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地圖精選

中國古地圖精選

中國古地圖精選》是1995年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劉鎮偉編寫。本書主要收集了中國古地圖精品,多選用中國傳統方法繪製。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地圖精選
  • 作者:劉鎮偉
  • 出版社: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5年03月
簡介,內容介紹,目錄,

簡介

中文名: 中國古地圖精選
發行時間: 1995年03月
地區: 大陸
作者: 劉鎮偉主編
出版項: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完整性: 無缺頁
清晰度: 一般(限於書籍本身清晰度)
便利度: 詳細書籤

內容介紹

本圖集中的地圖,大部分是首次發表。遴選的原則是:以繪本、碑刻為主,以時代較早的優先,以繪製精緻的為首選,以表達內容獨特和完整為上乘,儘量多選用中國傳統方法繪製的。
從時代上講,本圖集所選最早的圖是太華山圖,它上石於明萬曆乙卯年(1615年),後又於崇禎年間刻上了王維李白杜甫韓愈、孟郊、陳摶、韓琦、邵雍等人的詩句。所選清代康熙年間繪製的地圖有甘肅圖繪和海口要隘水陸遠近形勝全圖等,雍正年間的太湖圖等;乾隆年間的有福建沿海圖、山西省兵備圖和晉省地輿全圖等。
從繪製形式上講,較珍貴的彩色手繪地圖,如軍事類有直隸各海口大小炮台圖、山東各海口炮台圖說、九江附近長江大觀、津邑濠牆全圖、軍衙配置圖、長門海口炮台圖和荊州八旗牧馬圖等。城市圖類有福州城圖、武昌漢口鳥瞰圖、夔州圖繪、潮州圖繪、北京城地圖和平樂城圖等。風景名勝類有避暑山莊圖、恆山圖繪、焦山全景、熱河圖繪、盤山名勝圖和奉天北鎮縣閭山全圖。風水類有大明十三陵圖繪、陵寢圖、東陵風水地圖、永陵全圖和福陵圖等。水利類有長淮全圖和揚子江流圖等。經濟類有鄂省厘金局卡全圖等。碑刻地圖也極為寶貴,因為它多經戰亂,不易保存。本圖集收入的有:晉省地輿全圖、泰山全圖、華岳圖、太華全圖、太華山圖、關山八景、龍門山全圖和滄浪亭圖等。
本圖集未收入的精品還有:北京圖(彩繪,清代)、南嶽群峰圖(彩繪,清代)、處標轄屬四營十縣汛地輿圖說(10幅,彩繪,清代)、江西十三府總輿圖(13幅,刻本,清代)、六經圖(6幅,碑拓,清代)、湖南六十八峰圖(彩繪,清代)、五台山聖境全圖(墨印著色,清代)、榆林城圖(彩繪,清代)等。還有一日本人頭陀浪華子於寶永七年(1710年)繪製的南瞻部洲萬國掌果之圖(墨印著色)。

目錄

1.山西省城全圖
此圖由沐思人杜聯瑞繪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比例尺為1:5000。圖下還繪有方點陣圖、圖例。此圖是今山西省太原市城區地圖,圖中繪有該城的街道、衙署、學堂、會館、寺廟、戲樓、牌坊和軍營等。從圖上可以看出:全城南北長、東西窄,城牆分內外二層,各有城門八座,城中建築群和街道多集中於西南部。圖以北為上。
90cm×63cm 彩繪
2.神州城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出現“領事府”,據文獻載,神州是在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後開放商埠,次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由此可知此圖當繪於該年之後。又光緒三十年(1904年)各省實行新軍制,圖中仍用舊制,可知此圖繪於該年以前。此圖以北為上,圖中以立體的形式繪製官署、街道、寺廟、工廠、書院、山丘、水道和橋樑等。
95cm×60cm 彩繪
3.武昌漢口鳥瞰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繪黃鶴樓於光緒十年(1884年)毀於火災,由此可知圖當繪於此年以前。此圖以東為上。上部繪有武昌城,中部繪有長江和漢陽城,下部繪有漢水和漢口城。此圖系用立體的形式繪製,圖中標註重要地物的名稱。
159cm×90cm 彩繪
4.營口圖式
此圖未標繪者和成圖時間。從“海務關”、“洋海關”、“洋務局”等地名分析,此圖當繪於光緒年間。此圖所繪地域是今遼寧營口市。圖以上方為南,下方為北。圖中主要以城區內容為主,繪有官署、民居、寺廟、營房、城牆等。城北繪有遼河,河中有兵艦“天津”號和“大沽”號,另有未標名的兵船、民船數隻。此圖無比例尺,地物大多以立面形式繪製,寫實性較強。
92cm×180cm 彩繪
5.夔州圖繪
此圖作者及成圖時間不祥,從圖中官署可知為清人所繪。所繪地域為四川省夔州府治(今奉節縣永安鎮)。所繪內容以官署建築為主,如川東首郡、慶安堂、奉節縣署、監捕府、府儒學、都督府、右營、火藥局等。另外繪有較多的宗教建築,如關帝廟文昌祠、清真寺、城隍廟等。在城的三面繪有長江三峽的起始地段。此圖以北為上。
82cm×150cm 彩繪
6.潮州圖繪
此圖未標繪者和繪圖時間。據圖上地物名稱可知為清入所繪。此圖所繪地域為廣東省潮州府城及附近地區(今潮安縣)。潮州府城位於圖的下半部,圖的上半部(北部)為韓江。城中主要繪有官署,如潮州府、總鎮府、道台、鹽分司、兩廣司、府學。所繪城牆中標有主要的城門,如北門、上水門、水仙門、朝陽門、紫竹門。圖中還標繪有潮州九景:湘橋春漲、龍舟寶塔、北祠佛燈、青天白日、金山古松、鱷渡秋風、薰風自南、西湖漁筏。
67cm×138cm 彩繪
7.香港圖
此圖無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上無地名。據圖上的兩座西洋建築和水中的洋輪可以判定它為清代晚期的作品。圖中的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不少屋頂掛有英、美等國國旗。海中的機動船也掛有法、美等國的國旗。
62cm×106cm 彩繪
8.自喀什噶爾至甘州城地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因註記中有“道光八年(1828年)”,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又圖中繪有庫車城、和闐城、沙鴉兒城等光緒年間昇州或縣的城,此圖當繪於光緒年間。此圖所繪範圍東起甘肅的甘州(今張掖市),經哈密、吐魯番、庫車、和闐等南疆地區,止於喀什噶爾。沿途城池、驛站、山脈、水道、關隘、沙漠、湖泊、寺廟盡繪其中。此圖以南為上,以西為右。
48cm×265cm 彩繪
9.甘肅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因註記中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又因雍正二年(1724年)所裁山丹衛,圖上依舊,故知此圖繪於此年之前。此圖以北為上。所繪地域東起陝西河曲縣,西至甘肅的肅州(今酒泉縣),主要繪有長城上的哨位,關隘,長城兩邊的城池、衛所、堡寨、驛站、交通路線、山脈和河流等,是一幅具有軍事性質的地圖。
50cm×394cm 彩繪
10.直隸各海口大小炮台圖說
此圖有圖名,無作者和成圖時間。由“新城炮台”和“水雷營”等地名可知此圖約於光緒八年(1882年)之後不久所繪。圖中所繪為天津大沽南北岸的威、鎮、海、門、高字五個炮台;北塘南北岸二炮台;新城三個炮台;山海關定遠、清遠、鎮遠三個炮台。每圖均有圖說,圖說中詳述炮台的大小尺寸、各種庫房的設定和兵房數量。
47cm×745cm 彩繪
11.山東各海口大小炮台圖說
此圖無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註記記述“光緒庚寅(1890年)春”的事情,表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圖中繪出山東九個海口(煙臺、威海、黃泥崖、祭祀台、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劉公島、日島)的炮台。每幅圖都有圖說。它們詳細地記述了各炮台的位置、大小、兵房的數量及用途。
47cm×1193cm 彩繪
12.浙江省全海圖說
此圖未標作者與成圖時間。據圖說可知為浙江水師所繪,圖上標有“海寧州”,由此可知此圖不早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圖上標有“石浦所”,故此圖不晚於道光三年(1823年)。全圖“分別營縣山嶼島嶼”,圖說詳備“水程更數”,是一幅重要的浙江海域軍事地圖。
42cm×646cm 彩繪
13.福建沿海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據圖上“福寧府”一名可知,此圖不早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據“諸羅縣”一名可知,此圖不晚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即繪於乾隆年間。由此圖所標內容來看,它是一幅福建海防地圖。該圖所載軍事組織之詳細,非一般人所能知,由此可以推斷此圖為福建水師所繪。此圖以台灣部分“(即東向)為上方,福建沿海(即西向)為下方,海峽兩岸島嶼、山嶺、城池、炮台、村落盡繪於其中。
63cm×440cm 彩繪
14.海口要隘水陸遠近形勝全圖
此圖為余仁所繪。圖中有“海豐縣”,無“陸豐縣”,由此可知此圖不晚於雍正九年(1731年),又圖中有“新安縣”,知此圖不早於康熙八年(1669年)。此圖所繪地域為廣東沿海地區,大凡沿海的炮台、島嶼、港口、所、汛、寨、協、鎮、城池等均繪於其中,是一幅清代廣東沿海軍事地圖。
48cm×898cm 彩繪
15.山西省兵備圖
此圖繪者不詳。圖上無“平順縣”,可知此圖繪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後,又圖中有“樂平縣”,知此圖繪於嘉慶元年(1796年)以前,此圖上南下北,其地域為山西的長城以南地區。圖中繪有河道、山嶺、道路和城池。另還用貼簽的形式標有城池的大小、城池間的距離、各營所屬的汛數及兵員,而且在圖上另用大紅字標出各縣應屬何渡和各縣所屬隘口處數。
94cm×172cm 彩繪
16.北京第一景昆明湖萬壽山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也未注任何地名。因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將“瓮山”改名“萬壽山”,湖名“昆明湖”,因此此圖必繪於此年以後,又湖中出現機動輪船,表明此圖繪於清末。圖中所繪主要是萬壽山地區的樓台亭閣、昆明湖中的小島與拱橋,以及湖岸邊的古蹟和田莊。
37cm×60cm 套色石印
17.避暑山莊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避暑山莊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全部竣工,因而此圖必繪於此年之後。圖以北為上,圖中所繪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所題三十六景、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題三十六景以及外八廟。清冷牧和錢維城都曾繪過《避署山莊圖》,未知此圖為何人所繪。
209cm×357cm 彩繪
18.黃河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與圖時間。圖上所繪黃河入海口在江蘇省安東縣東、阜寧縣北,這是鹹豐三年(1853年)以前的故道,可知此圖不晚於此年。又阜寧縣為雍正九年(1731年)置,故此圖不會早於此年。此圖是一幅黃河流域全圖,其地域範圍,西起河源,東臨大海,北至長城,南達長江。全流域的府、州、縣治、河道、運河、湖泊、山嶺均繪於其中。圖以北為上。
252cm×356cm 彩繪
19.九江附近長江大觀
此圖未標作者及成圖時間。據圖中地名“江蘇布政使司”可知,此圖繪於康熙六年(1667年)以後,又圖上有“九江水師營”名,可知此圖繪於道光二年(1822年)以前,因此年以後“九江水師營”改為長江水師所屬的“湖口總兵”。此圖以南為上,上方繪製了九江城,包括城牆、官署和民居。圖的中部為長江,長江中繪有九江水師營的戰船,圖下部為長江北岸,主要標繪了重要的關口及聚落。
141cm×355cm 彩繪
20.南嶽群峰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依據“長沙城”和“水陸洲”無西洋式建築的狀況分析,此圖可能繪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前。此圖所繪為湘江長沙至衡州(今衡陽)沿岸的山嶽群峰,尤以南嶽附近諸峰最為詳細,並繪有湘江兩岸較大的城池,如衡州府城、衡山縣城、湘潭縣城和長沙省城等。此圖以湘江西岸為上,所繪地物均為立體形狀。
27cm×186cm 套色石印
21.恆山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由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祭祀北嶽自河北曲陽移至山西恆山,圖中標有“北嶽行宮”一名,可知此圖必繪於此年以後。圖中上北下南,不注比例尺。圖上繪有恆山和山中的寺廟建築,如山門、天門、玉皇廟、太尉廟、純陽宮和懸空寺。另繪有恆山勝景:朔方第一、恆風壯麗、夕陽反照、□極於天等。圖的西北部繪有渾源城和北嶽行宮。它是一幅詳細的恆山名勝圖。
59cm×53cm 彩繪
22.焦山全景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根據圖中人物的服飾,可知圖為清代所繪,具體年代不詳。此圖上南下北。繪製的地區是屬江蘇丹徒、位於長江中的焦山及附近地區。此山與象山、連城州隔江相對,其東為圜山、五峰山,它們隔江與高橋相對,這些山上皆設有炮台。圖上繪有山嶺、長江、浮橋、炮台、寺、廟、宮、樓、庵、閣、亭和行宮,還繪有清兵和其他人物的活動場面。
120cm×240cm 彩繪
23.大明十三陵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雖然圖中有“大明”字樣,但非明代所繪。因為十三陵中的“思陵”為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即崇禎皇帝)(1628年—1644年在位)的陵墓,它建成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而此圖最早不會超過此年。明十三陵分別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和思陵。圖中標繪出十三個陵的位置、形狀及陵區的其它建築物。
98cm×179cm 彩繪
24.陵寢圖
此圖未標作者與成圖時間。由於圖上標有“東陵”,可知此圖繪於光緒五年(1879年)以後。此圖是清東陵圖,所繪主要為孝陵(順治)、孝東陵、景陵(康熙)、景妃陵、裕陵(乾隆)、裕妃陵、定陵(鹹豐)、定東陵、惠陵(同治)、惠妃陵等皇陵和後、妃陵,另還繪有其它親王陵墓以及所在山脈的形態等。
139cm×363cm 彩繪
25.東陵路程圖
此圖由營造司裕朗於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受命繪製。此圖是將從京城到東陵二百五十六里路途中所經行宮、中伙站、聚落、汛、營、河、橋、寺、廟、坊等依次截取繪製成圖。圖分成上下四排,每排二十一幅,共八十四幅。每一幅中繪一地物或幾個地物不等。所繪地物均為立體形狀,但都標有名稱,不少地方標有離京城裡程和與最近一個行宮的相對方位。
30cm×163cm 彩繪
26.地球全圖
此圖於鹹豐甲寅年(1854年)七月由香山林謙(字若谷)考訂,其子林業修摹繪。此圖為東、西兩半球圖,“直線經度自順天起東西分中”、“橫線緯度自赤道起南北分中”,每十度繪一條經(緯)線,十度的經(緯)線長為二千五百里。此圖所繪僅標出大陸輪廓線,大的山脈、河流和沙漠,無國界,文字註記較多。此圖與以前的圖的進步之處是繪製了較為準確的澳大利亞形狀,最大的不足是未繪南極洲,僅標“南冰海”名。
66cm×121cm 彩色套印
27.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
此圖由姑蘇(今蘇州)人王君甫於康熙二年(1663年)發行,圖中注有“本朝帝畿書坊梅村彌白重梓”。此圖原繪於明代(1368-1644年),後由王君甫等人重刻。此圖所繪以兩京十三省為主,詳細地標繪各府、州、縣、衛、宣尉司、宣撫司、軍民府、按撫司、長官司、在圖的四周標繪鄰近國家。圖右上角的美洲、左邊的非洲和歐洲嚴重失真。圖的上部有“萬國大全圖說”,下部是府州縣路程數據,右邊是九邊距京里程,左邊是外國的介紹。
119cm×119cm 墨印著色
28.北京城地圖
此圖未標作者及成圖時間。圖上所標“民政部”是1906年11月6日由“巡警部”改設,由此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圖中詳細標明滿族八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所駐位置,無民國時官署名稱,可知此圖不晚於宣統三年(1911年)。此圖所繪範圍為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西便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東便門、廣渠門之內的皇城主體建築、街道、社壇、廟宇等。其比例為1:15000。
76cm×56cm 彩繪
29.京師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及成圖時間。圖上所標“詹事府”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裁歸翰林院,由此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之前。“西什庫”原在府右街蠶池口,後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遷至北海西北,圖中“西什庫”已遷,可知此圖必繪於此年以後。此圖地域範圍在十三座城門之內的城區,圖由紅、黃、藍、灰、綠五種顏色繪製,清晰精緻。
107cm×59cm 墨印著色
30.京城內外首善全圖
此圖為談梅慶繪製,繪製年代不詳。由於圖上的“西什庫”已不在蠶池口,可知此圖不早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由於圖上仍標有“詹事府”,可知此圖不晚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圖中所繪範圍仍為十三座城門之內的城區,所標地名極為詳盡,圖四周還注各城牆的長度。
62cm×53cm 墨印
31.京城詳細地圖
此圖為上海商務印書館於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初一日發行,本圖為第五版。原圖始測繪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修訂出版。此圖地域範圍為十三座城門之內的城區,只是在城周圍繪有少量名勝等。城內官宇、街道、古蹟繪製極為規整細緻,所標地名比較齊全。
79cm×59cm 墨印
32.津邑濠牆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機器局”為同治九年(1870年)由“軍火機器總局”改成,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又圖上未繪光緒十四年(1888年)修建的京奉鐵路的天津段,表明此圖早於此年。圖中所繪範圍主要為天津濠牆之內地域。圖以南為上,城區位於西南部。所繪內容多為營房、炮台的分布,是一幅具有極強軍事性質的地圖。
66cm×87cm 彩繪
33.山西省城街道及附近壇廟村莊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因圖上未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設的“山西機器局”、“山西武備學堂”和“省會學堂”,可知此圖繪於1898年之前。又城內原有著名的“崇善寺”,同治三年(1864年)失火被焚,圖中未繪,說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後。此圖所繪地域主要為太原城,附帶繪有城外村莊。圖以北為上。
56cm×60cm 墨印著色
34.江寧省城圖
此圖為姑蘇(今蘇州)尹德純繪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圖以北為上。全圖所繪為江寧城(今南京城)及其附近地區。城內悉繪官署、街道、寺廟、山丘、水道和橋樑等。城東繪有明故宮,城西繪有長江及其中的沙洲。圖左下角有作者的題記,記述了繪圖的原因、圖板的藏處等。
61cm×98cm 墨印
35.姑蘇城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上標有創建於光緒九年(1883年)的“美國醫院”(即博習醫院),可知此圖不早於此年。又圖中所標的“美國義學堂”(即博習書院)已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改名東吳大學堂,說明此圖不晚於此年。圖中所繪為今蘇州市地區。圖中用墨色繪出城牆、街道和河道等,用紅色標示各都圖的範圍和名稱,用多種顏色繪出官署、寺廟和山丘等。圖以北為上。
81cm×48cm 彩色套印
36.蘇州城廂內外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與成圖時間。由於圖上未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辦的“蘇州中西學堂”、“蘇城中西三等公學”等,表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前。又圖上標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正誼書院”,說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後。此圖墨印後用紅簽標出分區各段巡員的姓名,極為詳細,可知此圖為巡警所用地圖。
101cm×60cm 墨印
37.浙江省垣坊巷全圖
此圖原由坦坦居主人繪刻於鹹豐九年(1859年),後由華亭人許若德重刻於光緒四年(1878年)六月。此圖所繪區域為十座城門之內的街道、官署、寺廟、學宮、河道、橋樑等,內容十分詳盡。此圖在每座城門邊標有用羅盤測出的方位,這為傳世歷代地圖所僅見。圖左有一長跋記述繪製此圖的起因和年代。
58cm×100cm 墨印
38.浙江省城圖
此圖由浙江輿圖局測繪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圖中繪有方格,每方為六十丈,這是傳世大幅城市地圖中所少見的。圖右方的“圖說”詳盡地介紹所測得的杭州城區幅員大小、河流走向及名稱變化、水旱情況及其河流塞開的經過、此圖依據的資料等。此圖所繪為杭州城內的街巷、官署、寺廟、民居和水道等。
116cm×66cm 墨印
39.江西省城內外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但標註有比例尺和圖例。由圖中所標“南昌高等國小堂”、“高等學堂”、“陸軍國小堂”、“地方自治研究所”等名稱,可知此圖繪於清末。此圖以北為上。所繪內容為南昌城、贛江及江上沙洲、江西岸的建築物等。
50cm×55cm 墨印
40.武昌城外街道圖
此圖由湖北藩署刊於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此圖以北為上。所繪內容主要為武昌城外的街道、長江及其支流、湖盪等,而於城內僅繪少量重要官署機構,這在傳世古地圖中是少見的。城外的地域東至今洪山,西至長江北岸,南至南湖,北至沙湖。城牆用灰色、街道用褐色、水體用草綠色表示。
66cm×54cm 墨印著色
41.湖北省城街坊圖
此圖由湖北藩署刊於光緒三年(1877年)。所繪範圍為武昌城內區域。此圖圖上標有四個方位,以北為上。圖中標繪了城的主要街道、官署所在、城門形態、城的輪廓、山和湖的分布、以及寺廟建築的位置。城牆用灰色、街道用褐色,水體用淡藍色、山用綠色表示。此圖與“武昌城外街道圖”可能為姊妹關係,二者可配合使用。
73cm×65cm 墨印著色
42.湖北省城內外街道總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由於圖上未標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立的“湖北紡織官局”,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之前。又因圖中的“崇文書局”、“救生局”均為光緒年間的機構,由此可知此圖繪於光緒初年。圖以北為上。所繪區域為今武漢市武昌區,圖中地名極為詳細,繪製也較為精緻,是一幅上乘之作。
27cm×27cm 墨印
43.廣東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由於圖上所標“兩廣郵堂總查”隸屬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設立的“郵政總局”,可知此圖繪於1899年以後。又圖中的“粵海關稅館”為清朝機構,所以此圖不晚於宣統三年(1911年)。此圖用油墨繪製,圖的上部為山脈,中部為官署、街道,下部為海,海中繪有不少機動船和木船。
62cm×106cm 彩繪
44.重慶府治全圖
此圖由江國璋繪刻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此圖所繪地域為今重慶市,圖上詳盡地繪製了街道、官署、碼頭、寺廟等,並繪有長江和嘉陵江,所注地名極為詳細。圖以北為上。在圖的左下角有作者的題跋,文中論述了繪圖的起因、過程和時間。
76cm×149cm 墨印
45.平樂城圖
此圖為黃雲元繪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此圖所繪區域為今廣西平樂縣城及附近地區。城位於圖的中部,所繪主要有城牆、官署、民居等。圖的上部繪有城附近的山脈和田莊。圖的下部為桂江,江中繪有用船連成的浮橋。圖中無地名。作者在圖的左上角撰有八景詩二首,並記述此圖是遵平樂知府所囑而繪製的。
67cm×138cm 墨繪
46.回疆八城地輿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英吉沙爾”一名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舊名改稱,可知此圖不會早於此年。又圖中未繪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所築永寧城以及以後的新城,故此圖不晚於此年。圖中所繪回疆城池有庫車、阿克蘇、烏什、和闐、葉爾羌、伊犁、喀什噶爾、英吉沙爾和喀喇薩爾等。圖中還詳細標繪有交通路線和驛站。圖以南為上。
76cm×137cm 彩繪
47.晉省地輿全圖
此圖由定襄人李實甫繪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此圖所繪地域為當時的山西省。圖以北為上。所繪內容主要為府、縣城,交通路線和驛站,大的水系和山脈。在府、縣城旁分別注有距省城和府城的里數。
136cm×62cm 碑刻墨拓
48.太和縣疆輿全圖
此圖為徐鴻恩繪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此圖所繪區域為今安徽太和縣境。圖以北為上,畫有方格,每方折五里。圖的左下角有作者的題記,文中論述了繪圖的經過,所用的資料、本圖的比例尺和圖式等。圖的上方有長篇說明文字,文中介紹了該縣的分野、四至、城池大小、古蹟名勝和田地畝數等。
123cm×73cm 彩繪
49.山海關圖
此圖未標作者,僅注“時在乙卯年畫於雄關南窗之下”。由於圖中繪有鐵路和火車,因而“乙卯”不是鹹豐乙卯年(1855年),應是民國乙卯年(1915年)。圖雖名山海關圖,但實際繪製的是整個臨榆縣,山海關反而不突出。圖以北為上,縣城置於圖的右邊。圖中主要繪製縣城的街道、城郊村莊、鐵路、廠房等。
81cm×153cm 彩繪
50.軍衙配置圖
此圖為張兆祥繪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此圖以南為上,以西為右。所繪區域為北京德勝門至朝陽門一線以外的東北郊區。底圖用彩色繪製城牆、城河、水道、電線桿、寺廟和村莊,後又用大紅、粉紅、紫紅、藍、黃五色紙簽標出軍事機構的位置,圖上還注北營地面周圍大四趾交界裡數和北營四汛各所屬交界裡數。
69cm×136cm 彩繪
51.長門海口炮台圖
此圖未標作者及成圖時間。圖中所標“電報局”是在“電政總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設立時所建,可知此圖不早於此年。圖中無民國時的建置,所以此圖不晚於宣統三年(1911年)。此圖所繪區域為神州城至東南海口的地理形勝及炮台位置。圖以偏西北方向為上,比例尺為每尺三里三。
69cm×136cm 彩繪
52.伊犁地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繪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用新名的九個城:惠遠、惠寧、綏定、廣仁、瞻德、拱宸、熙春、寧遠和塔勒奇,由此可知此圖不早於該年。又據文獻,同治五年(1866年)伊犁“陷回”,後又為俄占,光緒八年(1882年)才收回,這期間的變化圖上無反映,表明此圖不晚於1866年。圖中詳細地繪出了伊犁地區的卡倫、路線、山脈、河流、湖泊等。圖以南為上。
66cm×75cm 墨繪
53.荊州八旗牧馬圖
此圖為班寶柱所繪,作者為荊州府同知,可知此圖為官繪官用。其內容為鑲白旗、鑲紅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八旗的馬廠在荊州府和安陸府的分布,圖上詳細註明馬廠的四至和面積數量。此圖以草綠色繪河流,用褐色繪馬廠地,用黑、褐二色繪垸堤,用紅色繪建築物。
34cm×312cm 彩繪
54.長江水利閘口形勢全圖
此圖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軍務督辦海防事誼全權大臣李鴻章”呈給皇帝的地圖,當為李的幕寮所繪。李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任上述職務,次年即去逝,表明此圖繪於1900-1901年。此圖所繪地域北起碭山縣(圖右),南至鎮江府(圖左)。所繪主要為黃河、運河及兩岸的水道、湖泊、水閘及城池。圖中水體用黑綠雙色表示,部分地名由紅簽題寫。
34cm×266cm 彩繪
55.御陵路程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僅標有泰陵、昌陵、慕陵,而無“崇陵”,可知此圖繪於宣統元年(1909年)以前。圖中的“慕東陵”在鹹豐五年(1855年)才定名,故此圖不會早於此年。此圖為赴西陵的路程圖,所繪路程東起盧溝橋以東,途經良鄉縣、淶水縣、易州,最後抵達西陵。圖以黃色表示所走路線。
34cm×137cm 彩繪
56.長淮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上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年號,說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後。此圖繪有方格,每方五十里。所繪區域主要為淮河中下游地區,東至東海,西至穎州阜陽縣,北至微山湖,南至鳳陽縣。圖上繪製此區域內眾多的水系,並有詳盡的註記文字,是一幅珍貴的水利圖。
59cm×107cm 彩繪
57.揚子江流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注的“長江水師”設立於同治三年(1864年),由此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此圖以南為上。所繪區域南至洞庭湖,北至長湖,東至洪湖以東的長江,西至公安縣城。圖中所標為長江水師江陵公安千總、把總所轄範圍和各塘的位置及此區域內的水體、城池等。
69cm×112cm 彩繪
58.萬壽山圖
此圖為菊隱請畫師繪製,“財政部印刷局印刷”。“財政部”為北洋軍閥時期(1911年—1928年)的機構,表明此圖繪於民國初年。此圖上部有菊隱所寫題記的殘文,文中記述了繪製此圖的經過。文後附有圖說,描述了圖中所繪景物的名稱和位置,因圖中未注地名,故賴此可識別各個景物。
62cm×95cm 銅版彩印
59.熱河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地名極少,故難以推定其具體繪製時間。由於熱河行宮竣工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而此圖必繪於此年以後。圖上所繪的內容主要為圍牆之內的人工和自然景物。各種景物均採用不同的色彩立體繪製,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圖以北為上。
122cm×239cm 彩繪
60.泰山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在泰山南部標有“府署”和“縣署”,此府名泰安府,此縣為泰安縣。府、縣均設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此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圖中還標有守備署、參府署,這些是清代的官制,因而此圖不晚於宣統三年(1911年)。圖以北為上。圖中以立體的形式繪製了泰山的峰、嶺、名勝古蹟以及泰安府的城池等。
113cm×62cm 碑刻墨拓
61.華岳圖
此圖為姬泰雲所繪,成圖年代不詳。此圖以簡練的筆法勾繪出華山的形狀、山中的建築物、道路和樹木,並詳細地標出了地名。在山的腳下,繪有玉泉院。圖以南為上。它是一幅難得的華山旅遊圖。
118cm×67cm 碑刻墨拓
62.敕建南海普陀山境全圖
此圖為秦號繪,未標成圖時間。圖中標有“西址鎮海寧為界”,“鎮海”為鎮海縣,“寧”為寧波府,鎮海縣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定海縣改,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圖上詳細標繪普陀山上的勝跡,圖右上角有十句八言詩。
90cm×50cm 墨印
63.御題天下大峨眉山勝景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左下角標有“加(嘉)定府”一名,此府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州升,故此圖當繪於此年以後。此圖以立體的形式繪製峨眉山的形狀、山中的各類建築物。它還形象地標繪有“佛光”,圖右下角簡略地繪有峨眉縣城。圖中多處刻有絕句。
79cm×44cm 墨印
64.太華全圖
此圖由河東賈鉉繪於光緒六年(1880年),李士龍、卜世刻石。此圖左上角的題跋為賈氏所撰,文中記述了繪圖的經過及成圖的時間。此圖在山間繪有雲霧,比較獨特。從拓片可知此圖碑已斷成兩截,今不知存於何處。
133cm×68cm 碑刻墨拓
65.太華山圖
此圖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華陽縣知事南陽人王九疇主持上石,原圖作者不詳.圖刻成後又有人於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於上題刻詩句。圖的上方有王維、李白、杜甫、韓愈、孟郊、陳摶、韓琦、邵雍、薛瑄、李夢陽、李夢龍、馮從吾等名人的詩句。圖的下部繪有華山全景。
80cm×171cm 碑刻墨拓
66.關中八景
此圖為林一和武廷桂繪製並題詩,樊東興摹刻。跋中提到“庚申”友人索圖之事,清代有四個庚申年(1680、1740、1800、1860)不知為哪一個。此圖每景一幅,共有八幅。八景為:華岳仙掌、太白積雪、鹹陽古渡、雁塔晨鐘、曲江流飲、驪山晚照、霸柳風雪、草堂煙霧。每幅細緻地描述該景的特徵。
圖八幅每幅122cm×30cm 碑刻墨拓
67.集詠燕地八景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由於八景的景點各代不一,此圖中的八景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定(名稱有異,景點相同),可知此圖所繪不會早於此年。八景為金台夕照、居庸迭翠、玉泉垂虹、盧溝曉月、瓊島春雲、太液秋風,薊門煙樹、西山霽雪。此圖每二景繪圖一小幅,每景題詩一首。
12cm×54cm 墨印
68.龍門山全圖
此圖於鹹豐五年(1855年)春由李玉堂繪趙英俊刻石。此圖所繪龍門山即今洛陽南龍門,亦稱伊闕。圖以西為上。圖上方繪洛水從遠山急馳而來,過龍門口則為萬馬平川。圖中繪有龍門兩岸的城池和山嶺。圖的左側為武驪珠所撰長跋,記述了此圖繪製的由來和刻石的經過。
53cm×129cm 碑刻墨拓
69.盤山名勝圖繪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繪為今薊縣盤山的靜寄山莊。此山莊建於乾隆九年(1744年),此圖當繪於此年之後。山莊規制差仿避暑山莊,垣周七里半。清高宗駐蹕25次,仁宗駐蹕7次,嘉慶十五(1810年)以後,遂絕巡幸,此圖可能繪於此年之前。
93cm×179cm 彩繪
70.奉天北鎮縣閭山全圖
此圖為江慶久繪。由於“北鎮縣”是由“廣寧縣”於1914年1月改名,所以圖中所標繪製時間“乙丑年”應為民國乙丑年(1925年),而不是前人注錄的同治乙丑年(1865年)。此圖將北鎮縣繪於圖右部,是以北為上。左部繪有附近閭山(今稱醫巫閭山)及其中的建築物。
60cm×137cm 彩繪
71.太湖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標的元和、震澤、陽湖、金匱和荊溪縣是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所置,表明此圖繪於此年以後。又圖上未標乾隆元年(1736年)在洞庭東山中所置“太湖廳”,因而此圖不晚於此年。此圖所繪區域為太湖及周圍地區,圖中詳細標繪了太湖及周圍的水體、軍事機構。
56cm×95cm 彩繪
72.文廟聖宮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標人物最後一位是“陸隴其”(1630—1693年),可知此圖繪於1693年以後。此圖繪有文廟(即山東孔廟)的照壁,極星門及東、西廡的先儒牌位,佚名建築及東、西廡的先賢牌位,大成殿及萬世師表(孔子),東、西配享的哲人牌位,崇聖祠及東、西配享者牌位等。
77cm×45cm 朱印
73.諸葛武侯祠圖
此圖為許昌郭之昆所繪,時間在“乙未年”,清朝有五個乙未年(1655、1715、1775、1835、1895年),未知何是。此圖所繪為今河南南陽西南臥龍岡上的武侯祠。圖以西北為上。所繪內容為該祠的全部建築以及附近的山嶺和河流。圖左上角有作者的題記,文中簡要地論述了諸葛亮的事跡。
91cm×170cm 墨印
74.重修盛京睿王府第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以北為上。圖中所繪為睿王府第,從前至後繪有照壁、儀門、東西廂房、十字甬路、角門、大德廳、後板枤、大仙堂等。每個建築物上均用紅紙簽標明名稱、數量。圖下註記記述了各建築物的長寬以及相距數目。
88cm×53cm 彩繪
75.滄浪亭圖
此圖於光緒九年(1883年)夏四月由僧濟航所繪。此圖所繪為今蘇州市著名園林滄浪亭的景致,小山、葑溪、復廊、花牆、漏窗、面水軒、方亭觀魚處、明道堂、五百名賢祠、御碑亭、仰止亭等盡繪其中。圖的左上方有作者的題記和清洪鈞的詩句。
128cm×66cm 碑刻墨拓
76.明十三陵圖
此圖由中和氏繪製,時間在“乙巳年夏月”。清代有五個乙巳年,但前兩個在思陵修建前,因此不可能是,後三個(1785、1845、1905)均有可能。此圖以中國畫的形式描繪出十三陵的全景,並註明各陵和其它地物的名稱。圖的中部有作者的題記。
67cm×136cm 彩繪
77.東陵風水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上繪有慈禧(1835年—1908年)所葬的“定東陵”,可知此圖繪於宣統元年(1909年)以後。圖中畫有方格網,每方四里,圖下還例有24個圖例。此圖稱風水地圖,因而所繪內容是整個東陵所在區域的山嶺的來龍去脈。圖中詳細地標出山、水、界線、火道、甬路、圍牆、風脈、紅樁、白樁等內容。
106cm×57cm 彩繪
78.東陵地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繪有“定陵”而無“惠陵”,可知此圖繪於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以後、光緒五年(1879年)以前。此圖將清東陵置於圖的中央,四周的山嶺繪成輻散狀。圖中除標繪陵寢的各類建築外,還標有守陵的機構。
61cm×66cm 彩繪
79.永陵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繪內容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及其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等人的陵墓,它位於今遼寧新賓縣啟運山南麓。陵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初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名“永陵”,可知此圖繪於此年以後,由於繪法與“福陵全圖”相同,表明兩圖可能繪於同時。
55cm×54cm 彩繪
80.福陵全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所繪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納拉氏的陵墓(在今瀋陽市東郊天柱山),俗稱“東陵”,始建於天聰三年(1629年)。由圖中註記可知,此圖是在建成以後若乾年的一次修復中所繪。此圖主要描繪福陵的結構及其所在山嶺的形狀。圖四周標有羅盤的24個方位。以子位為上方。
54cm×54cm 彩繪
81.陵墓圖
此圖未標作者和成圖時間。圖中紅簽“×帝之陵”缺一關鍵字,故不知為何帝之陵。此圖以西為上。圖中詳細地繪製了陵墓的重要建築物,並另貼紅簽標明各自的名稱,但殘缺嚴重。紅簽中還標註有關建築的大小尺寸和維修計畫等。
56cm×47cm 彩繪
82.四川第二次商業勸工會場圖
此圖由沈秉坤繪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仲花朝,成都圖書總局印行。此圖主要描繪商業勸工會場的結構、商品展覽銷售的分區、各保全機構的位置、工商行政部門的設定、娛樂場所和飲食行業的地點。
59cm×87cm 墨印著色
83.廣東六門緝私地輿圖
此圖由鹽巡檢姚翰所繪呈。註記中提到會典館頒發“測繪章程”一事,可知此圖繪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後。此圖所繪區域為廣東珠江口及附近地區。圖中標有經緯格線,經度從北京起算,緯度由赤道起算,每二分繪一條經(緯)線。圖中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緝私管轄範圍,圖右下角用紅色標繪出香港地區。
67cm×86cm 彩繪
84.鄂省厘金局卡全圖
此圖繪於光緒八年(1882年),湖北牙厘總局刊印。“厘金”即“厘捐”,一種額外商業稅,鹹豐五年(1855年)全國推行,因稅設局。此圖所繪即為湖北省牙金局的收稅區域。圖中詳細地標繪了省內各府、縣、鎮、驛的位置及其之間的距離、河流及山脈走向,以作收稅之用。
68cm×133cm 彩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