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企業的動態區位選擇分析

中國出口企業的動態區位選擇分析

《中國出口企業的動態區位選擇分析》是依託武漢大學,由朱愛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出口企業的動態區位選擇分析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愛勇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國際貿易領域,由於微觀企業數據的可得性,企業的異質性和決策的動態性在理論和實證分析中日益成為研究核心。異質性理論認為企業生產綠的差異導致了其出口市場參與行為的不同。出口行為的動態決策主要由於沉沒成本和市場不確定性的存在。該課題所要研究的是中國企業的差異性對區位動態決策的影響。中國企業的異質性不僅僅局限於生產率這個因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跨期動態決策中有著顯著不同的出口模式,主要體現在出口規模,區位的廣度與跨度和路徑依賴的強度。此種企業異質性分析在國際文獻是不曾有過的。本課題將使用中國海關企業進出口數據,分析中國出口企業區位選擇的動態特徵,檢驗是否在時間和區位上均存在狀態依賴性。進而融合沉沒成本理論和貝葉斯市場需求學習理論構建一個離散區位選擇模型來解釋數據中所發現的動態特徵,量化企業出口的跨期決策行為,最終為政策制定者在產業結構最佳化方面提供建議和參考。

結題摘要

自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大力提倡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出台各種相關政策,最佳化出口產業結構。在這一系列的政策鼓勵與扶持之下,中國企業的數量與規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其出口產品更是遍布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加總數據計算而來的指標,一方面固然給政府部門提供了制定巨觀政策的依據與導向,另一方面卻忽略了出口企業個體如何決策的信息,而後者正是國際貿易領域的最新研究動向所在。主流的新新貿易理論發現微觀企業間的異質性差異可以解釋其出口行為,從而影響巨觀的產業間和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本課題組旨在新新貿易理論框架之下進一步拓寬企業異質性的範疇,將其分解為可觀測和不可觀測的量化指標,研究異質性企業連續多期的跨期出口行為是如何影響其動態區位選擇以及不同企業之間的跨期決策是否可能存在系統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研究項目的主要數據來源為中國海關企業進出口數據和中國工業企業調查數據。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對中國企業而言,除了生產率差異,融資約束與產品質量是不可忽視的企業異質性因素。理論模型表明,企業生產率與其在低收入國家出口占比呈負相關關係,而融資約束的存在則強化了這種負相關關係。實證結果與理論推導相符,並發現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是融資約束對其出口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影響渠道。此外,我們採用計量經濟學中最新的網路結構識別估計方法(Double Pooled Lasso Estimation)來分析異質性企業出口行為之間的系統性互動關係。我們以企業出口總額(外延邊際,Extensive Margin)和增長率(內延邊際,Intensive Margin)這兩個指標分別估計了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兩種不同的網路結構。研究初步結果表明:以出口總額指標來看,中國微觀企業出口決策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非對稱性的互動關係,而非傳統理論模型假設的對稱影響關係。而以出口增長率指標來看,兩種網路結構均有不同程度的解釋力,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對應的政策建議則是政府補貼可以有針對性,重點補助那些網路結構中具有正向帶動作用的企業,而非一刀切的政策導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