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
- 作者:吳養木 編
- ISBN:9787213017179
- 頁數:754
- 定價:98.00元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12
凡例,前言,編者,
凡例
二、本書上編收錄了始自三國、迄於清末的有墨跡傳世的書法家640人。對於一些生於清朝卒於民國初年的書法家,亦收入其中。卒於吳昌碩以後者,不再收錄。
三、本書下編收入了書法史籍有記載但無墨跡存世,或者有作品存世而一時又無法覓得其墨跡的古代書法家1560餘人。這些書法家由於沒有墨跡存世,只能收錄每個人的傳略及其從藝活動概況。下編以明、清時期作為重點。
四、有些書法家傳世墨跡較多,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及收藏家均有收藏。本書限於篇幅,只擇要收錄其部分墨跡,特別是擇要收錄其有代表性的作品。
五、本書上編以朝代之先後和同一朝代內每個書法家姓氏筆畫之簡繁為排列順序;下編一律按姓氏筆畫排列。
六、書法家姓名之後括弧內的年份,為書法家的生卒年份。對於只知其生年而不知其卒年者,或知其卒年而不知其生年者,用“?”號代之,或在前加一“約”字和“××後”等字樣。
七、歷代書法家的存世作品數量不少,其中碑刻的數量相當可觀。限於篇幅,本書上編只收錄書家的墨跡,對於無墨跡存世或未見墨跡者,則收錄於下編。
八、有些書法家的字、號在過去的一些辭書中常有訛誤,本書將根據這些書法家的印鑑、款識,盡力加於勘正。
九、本書所收入的歷代書法家墨跡,有些因年代久遠而清晰度不夠,有些因排版需要而卷、軸幅式參差,並由於多種原因,所選作品亦不完全是其代表作。
十、古代書法家有些留存於世的作品,學者對其真偽、時代等有許多爭論。本書出於辭條編寫的需要,將部分有爭論的作品亦收入其中,然不作考證結論或藝術定論,留待專家學者爾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前言
我國書法之形成及其發展源遠流長,名家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有記載以來, 凡有文化者, 無有不能書, 且筆墨工具有其特殊性, 此亦為造成書法藝術原因之一, 從而代代相傳, 見廣習勤, 各展其長, 獨立成家矣。
學書法往往從碑帖始, 此論似乎不能變。但古碑帖難於統計, 人生苦短, 雖擇而習之, 亦非十年廿載不能得其要, 久而欲思精進, 則兩鬢斑而白髮滿頭矣。 竊以為可趨捷徑, 以宋、 明、 清諸家為主, 碑帖為輔, 輔者猶讀畫之不倦也, 然後自出機杼, 可以面目一新。此便是借前人之功為己用, 不必再走一遍前人路, 但應先習楷書, 待字字端正後, 即可止步, 不必深入。 當然, 專學楷書者例外。此外, 我們對古人之要求不宜太苛, 古人有其得,亦有其失,倘不辨得失,一概收納,是習書法之囫圇吞棗者也。字有俗體、 帖體、 異體等, 偶有出入, 不宜挑剔, 視其可或不可足矣。昔人云: “寧缺筆, 毋俗字。”其然豈其然哉。寫草書甚難, 多一筆, 少一筆,多一點, 少一點, 則成另一字, 昔人云: “匆匆不及作草書”意即在此。行書則較易, 只要 “過得去” 即可, 但不應字字 “過得去”, 是欺人自欺之語, 不可與談藝。 書法中敗筆有苟且之筆、飄忽之筆、臃腫之筆、 乾枯之筆等, 皆應避之。 六法、 八法, 其理則一。所謂書畫同源, 不難理解。 曾見隋、唐人寫經,筆筆穩重,渾厚樸拙,令人肅然。宋代趙佶之“瘦金體”,形同魚骨, 而堅挺秀麗, 提神醒目。 書體始自薛稷, 趙繼之, 乃得大全。魚骨之筆, 應屬敗筆, 善書者能以敗取勝, 以忌為宜, 反其道而用之, 誠非易事。 清代 “揚州八怪”之金農擅漆書, 尚拙, “孩兒體”有粗, 有細,亦是一絕。古代書法家之大膽創造, 令人欽佩, 今若效之, 切不可喪失規矩, 弄險失足。古代專書楷書成家者不少, 如文徵明行書雖佳, 而楷書更佳, 有樂曲中切音之趣, 繪畫中驟虛之妙。余曾見明末清初王鐸書丈二行草巨幅, 氣勢奔放, 一瀉千里, 若黃河入海, 浩瀚無際, 今思之, 歷歷如在目。 關於書法之位置、 布局, 古人考慮不多, 但是缶翁一幅畫竟,或嫌平淡, 然奮筆題寫後, 可使全幅精神大振, 百看不厭也。 以上所述,或有不當, 謹供參考。
《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編集已有多年, 幾經審核, 頗感困難, 因此,碑帖暫不列入。這部辭典即可供查閱, 又可作觀賞, 對學習、 收藏亦有一定之啟迪。我國古代書法家人數眾多, 不可能全都收集, 尤在科舉時代之“紗帽名頭” 比比皆是, 大半是 “館閣體”, 但亦十年窗下, 筆硯與同。 經討論, 乃擇其要者入編, 幸知者諒焉。
余已年邁,耳不聰, 目不明, 一切由副主編、編委任其勞, 不慎之處,難免謬誤, 敢請愛斯道者有教之。
為使廣大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愛好者對我國古代書法家有系統的了解和便於查閱古代書法家資料,余竭盡綿薄, 與同仁窮三年之功,編成《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
本辭典籌備初期,曾得到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和李大鵬先生的大力支持;在編輯過程中,又承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館、浙江省德清縣博物館、江蘇省江陰市博物館等單位以及俞潤民、於夢全、李偉剛、王冰、江筱角先生等提供藏品照片和資料,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緊迫,尚有部分古代書法家因諸多原因而未及編入;在圖版安排時, 因橫、豎尺幅關係,有的代表作品只能忍痛割愛; 由於水平有限和經驗不足,謬誤疏漏之處亦在所難免,望海內外專家、學者、收藏家不吝賜教, 以待再版時進行補充和修正。
編者
1999年10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