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彩戲法

中國古彩戲法

中國古彩戲法歷史久遠,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變戲法都遵循傳統,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須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蓋布里外讓觀眾看過。藝人講究“八字真言”,稱為“捆、綁、藏、掖、撕、攜、摘、解”。後台做準備工作用捆起、綁好、埋藏、掖夾;前後使活時用撕爛、攜帶、摘下、解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彩戲法
  • 早期朝代:南宋
  • 地點:瓦舍、街頭
  • 亮相規則:上、下、反、正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這是中國戲法重要的藝術特色之一。它最鮮明地表現在傳統節目《古彩戲法》中。戲法古稱幻術,漢唐即盛。青年演員秦江傑表演的古彩戲法,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一件長袍,一條彩單,平凡樸實.演員前後交待彩單,往肩上一披,瞬間變出四個玻璃水碗,每個碗裡兩條金魚快樂的游來游去. 正所謂年年有餘。緊接著四個直徑一尺的大瓷盤魚貫而出,花生.棗子.核桃.糖果各滿滿一盤.里外再次交待,輕輕一披,離地一尺,前進五,六步.往前一放彩單,奇蹟出現它竟自立不倒,雙手一拍,抓彩單向後甩出.竟出現五個摞在一起,裝著金魚的魚缸[五子登科].緊接著七個散放在盤中的酒杯[七星杯],雙火盆、一一出現.這時彩單一披前走幾步,不需彎腰一個直徑一尺的玻璃海碗,以在一尺開外.一條紅色大鯉魚躍躍欲出.助手遞上彩單,演員搖搖手不需要,只見轉身前後交待,瞬間又一個大玻璃碗出現眼前.再脫去長袍,拍拍腿,跺跺腳,一個側空翻,落地後兩個光滑透亮的玻璃碗相繼出現.這種演出,現以少見,由其是年輕演員表演更是鳳毛麟角﹗魚缸、海碗等,摞起來一人多高,而且還有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盆。魚缸中的水有兩桶之多,他是怎樣攜帶在身上的呢?這種登峰造極的神奇技藝,被國內外觀眾嘆為觀止。
中國古典戲法屬中國魔術中的一種,指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具有典範性魔術(戲法)節目。
魔術在中國古稱幻術、戲法,中國的魔術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行表演,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08年,西漢武帝劉徹舉行了以“魚龍曼延(魔術)”和“百戲(歌舞雜技)”為主的表演招待國外使臣。“魚龍”後成為宮廷禮儀一部分;隋唐時期,宮廷魔術與民間魔術並舉,繁榮發展;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的娛樂場所,流浪藝人眾多,並產生了著名的魔術團體(如南宋“雲機社”)。此時魔術分科也越發精細,並形成了“手法、撮弄、藏厭(挾)”三大體系。古彩戲法(落活,藏厭類)即此時期創造出的劃時代魔術。
至明清時期,魔術鮮見於宮廷,主要存在於民間,分“撂地(流浪藝人劃地為台表演)”和“廳堂(藝人受召於富貴人家表演)”兩種方式。各地均出現了戲法藝人較為固定的演出場所,如南京夫子廟、蘇州玄妙觀、北京天
橋,以及近代天津的“三不管”等,並湧現出眾多著名戲法藝人。清代光緒年間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輯錄民間戲法表演現象和技法並進行分類的專門著作《鵝幻彙編》(唐再豐著),也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魔術書。
與現代魔術多依賴於道具表演所不同的是,在民間“撂地”為生的戲法,著重強調演員本身的手法技巧,以“夾帶藏掖”為手段、以“口彩相連”(即邊說邊變)為表演特色;而四周皆觀眾的表演空間,也要求戲法必須可被四面圍觀而不能失托,這一點是舞台化表演的現代魔術(西方魔術)無可比擬的。
從古到今,戲法不僅豐富了宮廷、民間的娛樂生活,滿足各階層的需求,還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大放異彩,《仙人摘豆》、《九連環》、《海底撈沙》等這些具有東方特色的魔術流傳到國外後被奉為經典,是許多國外魔術師的保留節目。中國的戲法是世界魔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