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法—篆書

中國古代書法—篆書

《中國古代書法—篆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為了宣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藝術,於2003年2月22日發行的,志號為2003-3的特種郵票

郵票全套兩枚,圖案分別展示了一幅西周時期“毛公鼎”銘文和一幅秦代“泰山石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書法—篆書
  • 外文名: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Seal Character
  • 郵票志號:2003-3
  • 郵票類型:特種郵票
  • 發行時間:2003年2月22日
  • 全套枚數:2
發行背景,制票參數,票面圖案,郵票賞析,版本信息,外界評價,

發行背景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而篆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篆書、篆刻。篆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篆書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變化形式,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的篆書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丞相李斯刪定文字為天下範式,“書同文字”,這樣中國的文字才有了統一的格式,書法史上稱之為“小篆”,是相對於西周時代較古繁的“大篆”而言。“小篆”和大篆、甲骨文都屬於“古文字”。到秦漢之際,以“小篆”為基礎,通過變形簡化而形成的隸書,則被稱為“近代文字”或“今文字”。
2003年2月22日,為了宣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中國古代書法—篆書》特種郵票。

制票參數

志號
2003-3
印刷版別
膠版
設計者
王虎鳴
責任編輯
劉繼鴻
背面刷膠
[G]
印製廠
北京郵票廠
圖序
圖名
面值
發行量
規格
齒孔度數
整張枚數
2-1
西周·毛公鼎
80分
950萬枚
30mm×40mm
P12
20(4×5)
2-2
秦·泰山刻石
80分
880萬枚
30mm×40mm
P12
20(4×5)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郵票全套兩枚,圖案均根據拓片臨摹而成。西周·毛公鼎(2-1)圖案展示了一幅西周時期“毛公鼎”銘文;秦·泰山刻石(2-2)圖案展示了一幅秦代“泰山石刻”。

郵票賞析

  • 西周·毛公鼎(2-1)
“毛公鼎”是青銅器名稱,上有“毛公鼎銘”。“毛公鼎銘”的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道勁穩健,筆畫圓潤,布局妥帖,行氣流暢磅礴,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歷來被視為金文的瑰寶。
西周·毛公鼎(2-1)西周·毛公鼎(2-1)
郵票圖案展示的“毛公鼎銘”第三行後9個字和第四行15個字共24個大篆字,採擷於銘文第一段中,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但完全可以從中體味到字型整齊,古樸厚重,不馳不急,行止得當的西周金文風格和氣韻。實際上,從“毛公鼎”中凹部拓出的銘文應是彎曲排列的,郵票圖案上的24個字雖橫豎排列整齊,但因修飾過度已失去文物風采,真的有些遺憾。
  • 秦·泰山刻石(2-2)
“泰山石刻”又稱“封泰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泰山,行封禪之禮,丞相李斯等臣子為歌頌他統一中國的豐功而刻的石碑。“泰山刻石”的書法,歷代被奉為小篆“碑祖”,相傳為丞相李斯手書。從書法角度講,它的字形長方,方格占滿;筆畫圓轉流暢,用力勻和;空間分布均勻,字形飄逸,筆勢生動;通篇排列整齊,氣勢磅礴,顯示出一種“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的韻律美。
秦·泰山刻石(2-2)秦·泰山刻石(2-2)
郵票圖案上展示的12個小篆字,選自秦二世胡亥追加在始皇刻石上的詔書。儘管傳說“泰山刻石”上的小篆均為李斯所書,但如果設計者選用“泰山刻石”遺留殘片上的小篆字,會更加妥當些。
這套郵票的2枚圖案,畫面採用陰字,即灰色底白字,比較符合拓片的特徵。“中國郵政”、“80分”等郵票面值、銘記等都被移到了郵票圖案外的票邊上,使得書法作品展示得更加純粹。其中毛公鼎銘刻在鼎內,故拓片形狀是不規則的。

版本信息

郵政局在發行這套郵票的同時,還發行了版式二(8枚,四套郵票)。
版式二版式二
郵票圖案上展示的是書法作品,小版張邊飾則以拓片的形式反映,邊飾右首可以看到呈彎曲狀的毛公鼎銘文拓片原貌。小版張邊飾上票名《中國古代書法—篆書》中突出了“篆”字,該字不僅較其他字大,字型也採用篆書表現,突出了主題。
圖名
面值
發行量
規格
版式二
6.4元
46萬版
135mm×200mm
(參考資料:)

外界評價

在新中國,表現書法藝術題材的郵票,《篆書》還是第一套。該小版含4套郵票,以大篆、小篆兩種形式,分別介紹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毛公鼎內的銘文和秦相李斯所書—泰山刻石。小版中的“篆”字非常醒目,且字型也用篆書來表現,點題恰到好處,深化了郵票本身所不具備的外延,可謂構思獨到。《篆書》小版張作為中國書法系列的龍頭票,開了個好頭。(原北京《郵政周報》責任編輯何國輝評)
《篆書》郵票稍有缺憾,第一,郵票圖案說明錯誤,第1枚“西周·毛公鼎”,漏“銘文”2字不應該。第二,這二件書法代表作歷代多有名家臨摹,略得神韻也難。筆者認為,郵票圖案應採用照相版,即完全寫真。設計者不應在原拓上摹寫修飾。現拿第2枚票圖和拓片對比,筆道如“請”之末筆、“書”之第2橫筆、“金”之第1、2筆等,已顯粗鈍;“刻”之末筆,“明”之“月”部等已失篆書中鋒運筆之法度;“刻”、“因”等筆道中間有黑色,不明為何如此;修飾後石花也無自然古樸面貌等等。整個作品難以體會“玉筋篆”的意味。第三,經目測和逐字測量發現,郵票上字比拓本上字長胖了,如將郵票上字放大到和拓本上字高度一樣,寬度大了些。第四,即使套用摹仿作品也應註明,否則很易讓人認為“泰山刻石”書法原貌就是這樣。(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學術工作部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