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組成於2018年1月,共設30個界別,委員530名,常委會組成人員120名,主席、副主席13名。政協機關設辦公廳和8個專門委員會。自治區共有各級政協組織120個,各級政協委員1.5萬多名。

基本介紹

領導成員,主席,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政協概況,

領導成員

主席

努爾蘭·阿不都滿金:中共中央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黨組副書記

副主席

政協概況

1951年5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省各界人士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在新疆省召開的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選舉產生了新疆省協商委員會,標誌著新疆的地方政協組織正式建立。 協商委員會期間,新疆剛剛解放,各項事業都處於整頓恢復階段。新疆省協商委員會積極協助省人民政府制定各項政策,貫徹執行省“各代會”的各項決議,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團結動員全疆各族人民民眾和各界人士,積極參加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民主改革、“三反”、“五反”運動等重大任務;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維護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努力發展愛國統一戰線,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對新疆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穩定新疆局勢,順利進行民主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2月,新疆省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首屆政協機構。同年10月,隨著自治區的成立,正式改為自治區政協。到1966年5月的11年間,自治區政協歷經三屆,委員界別從16個發展到21個,委員人數從137人增至303人,團結面逐漸擴大。至1966年5月,各自治州、直轄市和工商業較多且文化較發達的城市,及民族宗教和統戰工作任務較重的縣均建立了政協組織。全區政協組織發展到86個,共有約4800名委員。在此期間,全區各級政協,同各族各界人士與人民民眾一道,緊緊圍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務,在保證三大改造順利完成的同時,積極投入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新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時期,自治區各級政協受到嚴重衝擊,政協工作被迫止。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標誌著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級政協組織相繼恢復並得到加強。這一時期,自治區政協第四、五屆委員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遵照黨中央、全國政協和自治區黨委關於落實統戰政策的指示,堅持有錯必糾的原則,大力撥亂反正,認真糾正“左”的錯誤,認真進行了落實政策工作。至1987年底,為全區2267名各級政協委員落實了政策。自治區政協還同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等部門密切配合,認真開展了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台胞台屬、原工商業者、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知識分子的政策落實工作。通過落實政策,更加密切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族各界的聯繫,發展和壯大了愛國統一戰線。 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發表後,自治區政協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通過各種重要例行會議以及各專門委員會開展的經常性活動,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和自治區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法制、民族宗教等重要事務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認真的協商討論,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受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認真採納。這一階段,自治區政協還征編出版了大量文史資料,為研究新疆歷史,進行國情、區情和革命傳統教育,維護民族團結與促進祖國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時期,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政協組織也有了較快的發展。
1978年1月到2006年1月,自治區政協委員界別從18個發展到29個,委員人數從407名增至509名,專門委員會從2個增至7個。隨著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和壯大,全區大部分縣、市、區都成立了政協組織。到2006年1月,全區5個自治州、3個直轄市、7個地區、64個縣、6個自治縣、17個縣級市和11個市轄區中的8個區均建立了政協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