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學

中古文學

文學史的分期一般與歷史學上的分期有一定的區別,文學史中的中古文學,並不一定就等同於歷史學上所說的中古時期的文學。當然,在學術界對文學史的分期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論。按照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中的分法,中古文學時期指的是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其中又可分為三階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唐中葉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在中國,最早從事中古文學研究並取得一定成就的學者是劉師培,著有《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古文學的情況可參照各國文學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古文學
  • 外文名:Medieval Literature
  • 出自:歐洲
  • 全稱:中古文學史論
歐洲狀況,社會概況,生產階級,基督教文學,民間文學,中古亞非文學,特點,

歐洲狀況

歐洲中古歷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初期(5-11世紀)是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中期(12-15世紀)是封建社會全盛時期;末期(16-17世紀中葉)是封建社會衰亡、資本主義產生時期。就文學史而言,最後一個階段已是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文學的開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學史之內。初期的前幾個世紀,蠻族尚無文字記載的文學,拉丁文文學則幾乎全是教會文學,當時介乎歐、亞兩洲之間的拜古廷文化遠遠高出歐洲蠻族文化。中古比較有成就的文學大半產生於九、十至十四、五世紀。從地域範圍來說,中古文學已擴大到希臘、羅馬以外的全歐洲。

社會概況

歐洲封建社會的開始,是以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和蠻族登上歷史舞台為標誌的。帝國內部封建因素——隸農的出現和蠻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國的滅亡。蠻族主要指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個部落。克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已大都和羅馬人融合。摧毀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對東羅馬帝國的封建化起過重要的作用。
各蠻族的封建化過程先後不一。從四世紀末開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蠻族內部的發展引起了民族大遷移。五世紀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國廢墟上建立了許多國家,通過土地集中、公社解體和農民的農奴化,逐漸由氏族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八至九世紀查理大帝的統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後,王國分裂為西法蘭克(法蘭西)、東法蘭克(日耳曼)和義大利三個部分。九至十一世紀,封建莊園制和等級制的建立鞏固了封建主的統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紀以前還處在氏族社會末期,九世紀左右,先後進入封建社會,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維亞、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亞和東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最為強大,基輔羅斯在十世紀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紀中葉為蒙古人所占領。北歐各日耳曼族以地處邊陲,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地區,長期保持氏族社會,約在十一世紀前後才開始封建化。
近代歐洲的國家在各部落定居並建立封建國家的過程中已初具規模。

生產階級

封建生產方式比以前的奴隸制是一大進步。農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資料和簡陋的生產工具,生產力得到了提高。但剝削仍然極為殘酷。作為基層經濟組織的莊園為世俗或教會領主所有,生產一切必需品,成為一個自足的經濟單位。主要勞動者是農奴,他們依附於土地,負擔繁重的生產勞動,受著徭役、租稅的盤剝。封建主為了鞏固統治,發展了封建等級制,他們各有自己的武裝和堡壘,用以壓迫人民。封建主和農奴之間的矛盾構成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城市發達以後產生了市民階級,他們也受到封建剝削,和農民一起反對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對派活躍於整箇中世紀。”封建主各據一方,彼此經常進行掠奪戰爭,或聯合起來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會的混亂局面。
在歐洲封建社會內,基督教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在羅馬帝國後期已被定為國教。當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版圖內建立起一系列新興封建國家的時候,他們並未採用基督教,而是與依附於奴隸主的基督教進行鬥爭。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興封建階級,否定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他雖未擺脫神學的影響,但他像盧克萊修一樣,宣稱“無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隨著封建主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的發展,封建主逐漸利用並接受了基督教這一具有普遍影響的精神統治工具,基督教遂與封建蠻族王國合流。同時,教會本身也逐漸變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一個以教皇為首的統一組織,不僅在經濟上剝削各國人民,而且以其禁慾主義、否定現世的來世思想從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歐各國受到基督教勢力的侵襲較晚(約在11世紀前後),氏族社會文化保存最久。東斯拉夫人在十世紀末從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這是符合羅斯封建統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鞏固了封建關係,加強了大公的勢力。同時,基督教的傳入也促進了羅斯和拜占庭之間的文化交流,推進了羅斯文化。

基督教文學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聖經》。《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舊約》是希伯來人(分為以色列和猶太部落)古代文獻的彙編,內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之間民間流傳的歷史傳說、戰歌、愛情詩歌、先知的言行錄、法律、宗教教條和戒規等,成為猶太教的經典。這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來文寫定,其後又譯成希臘文,其中有一部分是亞洲西部的優美的文學。《新約》則成於基督教興起之後(公元1、2世紀),包括有關耶穌言行的傳說、耶穌使徒的傳說和書信,用希臘文或希伯來文寫成。基督教會把《舊約》和《新約》合為一書,稱為《聖經》。《聖經》雖然是亞洲宗教文獻,但隨著基督教勢力的擴張,在宗教改革時期又被精心譯成各國文字,對歐洲社會思想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會壟斷著中古的文化。它從《聖經》中找出統治、壓迫、剝削人民的“理論”根據。它銷毀古代文物和書籍,對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基本上採取敵視、排斥的態度,但是為了吸取古代文化中有利於教會統治的思想,也保留了其中一部分,如柏拉圖的神秘思想、亞里士多德形上學。此外,為了閱讀拉丁文和希臘文的《聖經》,辦理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外交,用統一的拉丁文加強西方教會之間的聯繫,並創作教會文學以及其它原因,僧侶們也通過古代文學作品學習古代語言。可是一般說來,他們對於古代文學往往歪曲附會,竭力消除其中的現世思想。對於蠻族的神話、傳說、史詩、文化活動,教會採取壓制政策,壓制不成,就加以篡改。教會本身的文學多是用拉丁文寫的基督故事、聖徒傳禱告文、讚美詩等,以宣揚世俗生活的罪惡,勸人懺悔或用迷信恐嚇人民。但某些出自下層僧侶手筆的作品往往在宗教外衣下多少反映了人民的情緒。
教會雖然敵視人民的文學,人民的文學在整箇中古時期並未被扼殺。很早的時候,日耳曼人就有歷史歌謠和神話傳說,稍後又產生了有關民族大遷移時代的英雄史詩。在凱爾特人之間流行著關於英雄庫胡林芬恩的故事,以及稍後的關於亞瑟王的故事。斯拉夫人中也流傳著許多英雄歌謠。此外,各民族都有諺語、格言謎語、咒語等民間文學。這些文學大都口口相傳,民間藝人在保存、傳播、加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一部分被迎入宮廷,大部分從一處流浪到另一處,在村頭鎮口說唱。這種文學由於受到教會敵視,很多都已失傳,九、十世紀以後才部分地記錄下來,從中可以看出中古早期氏族社會人民的生活、信仰、精神面貌和藝術風格。在十三、四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謠曲。這是一種較短的敘事詩,往往採用古代英雄史詩、當代歷史人物或實際、生活中不平常的事件、民間故事甚至騎士傳奇編寫而成。它常常被用來歌唱,有時採取領唱合唱方式,在農村城鎮流傳。中古後期民間文學還有過抒情詩,歌頌愛情和自然,但這類作品留存極少。農民運動結合著城市平民運動和“異端”運動,提出與貴族平等、消滅貧富差別的政治、經濟要求,這在文學中也有反映。中古主要文學成就都和民間文學有一定聯繫,另一方面,民間文學,特別是後期,往往也受到封建意識尤其是教會思想的影響。

民間文學

隨著封建國家的逐漸形成,在和異族的鬥爭中,產生了後期的英雄史詩。這些英雄的精神世界有的已經超出狹隘的部落範圍,具有愛國思想,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封建全盛時期的騎士文學則主要表達了封建主的理想,宣揚封建主的道德。但它往往也表現出反禁慾主義、反等級觀念,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它的構成因素極為複雜,有時以民間文學為基礎,但又摻雜古代文學、東方文學、宗教文學等因素。後期的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以法國為最發達。
城市的出現使西歐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產生了資產階級前身的市民以及不同的城市階層,也產生了城市文化。 出現了不是教會辦的學校和大學,引起教會的敵視和爭奪。唯物主義思想有所發展,法國的阿貝拉爾、西班牙的阿威羅厄斯、英國的羅哲爾·培根都是反經院哲學的代表。出現了城市文學,以反教會、反封建為其基本特點。市民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是軟弱的,它往往依靠機智和強大的封建勢力作鬥爭,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列那狐傳奇》這類作品。市民的要求也見於在中古後期比較發達的戲劇。在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如義大利,已形成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並產生了但丁這樣的文藝復興過渡的詩人。
十字軍東侵對西歐文化的發展起過促進的作用,從此,東方故事愛情詩歌、東方史詩以及華麗的風格被吸收到歐洲文學中來了。
歐洲中古文學在藝術上比較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寓意,這是一種在宗教文學影響下形成的特殊的形象思維方法和表現方法。作者常常假託夢境或幻景來反映生活現實,體現理想,或用形象象徵抽象品質,如用玫瑰象徵愛情。這種手法一直影響到但丁,在後來歐洲文學中仍被普遍使用。中古的騎士傳說強調人物心理、冒險經歷、細節描寫,創造了一種新的長篇敘事文學,對後來小說發展有一定影響。隨著蠻族國家的建立,民族地域逐漸劃定,民族語言也逐漸形成。儘管教會作家和僧侶一般都用拉丁文寫作,但世俗文學從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到戲劇、寓言、笑話一般都用“俗語”——民間語言或方言創作。近代歐洲各國文學和語言的開始大都可以追溯到中古時期。

中古亞非文學

中古時期是指亞非地區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歷史時期,約自公元2、3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古亞非文學即指亞非地區這一時期的文學。
各國概述
中國
“中古”是三古之一,較晚的古代,次於上古的時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所以中國的“中古文學”是指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的文學。
亞非
是指亞非地區封建社會興起和繁榮時期的文學。學習這一章時必須從巨觀的角度來把握其共同特點,特別要注意三大文化區的形成和三大宗教對文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要在對各國文學發展概況作一般性了解的基礎上,較深入地了解一些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作品。
中古亞非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文學繁榮。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朝鮮等國的文學成就都很高。
日本
中古日本文學分四個時期:奈良時期①(公元710~794年)主要作品有《古事記》、《日本書紀》、《懷風藻》和《萬葉集》。其中《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抒情詩集,全書0卷,內容相當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面貌,描繪了下層人民的不幸,表達了平民們的理想。作者有500多人,其中著名作家有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人。②平安時期(公元794~1191年)的文學是貴族獨占的文學,在形式上散文文學開始成熟。成就最大的是物語文學,它的傑出代表作《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③鎌倉、室叮時期(1192~1599)文學的最重要收穫是反映武士生活的“軍紀物語”和反映民眾生活的《狂言》。前者的代表作為《平家物語》,它通過兩個武士集團的爭戰過程,反映了進入歷史轉折時期的時代面貌,展示了平氏一族由盛而衰、陷入悲劇結局的歷史命運。《狂言》是深受民眾喜歡的民間喜劇,在日本戲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江戶時代1600~1876)出現了一系列傑出的作家和詩人,如詩歌方面的代表松尾芭蕉(1644~1694),善寫徘句,被稱為“俳聖”;戲劇方面以近松門左衛門(1653~1742)的成就最大,被譽為“日本的莎士比亞”;小說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鶴(1642~1693),他反映市民情趣的作品,統稱“浮世草子”(用假名寫作的通俗小說),如《好色一代男》(1682)和《好色五人女》(1686)等。
印度
印度中古文學以公元12世紀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梵語古典文學時期,後期為各地方言文學時期。公元12世紀前後,梵語被各地方言代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地語文學,它分為英雄史詩、虔誠派詩作和法式文學等三個時期。金德·伯勒達伊(約12世紀)的《地王頌》,加耶西(1493~1542)的《伯德馬沃德》和杜勒西達斯(1532~1623)的《羅摩功行錄》等都是中古印度重要的文學成就。
阿拉伯
阿拉伯文學的宗教性強,因此也叫伊斯蘭教文學,通用阿拉伯語。中古阿拉伯文學的發展經歷了蒙昧、發展、繁榮和衰落四個時期。主要的文學成就有被稱作伊斯蘭教的偉大經典的《古蘭經》,還有散文故事集《卡里來和笛木乃》與《一千零一夜》,後者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極大。
中古波斯
中古波斯文學是當時中亞、西亞許多民族共同創造的具有一定的國際性、民族感情和宗教色彩的文學。主要詩人和作家有“詩人之王”魯達基(約858~940)、歐瑪爾·海亞姆(約1048~1122)、哈菲茲(約1300~1291)等。菲爾多西在他的民族史詩《王書》中,歌頌了平民和勇士,歷數民族歷史,藉以激發人民的民族感情,表達反侵略、反暴君、反邪惡的思想。薩迪的代表作《薔薇園》的強烈諷刺精神和獨特的藝術形式給他帶來了立足於世界文學之林的聲譽。
朝鮮
朝鮮中古文學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取得了較顯著的成就。如崔志遠(857~?)的《桂苑筆耕)、李奎報(1169~1241)的《東國李相國集》、許筠(1569~1618)的《吉洪童傳》、金萬重(1637~1692)的《九雲夢》、《謝氏南征記》和朴趾源(1737~1805)的《熱河日記》、《許生傳》等。尤其有影響的是18世紀湧現出來的一批在民間傳說基礎上寫成的優秀作品如《興甫傳》、《沈清傳》和《春香傳》。在朝鮮,《春香傳》家喻戶曉。
其他國家
在中古時期,越南、印尼、緬甸等國的文學也取得不少的成就。

特點

第一,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繁榮。中古亞非文學產生的地域大大擴展了。在古代業已取得光輝成就的印度文學,這時繼續向前發展,並且在亞非文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又有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伊朗、阿拉伯、喬治亞、烏茲別克、土耳其等一系列新興民族和國家登上歷史舞台,產生了較高水平的文學作品。由此可見,中古亞非文學的成就,是依靠許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第二,各民族文學交流空前繁榮。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發達,密切了亞非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聯繫,促進了他們之間的文化和文學交流。歷史悠久的中國、印度等國文學,影響了它們的鄰國。西亞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學也在這時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布,影響了中亞、南亞和東南亞諸國。與此同時,中國、印度以及阿拉伯、伊朗文學也接受了鄰近地區各民族文學的影響。
第三,文學內容趨向複雜化,文學形式趨向多樣化。中古亞非文學作品題材比較廣泛,思想比較豐富,傾向比較複雜,反映了封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多種文學形式繁榮起來。在所有文學體裁之中,詩歌最為發達。戲劇以印度的成就最為突出。阿拉伯的故事馳名世界。日本的長篇小說是世界最早的。此外,散文在許多國家也得到發展。
第四,文學與宗教的關係仍然相當密切,受宗教的影響仍然比較深刻。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對中古亞非文學影響極大,許多文學作品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