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推進“環境立州”戰略的實施,現就加強全州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
- 屬性:條例條令
- 發文單位:黔西南州
- 用途:生態文明建設
發布單位,發布內容,
發布單位
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發布內容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堅持好字優先、能快則快,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強化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抓好節能減排工作,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保護與發展並重,質量與效益並舉;堅持科學發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改善生態,以經濟建設促進生態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體系;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三)目標任務。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生態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化學需氧量削減6.9%,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3%;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三沿”(沿公路、沿重點風景名勝區、沿城鎮周邊)綠化率顯著提高,城區空氣品質達到良好以上的天數穩定在90%以上;民族文化特色逐步彰顯,生態文明觀念牢固樹立,社會事業明顯進步,民生顯著改善。
二、工作重點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生態文明基礎。
1、正確認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係。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交通、水利、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各項規劃,滲透到基礎設施項目設計的各個環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建設規定,加強項目管理,規範建設程式,提倡文明施工,加強環境保護,注意保護生態。
2、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建設一批二級公路、礦區路、景區路和農村公路,配合做好南昆鐵路的擴能改造,加快西南水運出海中通道建設,積極培育航空市場,建設地方運輸管道,加快形成較為完備的綜合運輸網路。
3、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穩定增加有效灌溉面積,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城鎮生產生活用水、防洪減災、生態水保為目標,改善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完成和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加快建設興中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力爭建設盤江灌區、貞龍灌區,努力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大“三小”工程、雨水積蓄利用“益民工程”、煙水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實現農村人口人均達到0.5畝有效灌溉農田的目標。
4、加快城鎮建設。大力實施“州市共建”,紮實推進興義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縣城和重點集鎮的路網、供水、供電、污水、垃圾處理、消防基礎設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到2011年,建成一批功能突出、各具特色、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城鎮,城鎮化率達到30%左右。
5、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寬頻網、用戶接入網等公共信息網路建設,構建多媒體網路平台。加快寬頻通信網、數字電信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支持普及農村電信和郵政服務。
(五)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1、大力加強以林業為重點的生態建設。以實施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珠防、石漠化治理、珠治水保、岩溶山區草地畜牧業示範工程為重點,著力抓好生態建設,努力建設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擴大趨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抓好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積極發展後續產業。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公益林保護、珠防等生態建設工程,擴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規模。加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加強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加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建設模式。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擴大州級自然保護區的規模和面積,爭取國家對生態環境的專項補償。到2011年,建成100萬畝速生豐產林、100萬畝生物質能源林、15萬畝油茶、30萬畝花椒等林產基地。
2、加快農產基地建設。以優質糧油、烤菸、茶葉、甘蔗、乾鮮果、蔬菜、中藥材、花卉、油桐、油茶、小油桐、金銀花、花椒、優質畜禽等農產為重點,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蔬菜、草地畜牧業等產業,到2011年,全州茶葉面積發展到20萬畝,以金銀花、小花清風藤、密花石斛、余甘子、青刺果等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到5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55萬畝左右,草地面積達到250萬畝,其中人工草地面積達到110萬畝。
3、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推動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重點的綠色產業的發展。實施“四改一氣”工程,發展豬—沼—菜(果)等鏈式生態農業。
4、積極探索生態建設助農增收模式。認真總結我州已經創造的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農民民眾增收致富相結合的高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區發展草地畜牧業“晴隆模式”、 低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區種植花椒的“頂壇模式”、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區種植金銀花的“坪上模式”、低熱河谷地區種植早熟蔬菜的“者樓模式”的經驗,加大力度進行推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和總結新的生態建設模式,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
(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1、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工業經濟發展。深刻認識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內在統一性,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工業化,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逐步改變經濟成長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的局面,走出一條符合我州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護我環境、惜我資源、利我地方、惠我民眾”的要求,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解決重工業不重、輕工業太輕的問題,推動輕重工業健康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加快發展重工業。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做強做大做好煤炭產業,大力發展煤化工、重化工及其下游產業,大力構建煤化工、重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在“西煤西用”上有所突破。加快電源點建設,完善輸電網路,培育電力市場,在“西電西用”上有所突破。加大黃金勘探力度,到2011年,新增探明黃金儲量100噸以上,年產黃金18噸,實現全國產金第一大州目標。加快以水泥為主的建材工業發展,調整最佳化高耗能產業,適度發展金屬冶煉。抓住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引進和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業。
3、大力發展輕工業。堅持圍繞農業產業化辦工業,加強可再生可利用資源的深度開發,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產業,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煙、酒、糖、茶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民族製藥和特色食品加工業。支持興義煙廠搞好建設,提高效益,建設優質菸葉基地,加快推進打葉復烤廠建設項目;高度重視白酒產業的發展,做強品牌,加強行銷,加快發展;加大對製糖工業的政策扶持,擴大規模,整合資源,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加快茶場體制改革,抓好茶葉精深加工;扶持一批信譽好、具有品牌和產品優勢的大中型製藥企業以及中藥飲片加工企業;發掘和培育地方特色食品,集中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做大規模,提高效益。
4、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在工業、農業、城建等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推廣循環經濟先進適用技術和典型經驗,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產業間大循環、企業間小循環相結合的循環經濟體系。
(七)發展生態旅遊業,積極拓展第三產業。
1、建設生態旅遊景區。把旅遊與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與體育、旅遊與基礎設施結合起來,把生態示範區建設、生態科普基地建設與旅遊景區建設結合起來,建設具有集生態教育和生態科普、生態旅遊、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示範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景區。
2、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著力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以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景觀、紅色旅遊、自然遺產、度假勝地為載體,以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為重點,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注重發展特色旅遊和鄉村生態旅遊,加快建設旅遊大州。到2011年,全州年接待遊客達到7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0億元以上。
3、努力改善金融信貸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大力推進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誠信建設。提高農村金融運行的效能,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大對“三農”、能源工業、原材料產業的信貸支持。
4、加快發展服務業。強化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大力發展以交通運輸、商貿、賓館餐飲為重點的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現代中介服務、電子商務、通信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規範、引導經營性文化產業和娛樂業的發展,重視發展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產、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積極發展面向農民民眾和拉動農村消費的服務業,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八)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保護。
1、抓好節能降耗減排。嚴格環境評價制度,禁止上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以化工、冶金、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實施節能降耗減排技術,推動重點工程、重點領域節能降耗減排。全面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後生產能力。對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標準或總量控制指標的企業,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質的企業,依法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2、大力削減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以化學需氧量減排為突破口,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全面推進水資源保護工作。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加快推進萬峰湖、南北盤江、馬別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減排為突破口,重點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抓好煤炭、鐵合金、建材等行業的廢氣污染源控制,對重點工業廢氣污染源實行自動監控。
3、加強噪聲、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和整髒治亂。加強對建築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管,切實解決噪聲擾民問題。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工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工程,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著力整治公共場所、公共廁所、小區院落、占道經營、城郊結合部、集貿市場等方面的髒亂現象。
4、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農村改廁和糞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防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農村自然生態保護,合理施用化肥、農藥、農膜,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九)高度重視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積極擴大就業。全面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逐步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將失業率控制在社會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2、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穩定提高職工工資,逐步建立職工工資和失業下崗人員、困難家庭生活補助的穩定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鎮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3、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健全社會醫療救助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和職工生育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城鄉銜接的困難民眾住房、醫療、教育、司法和災害救援等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特困戶、災民等弱勢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做好社會福利工作。以穩定商品房價格和建設一批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為重點,切實解決城市困難居民住房難問題。
4、促進人口與生態協調發展。把生態建設與計畫生育結合起來,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到2011年,人口控制在328.8萬人以內,最佳化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質。對生態敏感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環境移民,幫助貧困農民脫貧,減輕人口對山區生態環境的壓力。
5、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國民教育體系,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的引進和套用,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最佳化配置衛生資源,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著力提高城鄉文化生活水平。完善體育基礎設施,開展體育健身運動和民眾體育活動,努力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
6、提高民眾安全感。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完善救援應急體系,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處置能力。加大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藥品安全整治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深入開展“平安黔西南”活動,構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民眾的安全滿意度。
(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營造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編制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方案,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和措施。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土地日”、“世界水日”等節日,積極開展民眾性生態科普教育活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民眾的生態文明素養,鼓勵綠色消費。
2、樹立生態文化理念。增強全民生態文化意識,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文化、綠色消費文化、森林文化、草地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以及花、鳥、竹、草、石、茶文化,大力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
3、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通過推行城鎮生活垃圾定點分類堆放、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環保義務勞動和志願者行動、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等公眾參與活動,培育公眾的生態意識和保護生態的行為規範,激發公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從2008年起,每年創建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生態文明機關、工礦企業、學校、鄉鎮、社區和村組。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全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編制和組織實施,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評估、調控、指導和監督;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十二)健全法規保障機制。對我州現有法規進行清理覆核,對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有關內容以及不夠完善的法規進行修改,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配套完善。制定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節能減排、水源和森林保護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十三)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各項發展規劃,滲透到工礦企業、交通、建築、景觀、住宅小區、農村等各個方面,彰顯黔西南州生態特色。2008年,著手編制《黔西南州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黔西南州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方案,科學合理劃定優先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明確各生態區功能定位及各縣市區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十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開發受益企業對政府生態治理和受損民眾的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各方利益。
(十五)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並逐年增加。整合各種資金,加大生態產業投入。大力開展項目庫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大力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信貸投入和社會性資本投入,壯大生態產業發展規模。
(十六)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績效目標考核內容,制定和完善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績效考核辦法、公務員績效考核辦法,建立適應各縣(市)、頂效開發區不同功能定位的評價指標和政績考核辦法。
(十七)落實問責制。嚴格執行黨政主要領導行政行為問責制度,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違紀違規的,虛報、包庇、縱容的,重大事項未按有關規定和上級要求及時有效處理的,事關民生等重大問題能解決而不解決的,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能解決而不解決的,對本轄區內發生責任事故、影響社會穩定的,對民眾舉報並經查實的有關責任人進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