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是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聲漢,王毓瑚,周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農業科技
- 作者:石聲漢、王毓瑚、周堯
- 出版時間:1980年12月
- 出版社:農業出版社
- 頁數:474 頁
- 定價:2.2 元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16144-1898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是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聲漢,王毓瑚,周堯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是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聲漢,王毓瑚,周堯...
《五千年農耕的智慧: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知識。科普版》是 2020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內容簡介 本書在原版《五千年農耕的智慧》一書基礎上,結合農民閱讀習慣和能力水平,進行了精簡。本書將傳統農業科技的資源優勢與現代農業技術有機整合,分綜述篇、種植篇、養殖篇、女織篇、加工篇、飲料...
五千年農耕的智慧—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知識 五千年農耕的智慧—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知識,由國農業博物館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所獲榮譽 2022年1月28日,入選2020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 品名單。
科技萌芽 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藥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發展歷程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簡明圖表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簡明圖表》是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文華編繪
《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簡史》,科技史專著。吳楓、張亮采主編。作者簡介 1979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15萬餘字。導言系統介紹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過程; 正文6章具體介紹了改土造田、肥料生產與施用,水利灌溉、良種繁育、精耕細作及工具改革等技術的發展; 附錄則列出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典籍及農業技術發展的大事記...
本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範、培訓、指導以及諮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套用於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活動。第三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教育,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套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第四條 農業技術推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通過自己培養的農業科技人員,培育(以及引進)了一批稻、麥、棉、油料、果蔬、蠶桑和家畜的優良品種,在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科學施肥等方面,也推廣了不少現代農業科學成果,對於改變傳統農業的構成和提高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這時期的農村階級矛盾...
古代素以農業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宋應星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貴五穀輕金玉的思想。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天工開物·作鹹》及《論氣·氣聲五》都說“天有五氣,以有五行”,認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相應的氣而生,不是萬物的最原始本原,又對五行或五氣逐個分析,認為水火二氣是較基本的。...
以種植糧食為中心,多種經營,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農區之外,又有遊牧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牧區,兩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時期,又互有消長。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細作的農業區雖然不斷擴大,但也有些地區粗放經營,甚至還保留有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殘餘。以精耕細作農藝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要...
歷史演變 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使用。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於東方,商鞅變法後,秦國後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鹽鐵論·散不足篇》...
主要科研成果:李風岐教授的《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稿》(參編)、《黃土高原古代農業抗旱經驗初探》、《陝西科技志古代農業科技》,馬宗申教授的《商群書論農政四篇校釋》、《營田輯要校釋》、《我國歷代農業稅法的演進》,張波教授的《西北農牧史》(第四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中國農業災害史料集》、《...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套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現代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
《古代農業技術》是一本圖書。內容簡介 人們在1.2萬年前就學會了農作。最早的農民使用簡單的科技,他們手工運水澆灌作物,他們用木頭和獸骨製作農具。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代農民發明了更好的技術:古代中東人學會了繁殖綿羊以獲得不同顏色的羊毛;古中國人學會了灌溉技術,用以提高大米的產量;古希臘人建造了各種機械...
196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先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現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尤以農業史、民族經濟史用力較勤。著有《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農業形態》、《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
中國科技歷程,指的是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輝煌,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歷經曲折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的歷程階段。古代中國 ――科學技術成就輝煌 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為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並且在16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於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關日食...
古代名醫:錢乙葛洪王冰 皇甫謐王叔和滑伯仁淳于意李時珍李東垣扁鵲戴思恭張子和張仲景巢元方孫思邈孫一奎華佗劉完素 古代農業 古代水利:都江堰鄭白渠引漳十二渠它山堰芍陂靈渠後套八大渠 邗溝(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古代農具: 中國水車骨穭石鏟 鐵鋤鐵犁 古代農業科技人物:賈思勰徐光啟宋應星 農業技術成就:齊民要術...
1991年,由陳文華主持的“首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南昌召開,來自國內外150多位學者參加會議,這是國際學術界對新興學科中國農業考古學的支持和肯定。陳文華獻給大會的禮物是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學術著作《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會後世界著名的農業考古學家馬尼士博士,立即提出要和江西合作進行考古...
賈思勰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總結出的“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原則,幾乎成為其後我國古代農學家共同遵循的守則。就是現今,農學家們也不能對之稍有輕忽。《齊民要術》所以成為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典籍中影響深遠之作,與作者思路開闊、明於哲理、有濟世救民的抱負也有關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
我國已建成農業科研項目計算機管理系統(ARICMS),中國農業文獻資料庫,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庫,中國農業研究項目資料庫,農業實用技術資料庫等。此外,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也得到了廣泛套用。隨著我國市場經建立,農業各生產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資源信息、法規信息、市場信息、實用技術信息等,無論是對決策者還是對廣大...
見:農史研究(第一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11~15 8 梁家勉.中國甘蔗栽培探源.見: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403~419 9 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 梁家勉.有關《齊民要術》若干問題的再探討.農史研究(第二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13 ...
農學,是農業科學領域的傳統學科, 以解決人類的“吃飯穿衣”為首要己任。隨著農業科技創新速度的不斷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農業中的廣泛套用,農學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正煥發著勃勃生機。農學(農業科學)是研究與農作物生產相關領域的科學,包括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係、病蟲害...
2009年4月20日,十集電視記錄片《要術》在央視七套播出,該劇比較完整地呈現了中國農業科技及發展歷程,集民族文化、地域風情、自然風光於一體。它填補了中國農業文明史在中國電視傳播史上的空白,是一部用影像予以紀錄的“現代版《齊民要術》”[30]。2015年11月14日,青島農業大學啟動《要術》卡通片創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