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回族與漢族的基因交流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李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各地回族與漢族的基因交流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輝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回族是中國第四大民族,歷史研究認為其起源於中亞和西亞的穆斯林群體,但是過去零星的遺傳學研究都發現回族的遺傳結構更接近漢族。由於遺傳研究嚴重缺乏,回族的遺傳組成及相關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徵至今不清。本課題利用本實驗室已完成的各地漢族以及世界各區域穆斯林人群遺傳結構數據做對比,採集全國各地的回族群體DNA樣本,分析Y染色體、線粒體和常染色體多態性,根據各種單倍群的地理屬性分析各地回族的混合程度,以次揭示歷史上漢族與回族的基因交流程度。本課題還將對回族與漢族關鍵連線點的Y染色體以及線粒體單倍群進行全序列測序,以期發現大量新的SNP位點,構建極其詳細的單倍型譜系樹,分析回族與漢族之間的重要家族的遺傳關係。本項研究將全面的揭示中國回族的起源以及漢族對回族的遺傳貢獻,將使回族正確認識民族歷史,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回族遺傳結構的全面分析也有利於回族分子流行病學及公共健康的研究與發展。
結題摘要
中國回族人群歷史起源及其複雜。唐宋以來主要來自波斯人、大食人,元代主要來自波斯和中亞人,明代則主要是中亞以及吐魯番和哈密一帶的人。此外,漢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成分也有融入回族的情況,尤其是漢族成分的加入是十分重要的力量。總的說來,回族是由外來成分、邊疆內附成分和其他民族吸納成分長期融合的結果。從這一角度,觀察目前的回族的遺傳結構,解析回族的各種來源成分,分析回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對回族的群體流行病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於整個東亞人群的遺傳和生理特化過程都有著最基礎的奠基意義,對於民族學、流行病學、進化遺傳學等領域意義重大。本項目歷時三年,收集到了全國15個省區37個縣的1500多份個體樣本,系統分析了其父系Y染色體和母系線粒體DNA的遺傳多樣性,並與其周邊的漢族和其他民族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各地回族的父系遺傳結構基本為1/3來自中亞和西亞,其餘來自以漢族為主的周邊東方民族,包括苗族、壯族、黎族、畲族等。而回族的母系遺傳結構與漢族沒有顯著差異。天津回族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另外,海南三亞的回族遺傳結構特別,他們歷史上來自越南南部的占城國,至今還用南島語系語言,但是目前的遺傳成分主要來自周邊的黎族和漢族。中國回族中大部分人傳說祖先是元代的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鄭和也明確是其後人。我們對明確來自賽典赤家族的雲南納姓和馬姓回族進行了Y染色體分析,發現他們的單倍群是L1a-M76,起源於南亞的西北部。而中國其他地方的回族很少與賽典赤有關。綜上所述,我們對整個回族、各地人群和姓氏家族三個層面全方位、立體化地解析了其遺傳結構,明確了回族的遺傳歷史,比計畫預期的完成效果更好。希望我們的項目的結束,能夠開啟更多的重要項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