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少數民族共同抗戰虛擬仿真實驗

中國共產黨領導少數民族共同抗戰虛擬仿真實驗是中南民族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領導少數民族共同抗戰虛擬仿真實驗
  • 建設院校: 中南民族大學
  • 課程負責人: 黎海波
  • 授課教師:詹全友、魏曉燕、余冬林、谷秀青
課程性質,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發展,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命題。依託“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我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民族院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理論與實踐”榮獲第八屆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等獎,“增強 ‘五個認同’教育實效鑄牢民族院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榮獲201 9年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一等獎。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華的關鍵節點。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和民族復興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無法重來,但歷史情境卻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重現。
1.開展該實驗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和教育部相關精神、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重要舉措。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整合和重現抗戰歷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少數民族抗爭的內容,讓課程中的人物“活”起來,事件“動”起來,理論“亮”起來,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
2.紆“共同論”視角,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突破語言文化障礙,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統- -的多民族國家,多語言、多文種、多方言,是我國語言文化的顯著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本實驗突破以往關於少數民族與抗戰關係的“貢獻論”和“自發論”視角,基於“共同論”視角,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突破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文化障礙,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共同抗戰的偉大精神,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目的。
3.通過現實與虛擬、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破解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多重難題。我校歷來就非常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堅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馬克思主義學院從2006年以來就一 直在武漢抗戰第一村及周邊的紅色基地開展實踐教學。然而,這種傳統實踐教學存在著時空局限、經費不足、組織困難、覆率低、在安全風險以及缺乏考核標準等難題。思政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則不僅契合了當代大學生“網路原住民”的特點,且也能有效突破以上難題。
4.該實驗取得了初步成效,社會反響良好。本校學生在使用這一實驗系統後, 對其體驗效果和價值塑造功能等給予了較高評價,學校官方微信、微博和廣播台都對這一實驗教學進行過採訪報導 。武漢大學和武漢市洪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在試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少數民族共同抗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後都給予了積極肯定(見校外評價證明)。國產黨新聞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人民資訊網、光明網、黨建網、學習強國平台、幗社會科學網、國家民委官微、《中國民族報》、民主與法制網、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和南京工業大學常青藤思政網等媒體對該實驗教學進行過多次的宣傳報導。

教學目標

1.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建設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實驗教學項目,切實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2.通過第三視角沉浸式查閱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共同抗戰的歷史人物、事件和過程;
3.通過第一視角體驗式實驗操作,讓學生體驗朝鮮族和回族等民族英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抗戰而體現出的團結精神和信仰力量;
4.通過不同視角互動式反饋啟發,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共同抗戰的偉大精神,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