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是指在世界範圍以內,在符合人類社會生存制度的同時,人類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人權,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以現在的人類社會構成情況來看,由於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對公民具有相當大的利益影響,所以人權應該也包含人人參與政治的權利,人人對政治的期望,從而使政策合理的適應大多數人的需求,這就使一個國家的公民在具備了最基本的生存權與發展權之後,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繼而又擴展出了包括政治權的人權。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正式建立現代社會發展和基本人權保障制度及社會保險體制改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權
- 符合:人類社會生存制度
- 政府觀點:從自己的歷史和國情出發
-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何為人權,價值依據,人權思想,政府觀點,國內觀點,國外觀點,連著中國夢,
何為人權
所謂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所謂人權,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就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
價值依據
在當今主流社會的憲政體制中,憲法一般都明確將人權明細化和法制化。但是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並不是憲法賦予的,憲法的作用僅僅是作為保障和實現人權的一種手段。
人權思想
政府觀點
中國政府和人民從自己的歷史和國情出發,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長時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在積極參與國際人權領域中的活動和對外人權鬥爭中,將人權的普遍性與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人權觀。這種人權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人權普遍性的原則必須同各國國情相結合——第一是指人權主體的普遍性,即人權是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國籍、社會出身、財產狀況、文化水平等,都應當享有的權利;從國際上說,則是所有民族和國家都應當享有的自由和平等權利。第二是指人權原則和人權內容的普遍性。
(二) 人權不僅包括公民政治權利, 而且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及包括人民批評政府的權利和公開提出不滿的權利,只要不違反法律,一個人的意志和觀點都應該受到保護,但煽動和侮辱及誹謗性的言詞是明顯違反法律的。
(三)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基本人權,沒有穩定的社會,健全的法律,每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是不能保障的。
(四) 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全世界人權觀的基本原則之一,對於嚴重的犯罪行為,我國的立場是主張死刑。
(五) 穩定是實現人權的前提,發展是實現人權的關鍵,法治是實現人權的保障,政治權利也是保障人權的一種方式,——人權的實現離不開穩定和自由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民主和法律的保障,所以民主立法是關鍵所在。
(六) 法律是一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但人權在本質上是全人類的問題,改善人權,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類都應該重視的問題,但改善中國人權同時也是中國的內政。
(七) 評價一國的人權,是言論自由的問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觀點,但如果割斷歷史,脫離國情,片面看待,甚至肆意挑唆和攻擊,也會使當事國人民的感情受到傷害,這是不太道德的行為。
(八) 對話與合作及互相提示性的監督是促進國際人權發展的良好途徑——我們主張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領域的對話和合作,及希望國際社會提出意見,一個人都會有很多缺點,何況一個國家呢,人無完人,國家也是如此,了解缺點,改正了就一切都好。
國內觀點
中國提出開創國際人權事業新局面五項主張(2006.6)
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應從五個方面促進人權發展(2006.11)
蔡武:創新人權理論 切實增強我國人權領域話語權(2007.5)
李君如:中國人權事業有其自身顯著特點 三大特點(2008.4)
中國人權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中國人權保障事業不斷法律化(2008.4)
中國法律保護國民的自由表達 罪犯人權在中國得到全面保障(2008.4)
李君如發表文章:中國在人權事業上的歷史性進步(2008.5)
國外觀點
各國由於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在人權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中方主張各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對話和溝通,從而增進了解,縮小分歧。我們國家反對施壓、對抗,反對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反對在人權問題上搞雙重標準。
在人權議題上針鋒相對一直是中美關係不合拍的原因之一。2013年8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美第18次人權對話的新聞吹風會上,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代助理國務卿澤亞(Uzra Zeya)澤亞曾經說過:“我們繼續看到中國整體人權狀況在惡化中”。原因之一是異見人士和維權人士的家屬也受牽累,成了打壓對象。她列舉的兩個案例是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和山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並稱美國方面已向中國政府高層提及這個“令人擔憂的趨勢”。
2010年3月,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結束訪華後,英方隨即發布了英國年度人權報告,稱中國的人權狀況令人堪憂。報告稱,中國政府通過犯罪指控來禁止“維權人士”活動,而且國家主權不應成為逃避人權紀錄審查的理由。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駁斥了英國年度人權報告中的涉華部分,並表示這份報告屬於“意識形態上的政治秀”。
連著中國夢
2013年5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這是自1991年以來發表的第十部中國人權白皮書。中國人權事業連著“中國夢”。
總字數超過兩萬的白皮書,以大量數據和事實,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權保障以及人權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6個方面介紹了我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對此,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偉認為,這樣的行文結構,簡單明了,並且更好地與聯合國人權公約相契合。
“這既是對2009年以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的科學概括和深入總結,同時,也蘊含了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國今後將採取更全面均衡發展的方式和途徑來推進人權事業的持續發展。”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趙正群如此評價此次發表的白皮書:這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發展方面的創新精神。
“人權保障”單獨成章
此次發表的人權白皮書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權保障”單獨作為一部分進行闡述,這在多位專家眼中,意義非凡。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中的嚴峻問題。”武漢大學公益法中心主任張萬洪副教授表示,每個人享有良好環境與健康的權利是人權的基本內容,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據張萬洪介紹,以前只是在相關檔案中有這樣的表述,比如《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1995年12月)中就提到:“國家幫助貧困地區……改善生態環境。”
張偉也表示,中國已基本建立起保障公民環境權益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環境保護投入不斷加大,公民享有清潔生活環境權益進一步得到保障,公民享有良好生態環境權利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不僅是在保護當代人的人權,更是在保護下一代、下幾代中國人的人權。這是專家們的一個共識。
人們對政治生活知情、參與的渠道越來越順暢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權事業不斷發展推進。繼“人權”分別莊嚴載入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中國共產黨黨章之後,黨的十八大又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一。趙正群認為,人權事業發展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之一。
發表了10份中國人權白皮書,制定了兩期“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嚴格控制並慎用死刑,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在被羈押人權利告知、獲得律師幫助和方便律師會見、非法證據排除、未成年人特別保護等方面都有重大進步,有關司法領域中的人權保障也包括了更為具體的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說:白皮書的發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政治建設中人權保障所取得的進步。 針對公民知情權保障,韓大元表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政府“三公”經費的公開、各級各類新聞發布會的普及、網路社交工具的發展,是中國公民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保障的一大亮點。通過這幾年的實踐,人們對政治生活知情、參與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順暢,有序理性表達正在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