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陳列館

中共黨史陳列館

中共黨史陳列館,位於山東省,曾是中共魯西特委、魯西北地委、冀魯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所在地。現存房屋30間。宋任窮、段君毅、趙健民、楊易晨、許夢霞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辦公和居住過。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它像一座燈塔指引著冠縣和魯西北廣大人民民眾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共黨史陳列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山東省
  • 竣工時間:1988年
  • 開放時間:1988年
冠縣特別支部建立,抗戰歷史,建館目的,中共山東省黨史館,陳列館規模,館藏,教育,

冠縣特別支部建立

早在1926年,齊輝蘊在濟南加入共青團,回家鄉建立了6人團支部。而在這之前冠縣的一些青年學生如張浩然,村靈俊,張永診,任長山等先後到外國求學,接受馬列主義理論,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在外地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夏,趙健民考入濟南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於1934年2月回到冠縣介紹了孫洪,沙延孝,馮幹才,從此冠縣境內有了黨的活動。
1936年,冠縣特別支部建立;不久,先後改名為冠縣工委、冠縣縣委、中心縣委。王維群任書記。至此,全縣發展黨員50多人,基層支部18個,區委3個。

抗戰歷史

“七.七”事變後,廣大民眾無不面臨亡國滅種之災。然而,炎黃兒女怎能倭寇奴役,華夏神土豈容異邦踐踏!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冠縣黨組織如中流砥柱,高舉民族抗日的旗幟,帶領全縣人民提挺起不屈的脊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在冠縣和魯西北抗戰史上,“七大閨女,七大女婿”的佳話廣為流傳。他們是:林彬—楊勇,洪林—曾思玉,齊濤—高元貴,張坤—許夢俠,王震凡—黑伯理,沙曉魯—徐運北,王惠營—李奎聚。他們一方是威震敵膽的抗日名將,一方是冠縣回族青年的巾幗英豪。他們的青春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閃光,他們的愛情在“兩軍陣前並馬行”時成熟。
抗戰時期,冠縣一帶留下了劉伯承、鄧小平、陳賡、宋任窮、楊得志、楊勇、楊易辰、趙建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影和足跡。地區黨、政領導機關和分區部隊長時間駐紮在這裡,當時就被譽為“魯西北平原上的小延安”;17萬人的縣份, 15000人參軍,1908名英雄兒女血染疆場。冠縣人民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鄧小平,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戰爭年代曾經三次來到過冠縣。第一次是在1938年,第二次是在1939年,第三次是在1946年。
1939年11月15日和12月5日,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分別在漳衛河畔的秤鉤灣村和營鎮村召開了重要會議,為魯西北廣大軍民堅持抗戰指明了方向。
1946年6月,蔣介石為爭奪勝利果實發動了全面內戰。7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從太行山區挺進魯西北平原,從秤鉤灣村渡漳衛河來到冠縣。劉伯承、鄧小平在秤鉤灣村建立渡河指揮部,並在該村住了7天時間。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冠縣人民為抗戰勝利和全國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17萬人的冠縣就有15000人參軍,1908名英雄兒女血染疆場。
解放戰爭時期,冠縣作為老解放區,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戰略後盾”的歷史重任,成為前線兵員和物資供給的基地與保障。
為了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全縣人民動員起來,全力支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在1946年7月——1947年7月的整整一年裡,全縣共提供戰勤支差60多萬個,出動民兵2029人,參戰86000天,出動擔架3481副,27848人, 長運大車190輛,轉運大車5358輛,碾米磨麵1238000斤,做軍鞋幾十萬雙,捐款1000多萬元。剛剛打走日本、渡過災荒的冠縣人民,雖然自己的生活還非常困苦,但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仍然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無私的奉獻,充分展示了老區人優良的革命傳統和高度的政治覺悟。
1946年11月,解放軍二野二縱在城北設立“後方醫院”,分布於20多個村莊。 在三年時間裡,醫院共接待傷病員30000 多人, 駐有傷病員的村莊普遍成立了洗衣小組,為傷病員拆洗衣服,做鞋襪。其中後張平村婦聯主任、共產黨員趙海英, 被冀南區評為特等擁軍模範。
冠縣被譽為幹部的母縣。為了全國的勝利和建設,解放戰爭時期,冠縣先後組織兩批幹部北上,支援東北和京津建設;組織了四批幹部隨軍南下,開闢新區接管政權。僅此就向全國各地輸送了近400名幹部。至於通過部隊向外輸送的幹部,加之抗戰期間以及解放初期抽調的幹部,其數字就更多了。
(1945年10月,冀南一地委抽調強有力的幹部去東北工作。24日,地委副書記楊易辰、專員周持衡帶領100多名幹部從南街出發,赴東北工作。)

建館目的

建立中共冠縣黨史陳列館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冠縣豐富的黨史資源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對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對共產黨員進行先進性教育,號召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鬥,努力拚搏,開拓進取,把冠縣建設得更加美好。同時,為冠縣增加一處紅色旅遊景點,擴大冠縣的知名度,影響和帶動全縣城市建設、文化教育和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中共山東省黨史館

中共山東省黨史陳列館始建於1988年5月,原館址設定在濟南五龍潭公園內的一座小樓及周圍的房 舍內,這裡曾是1925年到1927年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秘書機關的所在地。1990年,中共山東省委決定在省委舊址南側擴建中共山東省黨史陳列館,並於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前夕正式落成,建築面積1270平方米。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了館名。

陳列館規模

中共山東省黨史館:由“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王盡美鄧恩銘雕像”、“黨史陳列館”三部分組成。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位於五龍潭東南側,是 1977年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四合小院,大門朝東,開於東流水街105號。院東側臨街為青磚灰瓦白粉牆二層小樓,三間鋪面,玻璃門窗。 1923~1927年初,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秘密辦公於此。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的創始人王盡美和鄧恩銘,當年經常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 具有歷史紀念價值。

館藏,教育

省黨史館以中共山東地方歷史展覽為基本展。220米長的展帶分布在三個展廳中,展品有7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200餘件革命文物、文獻資料,系統展示了80多年來中共山東地方組織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所走過的光輝歷程,熱情謳歌了中共山東地方組織帶領全省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另外,根據形勢需要,省黨史館還舉辦或承辦過幾十個臨時展覽。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重視革命傳統教育,使來黨史館學習參觀的觀眾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接待觀眾2萬人以上。省黨史館是山東省和濟南市命名的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兩級黨員教育基地,十幾所大中國小德育實踐基地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