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是2008年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發行的,該書介紹了日常交往中經常使用、需要了解的有關中國人的人文、歷史常識,包括容易用錯的成語、常見的典故、禮儀背後的只是、歷史人物的故事等。點滴只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讀後不僅可以增加文史知識,而且能夠幫助讀者在演講、發言、信函以及日常的言談話語中正確、得體地運用文史常識,在交往中表現出優雅的風度與修養,避免因誤用而有失體面。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 作者郭燦金,張召鵬
  • 出版社: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 出版時間:2008年1月1日
  • 頁數:215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6815130
  • 字數:232000
  • 印刷時間:2008/01/01
目錄,內容,評價,作者簡介,

目錄

詞語辨析
“美輪美奐”房屋好
“莘莘學子”多少人
“望其項背”追得上
“首當其衝”非首先
“嘆為觀止”是讚嘆
“罄竹難書”記罪行
“明日”黃花非“昨日”
究竟是“癢”還是“庠”
七月流火非天熱
“成規”為何要“墨”守
萬人空巷“坑”萬人
學有餘力才稱“優”
“天之驕子”是匈奴
“上行下效”含貶義
亂說“哇塞”傷風雅
“朕”也曾是老百姓
“杏林”“杏壇”路途遠
夜色如何算“闌珊”
古時“牧師”管養馬
自謙才能用“忝列”
人浮於食本好事
“失足”不是大問題
“不刊之論”不能改
“不足為訓”非準則
“臭味相投”古今異
“微言大義”意義深
“駭”“聳”豈能混著用
“負”“孚”兩字意不同
疊床架屋,“目睹”前加“親眼”
畫蛇添足,“凱旋”後接“而歸”
“濫觴”到底是何意
“胴體”如何成“裸體”
“犯而不校”是寬容
不恥下問向誰問
曾幾何時為幾時
三人成虎是誤傳
如何算空穴來風
因何故炙手可熱
“面首”原來吃軟飯
“掌上明珠”稱嬌女
典故溯源
“飲食男女”存“大欲”
“梨園弟子”非農民
古今差別話“中國”
唐宋無人“中三元”
“人彘”是人不是豬
律詩不叫古體詩
“萬卷”該有多少書
“仁者”為何要“樂山”
“幽閉”不是關禁閉
“五毒”原來是良藥
“登堂入室”臻佳境
究竟如何“平”天下
“阿堵物”是啥東西
“刀筆吏”是什麼人
“梅開二度”實在冤
“長袖善舞”不跳舞
“平易近人”有演變
“人面桃花”不漂亮
“捉刀”“捉筆”意不同
“殺人”“得人”皆謠傳
呆若木雞高境界
白雲蒼狗究可哀
不可隨便“敲竹槓”
切勿妄稱“忘年交”
何故要稱“東道主”
何人願吃“閉門羹”
汗牛充棟因書多
春風夏雨教化人
切勿亂拋“橄欖枝”
古時已有“走後門”
“狗尾續貂”沒必要
“青鳥傳書”今難再
問鼎沒有拿第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梧桐何以引鳳凰
“亂七八糟”兩戰亂
“大傳”和傳記無關
“杜撰”與杜姓有緣
“跳槽”原是青樓語
“秦晉之好”結婚姻
民俗揭秘
“烏紗”為何那樣“烏”
“貳臣”該是什麼“臣”
“福”字倒貼有禁忌
大象把門待商榷
不可隨便就“扶正”
何物才可來“填房”
“三陽開泰”非“三羊”
“蛛絲馬跡”非“螞跡”
“弄璋”“弄瓦”莫混淆
龍生九子各不同
“大塊吃肉”是土匪
男人被閹稱“淨肯拒身”
無事不登三寶殿
豈可隨便就出家
萬歲原本非皇帝
太監不等於宦官
“旬套漿敦倫”並非是“倫敦”
“倒楣”原來非“倒霉”
“道人”未必是“道士”
“兵”“勇”其實並不同
男女緣何“吃醋”忙
男人討厭“綠帽子”
餓死事不小,失節事不大
不孝本有三,無後為最大
五福臨門哪五福
舉頭三尺有神明
“豆蔻年華”是特指
“從一而終”是理想
“三長兩短”捆棺材
“三教九流”話職業
“未亡人”限制性別
護城河暗藏機鋒
“附庸”也可有“風雅”
“雞丁”前面冠“宮保”
白天只能撞鐘
靈柩不是棺材
東西緣何稱“東西”
虛歲到底如何“虛”
紅得發紫受艷羨
駙馬命運夠辛酸
人物考古
“金屋藏嬌”,漢武帝有始無終
“歸遺細君”,東方朔恩愛有加
李太白無緣品白酒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奸臣”潘美委屈多
“弄臣”鄧通情商高
包拯未當宰相
王恭身無長物
孟姜女原不姓孟
諸葛亮不是“山人”
唐伯虎未曾點秋香
袁清郎一心避嫌疑
李賀、韓愈:“嘔心瀝血”
周昌、紙甩棕鄧艾:“期期艾艾”
差強人意贊吳漢
彈冠相慶貶貢禹
蘇軾笑河東獅吼
王景略捫虱而談
貌如花,虢國夫人素麵朝天
感情深,梁鴻孟光舉案齊眉
傾城傾國褒姒笑
青眼白眼阮籍拋
古已有之,陳子昂善於“炒作”
醉生夢死,馮小憐“玉體橫陳”
緣嘴饞,公子宋食指大動
因勤奮,孔夫子韋編三絕
公道在人心,張儉望門投止
才思如泉湧,禰衡文不加點
千古痴情,尾生藍橋抱柱
至今訛傳,孔明草船借箭
孔融小時了了,被譏“大未必駝察充佳”
顧悅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
徐娘半老猶風韻
蕭郎原來為情郎
“龍陽之興”,魏王系“同性戀”
“上下其手”,皇頡不涉“淫褻”
積習己和元習難改,程顥見獵心喜
知恩圖報,韓信“一飯千金”
網開三面贊商湯
庾信文章老更成
禮儀點評
“慈母”曾是傷心事
“胎教”自古不新鮮
古人不敢自稱“我”
你的“九族”是何人
“名”“字”不是一回事
“姓”“氏”曾經有差別
“先母”“先父”已作古
“皇親”“國戚”無關聯
“內子”專指你夫人
“岳父”原來是敬稱
“勞燕”最慣是“分飛”
“先喝為敬”有淵源
“九拜”不是拜九次
“五服”並非五件衣
“家父”“令尊”是兩人
“淑女”“美女”大不同
生前祖欠拔無人有諡號
三國人名多單字
人到七十才“致仕”
“致仕”之後怎么辦
至尊為何是“九五”
“使節”原來不是人
快婿“乘龍”不“成龍”
“太牢”“蘭乎放和少牢”非牢房
“招搖”怎樣算“過市”
“冠冕”並不皆“堂皇”
“長跪”和謝罪無關
“此致”乃到此結束
“授受不親”有權變
“浮以大白”因罰酒
“即刻問斬”使不得
“封禪”到底為哪般
“椿萱”原來指父母
“笑納”並非笑著納
“蓬蓽生輝”是謙辭
自己“喬遷”不合適
“大肆”原本非放肆
“豐碑”自古不是碑
“昭”“穆”排列存智慧
“左”“右”座次有講究

內容

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談話、講演、發言等場合錯用文史常識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公眾人物在一些重要場合也犯這樣的錯誤。例如陳水扁在稱讚義工的貢獻時,竟然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義工的感人事跡。再比如,某知名大學的校長在歡迎台灣客人時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炎熱的天氣。這些讓人貽笑大方的尷尬場面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因此,本書從講解文史常識的正確用法出發,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本書選擇了文化糾錯的角度,嘗試普及傳統文化的新思路。近年來,傳統文化類的書籍較為熱門,但像本書這樣,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實例出發,從人們最易誤用的知識點出發的尚不多見。本書精選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且誤用率較高的文史常識200則、20餘萬字,包括成語、典故、歷史人物等,以淺近的方式,面向普通讀者,普及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的常識。
普通讀者對許多文史常識往往沒有深入了解,容易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的毛病,造成誤用。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邀請專家學者,根據經典、主流說法,力爭還原詞語、典故的本意,辨析流變,給讀者一個清晰明了的講解。

評價

近年來,“國學”是國人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論語>心得》成為超級暢銷書,打著國學旗號的讀物紛紛出現;以歷史、人文為主要內容的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一次又一次捧出大眾學術明星;許多高等學府也開設“國學”班,有的還專門成立的“國學院”。國學的復興,似乎已經指日可待。
弘揚國學、復興國學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中國人的一個毛病是喜歡“追風”、“趕潮”,這一輪“國學熱”如何避免泡沫化,恐怕還需要文化界以及全社會的進一步思考。
有這樣兩件事頗能給人些啟示。
一是北京某高校,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國學院”。但就是這位力挺國學院的校長,在歡迎台灣客人的講話中,竟出現了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的炎熱的天氣的笑話。
無獨有偶,也是在北京,也是某知名學府的校長,還是在歡迎來賓的儀式上,竟然讀了白字。
這兩件事都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坦白地說,這兩位校長只是很不“走運”地在公開場合犯了這樣的低級錯誤,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大概每天都在發生。它既說明我們當地人的傳統文化素養是何等的不紮實,又告訴我們:復興國學,請從常識做起。
2006年下半年,中國書籍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該書出版之時,並沒有過多地宣傳、炒作,但是一經推出,卻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業界的關注。《新華文摘》、《青年文摘》、《新華日報》、《文摘報》等眾多知名報刊紛紛轉載,銷量持續走高,榮獲“2007年暢銷書獎”。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沒有高深莫測的道理,不講玄妙空泛的意義,只是一則則看似瑣碎卻實實在在的常識。全書分五個部分:“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密”、“人物考古”、“禮儀點評”,匯集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且誤用率較高的文史常識200則、20餘萬字,包括成語、典故、歷史人物等,以正本清源的態度,面向普通讀者,普及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的常識。
其實,說國學也好,講傳統文化也罷,都是當代中國人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去找尋、接續自己的文化血脈。所以,所謂國學,所謂傳統文化,絕不只是廟堂之上的堂皇典籍,它更應該是我們言談話語中的詩詞、成語,是待人接物時的君子之風,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中華風骨。那么,從常識出發、從糾錯入手,稱得上是文化普及的一種新的思路。
該書如此受到讀者和媒體的歡迎和關注也正說明了大眾對它的肯定。
獲得了“2007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作者簡介

郭燦金,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教師。著有《古典下的秘寫》、《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十九類史記事件》、《趣讀史記·十大懸案揭秘》等。其中,《趣讀史記》、《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曾多次進入新浪、北京圖書大廈等人文歷史類暢銷圖書排行榜前十名。《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曾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汴梁晚報》、《平原晚報》等報紙連載,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讀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覽》、《書摘》等刊物轉載。
白雲蒼狗究可哀
不可隨便“敲竹槓”
切勿妄稱“忘年交”
何故要稱“東道主”
何人願吃“閉門羹”
汗牛充棟因書多
春風夏雨教化人
切勿亂拋“橄欖枝”
古時已有“走後門”
“狗尾續貂”沒必要
“青鳥傳書”今難再
問鼎沒有拿第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梧桐何以引鳳凰
“亂七八糟”兩戰亂
“大傳”和傳記無關
“杜撰”與杜姓有緣
“跳槽”原是青樓語
“秦晉之好”結婚姻
民俗揭秘
“烏紗”為何那樣“烏”
“貳臣”該是什麼“臣”
“福”字倒貼有禁忌
大象把門待商榷
不可隨便就“扶正”
何物才可來“填房”
“三陽開泰”非“三羊”
“蛛絲馬跡”非“螞跡”
“弄璋”“弄瓦”莫混淆
龍生九子各不同
“大塊吃肉”是土匪
男人被閹稱“淨身”
無事不登三寶殿
豈可隨便就出家
萬歲原本非皇帝
太監不等於宦官
“敦倫”並非是“倫敦”
“倒楣”原來非“倒霉”
“道人”未必是“道士”
“兵”“勇”其實並不同
男女緣何“吃醋”忙
男人討厭“綠帽子”
餓死事不小,失節事不大
不孝本有三,無後為最大
五福臨門哪五福
舉頭三尺有神明
“豆蔻年華”是特指
“從一而終”是理想
“三長兩短”捆棺材
“三教九流”話職業
“未亡人”限制性別
護城河暗藏機鋒
“附庸”也可有“風雅”
“雞丁”前面冠“宮保”
白天只能撞鐘
靈柩不是棺材
東西緣何稱“東西”
虛歲到底如何“虛”
紅得發紫受艷羨
駙馬命運夠辛酸
人物考古
“金屋藏嬌”,漢武帝有始無終
“歸遺細君”,東方朔恩愛有加
李太白無緣品白酒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奸臣”潘美委屈多
“弄臣”鄧通情商高
包拯未當宰相
王恭身無長物
孟姜女原不姓孟
諸葛亮不是“山人”
唐伯虎未曾點秋香
袁清郎一心避嫌疑
李賀、韓愈:“嘔心瀝血”
周昌、鄧艾:“期期艾艾”
差強人意贊吳漢
彈冠相慶貶貢禹
蘇軾笑河東獅吼
王景略捫虱而談
貌如花,虢國夫人素麵朝天
感情深,梁鴻孟光舉案齊眉
傾城傾國褒姒笑
青眼白眼阮籍拋
古已有之,陳子昂善於“炒作”
醉生夢死,馮小憐“玉體橫陳”
緣嘴饞,公子宋食指大動
因勤奮,孔夫子韋編三絕
公道在人心,張儉望門投止
才思如泉湧,禰衡文不加點
千古痴情,尾生藍橋抱柱
至今訛傳,孔明草船借箭
孔融小時了了,被譏“大未必佳”
顧悅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
徐娘半老猶風韻
蕭郎原來為情郎
“龍陽之興”,魏王系“同性戀”
“上下其手”,皇頡不涉“淫褻”
積習難改,程顥見獵心喜
知恩圖報,韓信“一飯千金”
網開三面贊商湯
庾信文章老更成
禮儀點評
“慈母”曾是傷心事
“胎教”自古不新鮮
古人不敢自稱“我”
你的“九族”是何人
“名”“字”不是一回事
“姓”“氏”曾經有差別
“先母”“先父”已作古
“皇親”“國戚”無關聯
“內子”專指你夫人
“岳父”原來是敬稱
“勞燕”最慣是“分飛”
“先喝為敬”有淵源
“九拜”不是拜九次
“五服”並非五件衣
“家父”“令尊”是兩人
“淑女”“美女”大不同
生前無人有諡號
三國人名多單字
人到七十才“致仕”
“致仕”之後怎么辦
至尊為何是“九五”
“使節”原來不是人
快婿“乘龍”不“成龍”
“太牢”“少牢”非牢房
“招搖”怎樣算“過市”
“冠冕”並不皆“堂皇”
“長跪”和謝罪無關
“此致”乃到此結束
“授受不親”有權變
“浮以大白”因罰酒
“即刻問斬”使不得
“封禪”到底為哪般
“椿萱”原來指父母
“笑納”並非笑著納
“蓬蓽生輝”是謙辭
自己“喬遷”不合適
“大肆”原本非放肆
“豐碑”自古不是碑
“昭”“穆”排列存智慧
“左”“右”座次有講究

內容

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談話、講演、發言等場合錯用文史常識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公眾人物在一些重要場合也犯這樣的錯誤。例如陳水扁在稱讚義工的貢獻時,竟然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義工的感人事跡。再比如,某知名大學的校長在歡迎台灣客人時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炎熱的天氣。這些讓人貽笑大方的尷尬場面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因此,本書從講解文史常識的正確用法出發,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本書選擇了文化糾錯的角度,嘗試普及傳統文化的新思路。近年來,傳統文化類的書籍較為熱門,但像本書這樣,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實例出發,從人們最易誤用的知識點出發的尚不多見。本書精選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且誤用率較高的文史常識200則、20餘萬字,包括成語、典故、歷史人物等,以淺近的方式,面向普通讀者,普及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的常識。
普通讀者對許多文史常識往往沒有深入了解,容易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的毛病,造成誤用。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邀請專家學者,根據經典、主流說法,力爭還原詞語、典故的本意,辨析流變,給讀者一個清晰明了的講解。

評價

近年來,“國學”是國人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論語>心得》成為超級暢銷書,打著國學旗號的讀物紛紛出現;以歷史、人文為主要內容的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一次又一次捧出大眾學術明星;許多高等學府也開設“國學”班,有的還專門成立的“國學院”。國學的復興,似乎已經指日可待。
弘揚國學、復興國學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中國人的一個毛病是喜歡“追風”、“趕潮”,這一輪“國學熱”如何避免泡沫化,恐怕還需要文化界以及全社會的進一步思考。
有這樣兩件事頗能給人些啟示。
一是北京某高校,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國學院”。但就是這位力挺國學院的校長,在歡迎台灣客人的講話中,竟出現了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的炎熱的天氣的笑話。
無獨有偶,也是在北京,也是某知名學府的校長,還是在歡迎來賓的儀式上,竟然讀了白字。
這兩件事都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坦白地說,這兩位校長只是很不“走運”地在公開場合犯了這樣的低級錯誤,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大概每天都在發生。它既說明我們當地人的傳統文化素養是何等的不紮實,又告訴我們:復興國學,請從常識做起。
2006年下半年,中國書籍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該書出版之時,並沒有過多地宣傳、炒作,但是一經推出,卻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業界的關注。《新華文摘》、《青年文摘》、《新華日報》、《文摘報》等眾多知名報刊紛紛轉載,銷量持續走高,榮獲“2007年暢銷書獎”。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沒有高深莫測的道理,不講玄妙空泛的意義,只是一則則看似瑣碎卻實實在在的常識。全書分五個部分:“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密”、“人物考古”、“禮儀點評”,匯集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且誤用率較高的文史常識200則、20餘萬字,包括成語、典故、歷史人物等,以正本清源的態度,面向普通讀者,普及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的常識。
其實,說國學也好,講傳統文化也罷,都是當代中國人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去找尋、接續自己的文化血脈。所以,所謂國學,所謂傳統文化,絕不只是廟堂之上的堂皇典籍,它更應該是我們言談話語中的詩詞、成語,是待人接物時的君子之風,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中華風骨。那么,從常識出發、從糾錯入手,稱得上是文化普及的一種新的思路。
該書如此受到讀者和媒體的歡迎和關注也正說明了大眾對它的肯定。
獲得了“2007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作者簡介

郭燦金,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教師。著有《古典下的秘寫》、《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十九類史記事件》、《趣讀史記·十大懸案揭秘》等。其中,《趣讀史記》、《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曾多次進入新浪、北京圖書大廈等人文歷史類暢銷圖書排行榜前十名。《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曾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汴梁晚報》、《平原晚報》等報紙連載,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讀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覽》、《書摘》等刊物轉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