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第1輯3:周易正義(注音版)(上下冊)》主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在編選這套《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叢書的過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披沙揀金的方式,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徹底梳理,力求使廣大讀者能夠系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準確地把握中華民族綿綿不息的古代文脈以及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包羅萬象的宏大氣派。多年來,我們組織了諸多人次的相關調研,從中了解到,廣大讀者一直都在以極大的熱情期待著能夠看到一套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古代文化全景的叢書。為此,這套《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叢書以前所未有的龐大容量,多角度多層面地呈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這套《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叢書的特點是:所有文字都注以漢語拼音;所有,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化都會在這裡相繼亮相;所有文獻全部冪用中文簡體橫排,盡最大限度地將中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文獻以一種極其便利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們相信,上述這些特點 將會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國古代文化在社會中的普及率。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第1輯3:周易正義
-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 頁數:873頁
- 開本:16
- 作者:王弼 韓康伯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723953, 753872395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第1輯3:周易正義(注音版)(上下冊)》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解說詞:(魏)王弼 韓康伯
圖書目錄
上冊
第一卷 周易兼義上經乾傳
乾
乾文言
坤
坤文言
屯
蒙
第二卷 周易兼義上經需傳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第三卷 周易兼義上經隨傳
隨
蠱
臨
觀
噬嗑
賁
剝
復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第四卷 周易兼義下經成傳
鹹
恆
遁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下冊
第五卷 周易兼義下經央傳
央
婚
萃
升
困
井
堇
鼎
震
艮
漸
歸妹
第六卷 周易兼義下經豐傳
主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第七卷 周易兼義
繫辭上
第八卷 周易兼義
繫辭下
第九卷 周易兼義
說卦
序卦
雜卦
經典釋文
周易音義
第一卷 周易兼義上經乾傳
乾
乾文言
坤
坤文言
屯
蒙
第二卷 周易兼義上經需傳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第三卷 周易兼義上經隨傳
隨
蠱
臨
觀
噬嗑
賁
剝
復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第四卷 周易兼義下經成傳
鹹
恆
遁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下冊
第五卷 周易兼義下經央傳
央
婚
萃
升
困
井
堇
鼎
震
艮
漸
歸妹
第六卷 周易兼義下經豐傳
主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第七卷 周易兼義
繫辭上
第八卷 周易兼義
繫辭下
第九卷 周易兼義
說卦
序卦
雜卦
經典釋文
周易音義
序言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敕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交5(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協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綸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無窮,風聲所以不朽,非夫道極及玄妙,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之所益也。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凡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末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怖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
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既背其本,又違於《注》。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並解云:“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七月來復?
夫易者,象也。爻者,交5(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協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綸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無窮,風聲所以不朽,非夫道極及玄妙,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之所益也。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凡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末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怖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
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既背其本,又違於《注》。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並解云:“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七月來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