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於二o一五年十二月十日由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九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2月10日
- 發布時間:2015年12月12 日
背景,正文,
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的關鍵階段,是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我省發展形勢,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正文
一、“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形勢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奮力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我們妥善應對連續乾旱和魯甸“8·03”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的困難局面,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思路,強化舉措,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突破萬億元大關,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翻番。橋頭堡建設深入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高原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增就業持續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災後恢復重建有序展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各族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開啟新征程。思想理論建設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豐碩,“三嚴三實”和“忠誠乾淨擔當”專題教育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成效明顯,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正在形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實現,為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今年(2015年)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世情、國情、省情認識,進一步明確我省發展的定位和目標任務,進一步增強發展的責任和使命,發展思路更加完善,發展舉措不斷創新,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總體有利於我國發展進步,但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良好的發展態勢繼續保持,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
我省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開放優勢明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實施,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機遇難得,將逐步從內陸邊緣地區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同時,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許多產業處於國際產業分工低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足,企業效益下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消除貧困任務艱巨;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升;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有待強化。問題就是導向,差距就是潛力,短板就是重點。我們必須沉著應對、趨利避害、謀定後動,著力在轉方式、調結構、強基礎、破難題、補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髮展形勢的深刻變化,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切實增強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勵精圖治、埋頭苦幹、奮勇爭先,不斷開拓跨越式發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
(一)“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搶抓發展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省委九屆十次全會對我省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實現“三大戰略定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作出了全面部署。今後五年,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省,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在已經確定的目標要求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全省經濟年均增速8.5%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經濟總量和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於經濟成長幅度,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發展空間格局得到最佳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明顯加大,具有雲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基礎設施網路日趨完善,互聯互通能力大幅提升,雙向開放、輻射帶動功能進一步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開放型、創新型經濟新格局基本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脫貧攻堅實現新勝利。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現現行標準下全省57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新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入推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更加鞏固發展,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取得更好成效。
——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升。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新突破。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高原生態湖泊水質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各方面制度建設實現新進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跨越式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人才作為支撐跨越式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營造創新環境,不斷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貫穿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創新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協調是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硬實力與軟實力同步提升,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築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贏。
開放是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國際合作和國內區域合作,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形成“走出去”“引進來”雙向開放新格局,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共享是跨越式發展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實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省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經濟發展之源。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省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省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奮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
三、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面對國際國內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和我省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必須把跨越式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創新活力,依靠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網路經濟拓展發展新空間,依靠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保持我省經濟發展較快增速,實現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一)培育跨越式發展新動力。最佳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推進發展動力轉換。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做好重大項目謀劃和儲備,抓好產業、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最佳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打造以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農村消費和品質消費為重點的提升型消費,努力開拓消費新領域,規範市場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實現潛在需求向現實增長動力的有效轉換。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加強出口產品質量、品牌和行銷渠道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
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經濟。加快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發展物聯網技術和套用,促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促進網際網路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各類創新。在重點城市加快推動總部經濟發展。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健全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技術支撐、投融資保障等政策體系,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強化環境營造。
(二)推進以綜合交通為重點的五大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打好路網、航空網、能源保障網、水網、網際網路建設五年大會戰,把我省獨特的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
建設互聯互通的路網。加快建設出省出境的高速公路網、鐵路骨架網和水運通道,建設好滇藏通道,加快解決省內3個州(市)和經濟、人口大縣不通高速公路的問題,實現滇中城市經濟圈州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加快國省幹線和農村公路建設。積極參與推進泛亞通道公路、鐵路和水路建設,努力實現國際運輸通道互聯互通,初步建成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交通網路,初步建立起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交通運輸體系。
建設廣覆蓋的航空網。打造昆明長水國際樞紐機場,加快建設幹線、支線、通用機場,形成以昆明國際機場為核心、乾支線機場為支撐、通用機場為補充的機場體系。構建國際、國內、省內三級航線網路,重點開闢昆明至南亞東南亞以及歐洲、北美洲、澳洲、非洲的洲際航線,實現從民航大省向民航強省跨越。
建設區域性國際化的能源保障網。繼續抓好以水能為主的清潔能源建設,加快建設高效安全電網,繼續打造跨區域電力交換樞紐,構建雲電雲用、西電東送和雲電外送協調的安全能源體系。依託中緬油氣管道,以石油煉化基地支撐中緬原油管道的規模化,實現原油通道的常態化。加快省內天然氣網路及場站建設,建成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樞紐。
建設高效節約的水網。加快滇中引水及配套工程建設,推進水源工程網、城鎮供水工程網、農村供水工程、農田灌溉渠系工程、污水處理網、城市雨水管網、綜合管廊、智慧型化系統等建設,促進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建設高速共享的網際網路。對接國家實施網路強國戰略,推進“三網融合”,構建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推動大數據廣泛深度套用,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實施“雲上雲”行動計畫,發展大數據產業,建設面向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信息交換中心。加強網路服務平台、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三)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適度規模、環境友好的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管理,依法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做強高原糧倉,提高口糧生產和保障能力,增強我省作為糧食產銷平衡區的自我平衡能力。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經作優勢產區建設,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積極發展多樣性農業。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積極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培育一批專業村鎮,加快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產業帶和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綠色、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網際網路等新商業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農業品牌,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和觀光旅遊農業。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推行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四)培育具有雲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加大產業最佳化升級力度,堅定走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發展新路子,促進集群、集約發展,加快推動我省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主動對接《中國製造二〇二五》,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製造業和服務業、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推動產業集聚、自主創新和戰略合作,在做大增量中調優結構。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廣泛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有序推進清潔載能產業、石化產業基地建設。集中力量優先發展現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全力推進特色產業規模化,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雲南品牌。
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加快旅遊開發與城鎮、文化、產業、生態、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推動觀光型旅遊向休閒、度假、康體、養生、養老等複合型旅遊轉變,創新旅遊業態,加強品牌行銷,規範旅遊市場,建設旅遊強省。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文化產業、房地產業、健康服務業等生活性服務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重點規劃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突出發展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會展業、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扶持發展農村特別是邊境、民族、貧困地區服務業,增強縣域中心城鎮服務功能,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快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產業園區和現代產業基地,促進產城融合、園城互動、協調發展。創新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五)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新一輪創新型雲南行動計畫,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推進區域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省級科技決策諮詢制度。實施智慧型製造工程,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傳統工業改造升級、現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農業、五大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城鎮化建設、公共安全和健康、防災減災、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等領域科技創新,瞄準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平台,提升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重點工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水平,支持工業園區向創新型園區轉型,壯大創新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高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深入推進科技入滇。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鼓勵構建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緊密銜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推進財政科技計畫管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有效提高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六)構建創新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我省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制度,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最佳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交易平台。推進電力、水、天然氣等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推進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改革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定向財力轉移的規模和比例,深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構建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和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健全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體系。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完善地方稅體系,培育穩定的地方支柱稅源。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政府投資、信貸投資和社會資本投資聯動。積極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引進外埠金融機構在我省增設分支機構,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投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槓桿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建立並完善巨災保險制度。強化地方金融風險監管,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七)提升省域巨觀調控能力和水平。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切實推動各級政府全面履行法律賦予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職責。
穩定政策基調,完善省域財稅、金融、產業、投資、土地、環保、消費、價格等政策體系,增強政策的協調性、可預期性和透明度。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
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路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
四、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堅持區域協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增強沿邊與滇中、農村與城市、民族地區與其他地方協調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進一步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一)更高層次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支持民族地區、邊境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圍繞建設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培育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著力構建“一核一圈兩廊三帶六群”區域發展新空間,形成“做強滇中、搞活沿邊、聯動廊帶、多點支撐、雙向開放”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核”,就是全力推進昆明市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加快區域性國際城市建設步伐,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長核心。“一圈”,就是加快推進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和紅河州北部地區的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重點開發新模式。“兩廊”,就是順應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最佳化我省城鎮發展、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布局,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經濟走廊與各經濟帶、城市群聯動發展。“三帶”,就是以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為重點,完善綜合交通、口岸和邊境通道等基礎設施,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和視窗,加快形成沿邊開放經濟帶;沿瀾滄江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打造全省綠色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試驗區,加快培育瀾滄江開發開放經濟帶;沿金沙江加強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清潔載能產業、特色旅遊業、生態環保、開放平台、市場體系和城鎮建設,加快培育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六群”,就是在發揮滇中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促進滇東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東南等城鎮群有序發展,形成多點支撐我省發展的格局。
(二)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推動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加快曲靖、玉溪、楚雄、蒙自四市發展,建設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山壩結合、特色鮮明的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使滇中城市群成為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主要區域。支持大理、昭通等其他中心城市做大做強,加快州(市)府所在地市(區)、縣級市、縣城、中心集鎮、邊境口岸發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撤縣設區、設市。推動以滇中城市經濟圈為重點的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停車場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州(市)建設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積極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突出特色、分類指導,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形成一批現代農業強縣、旅遊經濟強縣、工業經濟強縣,鼓勵農業人口就近就地轉移。加快縣域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縣域發展條件。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深入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行動計畫。堅持產村融合發展,點、線、片、面結合整體推進,著力實施產業提升、村莊改造、環境整治、脫貧攻堅、公共服務、素質提升、鄉村治理“七大行動”,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推進農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設。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黨員幹部、教育各族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深化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省委富民強滇重大部署的學習宣傳,統一思想行動,匯聚發展力量。
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和世情、國情、省情教育,使“三個離不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特別是邊境、民族、貧困地區傾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實施社會文化組織培育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發展體育事業,深入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推進高原體育基地建設,增強人民體質。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做大做強骨幹文化企業,支持民營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鞏固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加快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健全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強著作權保護。
增強雲南文化影響力。實施雲南文化精品工程,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實施雲嶺文化名家工程,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打造雲南文化品牌。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保護重大文物、古村落和民居,加強檔案文獻保護和利用,振興傳統工藝,繁榮地方戲曲,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雲南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中心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雲南文化走出去。
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完善網際網路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淨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大力宣傳雲南新形象。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雲南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立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
制定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民爆、電子信息、有色及稀缺貴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軍工科技服務等軍民融合產業,提升軍民融合層次和水平。
加強國防教育和後備力量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