景觀相提並論。
其實茫茫大幹,恰如白駒過隙,不論一個人走或者不走,不論他走到哪裡,也不論走得多遠,相對於腳下這片大地來說,人在本質上終究是過客。人與城市的關係,是不能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尤其是在那樣的年代裡,人生軌跡的遷移恰如雪泥鴻爪,往往難以捉摸。
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幫助下,青島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穩定的文化特質。青島的文化史篇,已經莊嚴地記錄下他們的名字。那些又因為各種原因先後離開青島的文化名人,不論是他們的思想、傳記還是文學作品,都已經很難抹去在青島的歲月里留下的刻痕。
山巒簇擁著樓台,海浪依偎著沙灘。
今天的我們悠閒地在八關山下流連的時候,往往不經意間,就能夠邂逅一個個綠樹掩映著的先賢們曾居住過的庭院。當我們在匯泉灣畔信步走過的時候,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雙雙鷗鳥,划過的似乎依舊是曾經在先哲們身旁划過的弧線。
流風餘緒,薪火不熄,八十年過去,這座城市的腳步從未停留,那些曾經的風流與繁華,仍然不停地在今人的腦海里縈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