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圍繞著理想道德人格,對生與死、榮與辱、義與利、理與欲、群與己以及道德行為準則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本書以編年的形式,對中國歷代哲人的倫理道德觀及道德教育觀做一梳理和評述,包括儒家的孔孟、程朱,亦包括道家老莊、墨家墨子,以及近代孫中山與蔡元培。在中國哲人看來,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首先要追求思想和行為的至善至美,這樣才有至善至美的人生。本書在感慨先賢聖哲的智慧人生與中國人所應秉承的道德精髓之餘,對於培養具有新時代特徵的健全向上的道德觀和人生觀的中國公民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王正平,現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二級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博士點創建人,上海師範大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副主編,《教育倫理研究》主編;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專家、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倫理學會環境倫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套用倫理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套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等。
圖書目錄
引 論 汲取中國固有道德之智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001
一 道德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位置/016
1 中國傳統哲學的人本主義傾向/016
2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德”與“道德”概念/019
二 人格的“至善”———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宗旨/021
1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理想的 道德人格/021 2 .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023
一 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基本特點/027
1 在道德價值的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027
2 在道德價值的套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 政治思想的融合/029
3 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維護血緣關係和宗法 制度,強調個體服從整體/030
4 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 性質/032
5 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 賤利”的傾向/034
二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035
1 “德教”與“修身”合一/036
2 “知道”與“躬行”合一/037
3 “言教”與“身教”合一/038
一 “天”與“人”合一:宇宙生命統一論/045
二 “天道”與“人道”合一:自然規律與道德法則的 內在統一/051
三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尊重生命價值,兼愛 宇宙萬物/057
心養性”的道德教育思想/111
1 存心養性/111 四 “相輔天地之宜”: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061
一 “仁”是孔子倫理道德觀念的核心/070
1 仁者“愛人”/070
2 “智、仁、勇”統一/072
3 見利思義/073
4 中庸/075
二 孔子“導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076
1 德教為主/077
2 寓德教於教學/078
3 為仁由己/078 4 .以身作則/080
一 墨子以“兼愛”說為中心的道德觀/083
1 兼愛/084
2 節儉/086
3 義利合一/087
二 墨子“有道者勸以教人”的道德教育思想/089
1 人性如素絲/089
2 有道者勸以教人/090
3 志功合一/090
一 老子以“無為”為原則的道德觀/095
1 無為/096
2 不爭/097
3 貴柔/098 4 .知足/099
二 老子“使民無知無欲”的道德教育思想/100
1 使民無知無欲/101
2 復歸於嬰兒/102
一 孟子以“仁義”為原則的道德觀/105
1 仁義/106
2 四心/107
3 人性善/109
4 去利懷義/110
二 孟子“存
2 培養大丈夫人格/113
一 荀子以“禮”為行為準則的道德觀/117
1 隆禮/118
2 人性惡/120
3 以義制利/122
二 荀子“化性起偽”的道德教育思想/123
1 化性起偽/123
2 強學而求/124
3 積善成德/125
4 師賢師/126
5 知不若行/127
一 董仲舒以“天人合類”為特徵的道德觀/131
1 道之大原出於天/132
2 三綱/133
3 五常/135
4 正其誼不謀其利/137
二 董仲舒“以教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138
1 “性三品”說/139
2 “成性”“防欲”論/140
一 韓愈以“性情三品”說為基礎的道德觀/145
1 性情三品/146
2 博愛之謂仁/148
二 韓愈“從師學習”的道德教育思想/150
1 品德可導/150
2 從師學習/151
第十一章 王安石“善惡由習”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155
一 王安石“善惡由習”的道德觀/157
1 性情一/158
2 善惡由習/159
3 “道德”即“仁義”/161
4 “新”功利論/162
二 王安石“教學成才”和“五事成性”的道德 教育思想/163 1 .教學成才/164
2 五事成性/165
第十二章 二程以“天理”為核心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167
一 二程以“天理”為核心的道德觀/171
1 天理聖人循而行之謂道/171
2 “天命之性”與“氣稟之性”/173
3 以理勝氣、明理滅欲/175
二 二程“格物窮理”的道德教育思想/176
1 格物窮理/176
2 上智下愚亦有可移之理/178
3 學為聖人/180
第十三章 朱熹以“理”為基礎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183
一 朱熹以“理”為基礎的道德觀/185
1 理一分殊/186
2 仁包五常/187
3 性同氣異/189 4 .明天理,滅人慾/191
二 朱熹“居敬窮理”的道德教育思想/195
1 居敬窮理/196
2 知先行後/198
3 循序漸進/199
第十四章 王陽明“致良知”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03
一 王陽明以“致良知”為目的的道德觀/206
1 心外無物/206
2 知行合一/207
3 格物致知/209
4 心本———良知/210
5 致良知/213
二 王陽明“復其心體”的道德教育思想/214
1 心上工夫/214
2 省察克治/215
3 事上磨鍊/216
4 立志成聖/217
5 復其心體/218
第十五章 李贄反封建傳統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19
一 李贄反封建傳統的道德觀/221
1 人必有私/222
2 邇言為善/225
3 致一之理/227
二 李贄“任物情”的道德教育思想/229
1 “絕假純真”的“童心說”/229
2 “任物性”的個性教育說/231
3 “自立”的人格教育說/233
第十六章 王夫之“習與性成”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35
一 王夫之“習與性成”的道德觀/237
1 習與性成/238
2 導欲於理/240
3 循天下之公/242
4 以身任天下/244
二 王夫之“繼善成性”的道德教育思想/246
1 繼善成性/246
2 因人而進/247
3 施之有序/248
4 明人者先自明/249
第十七章 顏元重“功利”“習行”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53
一 顏元重“功利”的道德觀/255
1 “氣質”一元論和“氣質”無惡/255
2 “正其義以謀其利”的功利主義/258
二 顏元倡“實學”、重“習行”的道德教育思想/261
1 倡“實學”/261
2 重“習行”/263
第十八章 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67
一 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道德觀/269
1 天下為公,替眾人服務/270
2 愛國心重,其國必強/272
3 人類以互助為原則/275
二 孫中山的民族道德教育思想/276
1 恢復和改造民族固有的道德/277
2 改良國民人格來救國/281
第十九章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觀和道德教育思想/285
一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觀/287
1 公民道德綱領———自由、平等、博愛/288
2 “勞工神聖”說/290
二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292
1 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293
2 以美育助德育/297
余 論 中國傳統道德智慧的現代啟示/301
附 錄/311
附錄1 《大學》以“大學之道”為核心的道德觀/313
附錄2 《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思想/321
參考文獻/332
後記/334
顯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