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文豪:屈原》主要內容簡介:屈原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作品《離騷》里的主人公自敘生辰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於對“攝提”等理解不同,對古代曆法推算也有差異,這位以屈原為原型的詩人的生年還有爭議。一般定為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庚寅)曰生。屈原出身貴族,是“楚之同姓”,他後來擔任”三閭大夫”,主要執掌“王族三姓”(屈、景、昭)的事務,特別是關子世族胄子的教育管理。他在青年時寫的(橘頌)說:“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大概少年得志,很早就擔任了“左徒”高職,地位僅在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之下。就在青壯年時期,他很可能巡遊於漢水南北、秭歸東西或沅湘等地,在古老的民間戀歌祭曲基礎上,創作了清新秀麗的(九歌),寄託自己熱愛鄉土、祖國民眾及其謠俗的思緒,也歌頌了熱烈優美的民間戀情。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十大文豪:屈原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童一秋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208267, 7547208266
- 品牌:吉林文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十大文豪:屈原》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屈原傳
偉人的誕生
少年屈原
耀眼三楚
風雨歷程
流離他鄉
魂歸汨羅
千古不朽
屈原作品選
離騷
九歌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天問
九章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迴風
遠遊
卜居
漁父
九辯
招魂
偉人的誕生
少年屈原
耀眼三楚
風雨歷程
流離他鄉
魂歸汨羅
千古不朽
屈原作品選
離騷
九歌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天問
九章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迴風
遠遊
卜居
漁父
九辯
招魂
序言
屈原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作品《離騷》里的主人公自敘生辰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於對“攝提”等理解不同,對古代曆法推算也有差異,這位以屈原為原型的詩人的生年還有爭議。一般定為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庚寅)日生。
屈原出身貴族,是“楚之同姓”,他後來擔任“三間大夫”,主要執掌“王族三姓”(屈、景、昭)的事務,特別是關於世族胄子的教育管理。他在青年時寫的《橘頌》說:“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大概少年得志,很早就擔任了“左徒”高職,地位僅在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之下。就在青壯年時期,他很可能巡遊於漢水南北、秭歸東西或沅湘等地,在古老的民間戀歌祭曲基礎上,創作了清新秀麗的《九歌》,寄託自己熱愛鄉土、祖國民眾及其謠俗的思緒,也歌頌了熱烈優美的民間戀情。
《史記·屈原列傳>說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懷]王甚任之。”經過楚悼王時吳起的變法,人民的努力,肅、宣、威三朝的經營和積累,懷王前期楚的國勢很盛。屈原在國家的政治改革、行政管理和外交活動上都出了很多力。楚懷王十一年,合縱成立,六國共攻秦,楚懷王還做了縱約長。但是秦在函谷關出擊,六國聯軍解體,皆引歸(見
屈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於儒家改革派,忠君愛國,尊聖尚賢,但他也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某些有益的見解,而且“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見《離騷》),比較關注國家的命運、民眾的生活。大概在懷王十六年初,屈原受懷王之命整理、編輯、撰寫系統化的“憲令”,其內容雖不明了,但大致上總具有“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之類有助於“國富強而法立”的內容。而要實現他所理想的強兵興農、富國利民、舉賢授能、賞功罰罪的“美政”,就必然要貶損世室,抑制豪強,裁汰繁冗,退斥奸佞。那些尸位素餐的權貴們一向是不遵守規矩,“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改革性的憲令、法律對特權階級總是很大的威脅。於是他們的代言人上官大夫就找藉口要“奪”屈原的草稿,想篡改其內容。屈原不肯,他就在懷王面前挑撥,說屈原藐視君主:“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其功,日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剛愎自用的懷王大怒,疏遠了屈原,並且把他趕出了京城。《九章·抽思》說:“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娉佳麗兮,胖獨處此異域。”看來這次疏放很可能在遠離郢都的漢北,《離騷》就寫在此時(關於他流放的時間地點和《離騷》的寫作時間,異說還很多)。所以《離騷》說:“余既不難夫離別兮(指離開懷王),傷靈修(指懷王)之數化。”“閨中(指楚之宮閫)既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又說:“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指郢都)。”肯定寫《離騷》時,詩人是被迫離開了懷王和郢都。
屈原被疏放後不久,秦欲伐齊,想破壞齊楚聯盟,派張儀來誆騙懷王說:假如楚國能和秦國最討厭的齊國斷絕交往,秦國願意獻給楚國商於之地六百里。懷王上了當。當他派人到秦國接收土地之時,張儀賴賬說:我只說六里,從來沒說過什麼“六百里”!懷王大怒,沒有做好準備,就在十六年大舉興師伐秦,卻在丹、淅地方大敗,大將屈匄被俘虜,八萬士卒被殺,漢中之地盡失。懷王第二次“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被魏國襲了鄧,齊國也怒不救楚,楚兵又從藍田敗歸,從此國勢一蹶不振(有人說屈原的悲壯詩篇《國殤》就是為了悼念這兩次敗仗陣亡的將士而作的)。
楚師敗績之後,懷王稍有覺悟,召還屈原,派他出使齊國,企圖重修舊好。楚王十八年,秦國想退還漢中地與楚求和。懷王說:“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狡猾而又勇敢的張儀自願單身入楚,賄賂懷王身旁的佞臣靳尚、寵姬鄭袖,懷王又聽信了他們,放走了張儀。屈原剛好使齊歸來,說:“何不殺張儀?”懷王才猛醒,但是已追不回張儀了。從此屈原雖在朝,卻鬱郁不得志,無所施其美政。
懷王三十年,秦昭王提出與楚通婚,懷王想和秦王見面。屈原諫道:“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入秦,結果在武關被扣留為人質,勒令割地。懷王逃到趙國,趙不納,懷王只好又去秦國,並且死在那裡,最後歸葬於楚(屈原曾為懷王寫了悲痛的《招魂》)。懷王長子頃襄王立,子蘭做了令尹。楚國臣民深深怨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屈原頗有先見之明,知道子蘭之類王子王孫是酒囊飯袋,總有一天要誤大事,他在《離騷》里說:“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夫眾芳?椒專佞以慢慆兮,檄又欲充夫佩幃。既乾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這些話可能在當時特別為士民所愛誦讀。子蘭知道後惱羞成怒,又派上官大夫到頃襄王那裡索隱引申,極盡謠諑誣陷之能事,頃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南方沅水湘水之間地帶,達十數年之久。這一次更加痛苦而屈辱的流放,加上接踵而來的國家不幸、民眾流離,促使屈原寫下了《天問》和《九章》里大部分詩篇。其中,《涉江》等篇像《離騷》一樣描述了他痛苦的流浪生活,揭露了當時現實的黑暗,並且抒發了他追求真善美的偉大理想。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二月,秦將白起攻下楚的郢都,燒毀楚先王墓,屈原寫了《哀郢》(此說爭議頗大,現姑用之),並在極度悲憤絕望之中寫了《懷沙》,自投湖南境內汨羅江而死。傳說其時為農曆凶忌的五月五日。後世以為,端午節包粽子、龍舟競渡等活動都是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舉行的。
屈原出身貴族,是“楚之同姓”,他後來擔任“三間大夫”,主要執掌“王族三姓”(屈、景、昭)的事務,特別是關於世族胄子的教育管理。他在青年時寫的《橘頌》說:“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大概少年得志,很早就擔任了“左徒”高職,地位僅在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之下。就在青壯年時期,他很可能巡遊於漢水南北、秭歸東西或沅湘等地,在古老的民間戀歌祭曲基礎上,創作了清新秀麗的《九歌》,寄託自己熱愛鄉土、祖國民眾及其謠俗的思緒,也歌頌了熱烈優美的民間戀情。
《史記·屈原列傳>說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懷]王甚任之。”經過楚悼王時吳起的變法,人民的努力,肅、宣、威三朝的經營和積累,懷王前期楚的國勢很盛。屈原在國家的政治改革、行政管理和外交活動上都出了很多力。楚懷王十一年,合縱成立,六國共攻秦,楚懷王還做了縱約長。但是秦在函谷關出擊,六國聯軍解體,皆引歸(見
屈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於儒家改革派,忠君愛國,尊聖尚賢,但他也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某些有益的見解,而且“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見《離騷》),比較關注國家的命運、民眾的生活。大概在懷王十六年初,屈原受懷王之命整理、編輯、撰寫系統化的“憲令”,其內容雖不明了,但大致上總具有“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之類有助於“國富強而法立”的內容。而要實現他所理想的強兵興農、富國利民、舉賢授能、賞功罰罪的“美政”,就必然要貶損世室,抑制豪強,裁汰繁冗,退斥奸佞。那些尸位素餐的權貴們一向是不遵守規矩,“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改革性的憲令、法律對特權階級總是很大的威脅。於是他們的代言人上官大夫就找藉口要“奪”屈原的草稿,想篡改其內容。屈原不肯,他就在懷王面前挑撥,說屈原藐視君主:“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其功,日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剛愎自用的懷王大怒,疏遠了屈原,並且把他趕出了京城。《九章·抽思》說:“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娉佳麗兮,胖獨處此異域。”看來這次疏放很可能在遠離郢都的漢北,《離騷》就寫在此時(關於他流放的時間地點和《離騷》的寫作時間,異說還很多)。所以《離騷》說:“余既不難夫離別兮(指離開懷王),傷靈修(指懷王)之數化。”“閨中(指楚之宮閫)既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又說:“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指郢都)。”肯定寫《離騷》時,詩人是被迫離開了懷王和郢都。
屈原被疏放後不久,秦欲伐齊,想破壞齊楚聯盟,派張儀來誆騙懷王說:假如楚國能和秦國最討厭的齊國斷絕交往,秦國願意獻給楚國商於之地六百里。懷王上了當。當他派人到秦國接收土地之時,張儀賴賬說:我只說六里,從來沒說過什麼“六百里”!懷王大怒,沒有做好準備,就在十六年大舉興師伐秦,卻在丹、淅地方大敗,大將屈匄被俘虜,八萬士卒被殺,漢中之地盡失。懷王第二次“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被魏國襲了鄧,齊國也怒不救楚,楚兵又從藍田敗歸,從此國勢一蹶不振(有人說屈原的悲壯詩篇《國殤》就是為了悼念這兩次敗仗陣亡的將士而作的)。
楚師敗績之後,懷王稍有覺悟,召還屈原,派他出使齊國,企圖重修舊好。楚王十八年,秦國想退還漢中地與楚求和。懷王說:“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狡猾而又勇敢的張儀自願單身入楚,賄賂懷王身旁的佞臣靳尚、寵姬鄭袖,懷王又聽信了他們,放走了張儀。屈原剛好使齊歸來,說:“何不殺張儀?”懷王才猛醒,但是已追不回張儀了。從此屈原雖在朝,卻鬱郁不得志,無所施其美政。
懷王三十年,秦昭王提出與楚通婚,懷王想和秦王見面。屈原諫道:“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入秦,結果在武關被扣留為人質,勒令割地。懷王逃到趙國,趙不納,懷王只好又去秦國,並且死在那裡,最後歸葬於楚(屈原曾為懷王寫了悲痛的《招魂》)。懷王長子頃襄王立,子蘭做了令尹。楚國臣民深深怨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屈原頗有先見之明,知道子蘭之類王子王孫是酒囊飯袋,總有一天要誤大事,他在《離騷》里說:“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夫眾芳?椒專佞以慢慆兮,檄又欲充夫佩幃。既乾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這些話可能在當時特別為士民所愛誦讀。子蘭知道後惱羞成怒,又派上官大夫到頃襄王那裡索隱引申,極盡謠諑誣陷之能事,頃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南方沅水湘水之間地帶,達十數年之久。這一次更加痛苦而屈辱的流放,加上接踵而來的國家不幸、民眾流離,促使屈原寫下了《天問》和《九章》里大部分詩篇。其中,《涉江》等篇像《離騷》一樣描述了他痛苦的流浪生活,揭露了當時現實的黑暗,並且抒發了他追求真善美的偉大理想。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二月,秦將白起攻下楚的郢都,燒毀楚先王墓,屈原寫了《哀郢》(此說爭議頗大,現姑用之),並在極度悲憤絕望之中寫了《懷沙》,自投湖南境內汨羅江而死。傳說其時為農曆凶忌的五月五日。後世以為,端午節包粽子、龍舟競渡等活動都是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