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阿壩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綱要》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阿壩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綱要》的通知 
  • 發文單位: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 
  • 發文時間:2014年7月4日 
中共阿壩州委 阿壩州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阿壩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綱要》的通知
阿委發〔2014〕9號
各縣委、縣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門:
現將《阿壩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綱要》是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州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我州打造四川生態經濟成長極,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的重要抓手。各縣、各部門要認真學習宣傳《綱要》,深刻領會實質,準確把握內涵,廣泛凝聚共識,營造良好氛圍。要圍繞《綱要》確定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立足自身實際,加緊編制規劃,細化目標任務,積極增添措施,務求工作實效。
中共阿壩州委
阿壩州人民政府
2014年7月4日
阿壩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綱要
為貫徹州委十屆五次全會關於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努力打造四川生態經濟成長極的重大部署,特制定本《綱要》。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州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的發展目標,立足全州生態資源優勢和區位特性,堅持生態立州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發展特色生態經濟,努力把阿壩州建設為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和四川生態經濟成長極。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發展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實現保護生態和推進發展有機結合。
貫穿主線,堅守底線。始終貫穿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主線,主動化生態保護壓力為創新發展動力,堅持以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安全底線托底規劃發展,以生態優勢資源開發轉化支撐發展,以綠色、循環、低碳為導向引領發展,促進經濟增量提質,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區域合作,整體聯動。以加強生態保護和發展生態經濟為重點,積極推進區域之間、流域之間、上下游之間協調合作,促進人才和技術交流,齊抓共管,整體推進,協同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互利共贏。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強化政府在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中的組織、推動和引導作用,提高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廣泛性,營造全民投身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發展生態經濟的良好氛圍。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州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生態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生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態社會建設卓有成效,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各項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基本建成國家自然保護示範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州呈現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秀、空氣更清新、家園更美麗、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美好景象。
生態產業更加繁榮。構建形成與資源稟賦、生態容量、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相適應的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特色農牧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生態綠色循環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繁榮興盛。各類園區達到省級以上生態經濟示範園區標準,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80%,單位GDP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超過國家單位GDP減排40%~50%的目標。生態產業占據區域經濟的主導地位,成為四川生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城鄉居民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全州80%的縣達到國家級生態縣標準,生態縣中80%的鄉鎮建成省級生態鄉鎮,生態鄉鎮中80%的村建成州級生態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均衡覆蓋,社會治理井然有序,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族民眾居住更加舒心、出行更加放心、生活更加開心。
生態制度更加健全。建立與重點生態功能區相適應的綜合決策、評價考核和監測調控等制度,使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產業扶持、節能減排約束、生態保護建設投融資等政策和機制更加完善。
生態文化更加濃郁。生態環保教育深入開展,全民生態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珍愛自然、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為更加自覺,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教育基地。
(四)實施進程
近期目標(2014年—2016年)。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州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良好氛圍初步形成。生態文明意識廣泛傳播,各級領導幹部的生態意識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和考核體系初步建立。一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項目、生態經濟示範產業啟動實施,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各類特色園區生態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節能減排達到國家考核要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力度明顯加大,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創建一批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生態社會框架基本形成。
中期目標(2017年—2018年)。生態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逐步形成。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比重明顯增加,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效果,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綠色消費和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逐步成為社會主流,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遠期目標(2019年—2020年)。長江、黃河中上游生態屏障功能得到強化,生態環境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發展生態經濟的觀念牢固樹立,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具有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更加完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基本形成。建成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全省生態經濟成長極,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二、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五)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水平
組織實施好現有各項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加強後續項目的規劃、爭取和政策配套。切實改進項目組織實施方式,落實地方政府項目實施主體責任,讓民眾成為生態保護建設的積極參與者、直接受益者和主動守護者,建立起有利於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的協同推進和整合實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發揮項目綜合效益。
(六)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將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生態示範區建設重要內容,科學規劃,加大爭取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構建更加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加完善的能源保障體系、更加安全的水利設施體系、更加完備的環保基礎設施體系、更加通暢的信息網路和現代化的市政設施體系,夯實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經濟的基礎。
推進城鄉生態家園建設。堅持因地制宜,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新型城鎮化主攻方向,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充分發揮民眾主體作用,鞏固提升幸福美麗家園建設成果,實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堅持“不貪大、不求全、不圖洋”,著力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強化產業聚集功能,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特色精緻、規模適度、宜居宜業”型高原明珠城鎮。
健全城鄉環境治理長效機制。著力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消除城鄉結合部“髒、亂、差”,加強公共設施和公共環境管理,確保水源、田園、家園清潔,做到環境綠化、美化、淨化常態,健全城鄉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七)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和宣傳,促進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廣泛開展綠色低碳行動,加強綠色機關、綠色校園、綠色軍營、綠色企業、綠色家庭和社會環保組織建設。推廣普及實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共同愛惜和保護綠色生態家園。
三、發展和繁榮生態產業
(八)堅定不移發展生態特色農牧業
立足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舉生態特色旗,打綠色有機牌,將生態特色農牧業培育為支撐農牧民穩定增收的基礎產業和富民產業。
拓展空間、深挖潛力。農區朝半山、高半山拓空間,通過路上山、水到地、科技服務到戶,推動特色基地擴面提質,形成相當於“再造百萬畝耕地”的生產能力。牧區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草原畜牧業轉變,科學利用天然草場,嚴格控制牲畜規模,促進草畜平衡;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改進養殖方式,最佳化畜種結構,提高養殖效率。往林下挖潛力,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壯大特色林產品基地。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實施優質品牌戰略,讓阿壩高原優質特色農畜產品走向更廣市場。
三產聯動、增加效益。堅持“興一、接二、連三”,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牧業,將鄉土田園和氂牛、綿羊等轉化為特色旅遊產品,讓更多農牧民民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拓寬致富門路。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耕地、林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依法、規範流轉,支持專業大戶擴大生產,鼓勵建設家庭農場、林場、牧場,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九)堅定不移發展生態綠色循環工業
破除將發展工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對立的認識誤區,積極探索與重點生態功能區相適應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最佳化工業結構。堅持以清潔能源生產開發為龍頭,以特色園區或集中區為載體,以循環生產技術套用為關鍵,將已具備一定實力的鋁、鋰、矽、人工晶體、電子磁材、鹽化工等提升壯大為主導產業,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加工業和特色手工業,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民族醫藥研發、文化旅遊工藝品生產為重點,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
集群發展產業。推動企業適應現代市場分工精細化、專業化要求,沿著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不斷升級、企業緊密協作的集群化發展道路,打造自身特色、亮點和優勢,切實解決部分企業生產粗放、資源利用低效、同質競爭、實力不強等問題。堅持瞄準前沿市場和高端技術,引進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實力型企業,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形成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和產品提檔升級,做到開發一種資源、做大一項產業、帶活一群企業。
探索發展模式。更大力度推進開放合作,更加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打破州、縣行政區劃界限的束縛,深化與周邊兄弟市州的發展合作和經濟協作,通過“走出去”辦工業、發展“飛地”經濟等方式,拓展工業發展空間。著力推進成都-阿壩工業園區“強園擴區升級”,加快推進德陽-阿壩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支持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園區。
(十)堅定不移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
堅持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以拓景擴容為總攬,以建設“全域、全時、多元”景區為抓手,以建成國際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旅遊二次創業,推動旅遊業壯大為全州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建設“全域景區”。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統籌主導市場力量,挖掘旅遊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各類旅遊項目建設,打造精品,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東西南北聯體經營、縣縣鄉鄉戶戶受益的格局。完善配套設施,從完善旅遊標識標牌、打造旅遊幹線風景風情、最佳化旅遊環境秩序等細節做起,讓遊客深切感受到進入阿壩州就進入了景區。延伸產業鏈條,配套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相關產業,豐富完善旅遊業態,以旅遊帶動市場繁榮,吸納更多就業,形成牽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加快建設“全時景區”。更加注意從遊客需求出發,適應社會消費觀念變化,全新審視獨特氣候、燦爛陽光、清新空氣、生態景觀、多彩文化蘊藏的巨大價值,作為不可複製替代的寶貴稀缺資源,深度挖掘、聯動開發、綜合利用,加快開發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等特色旅遊產品,吸引遊客隨時入州、四季宜游,做到旅遊人氣淡季不淡、四季同熱、全天候消費。
加快建設“多元景區”。著眼各地的資源稟賦優勢,走差異化、互補化發展路子,開發更多類型、層次豐富的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和旅遊商品。既面向中高端市場搞開發,更要走“親民”路線,適應大眾化消費時代新需求;既要鞏固生態觀光游傳統優勢,更要形成災後重建游、鄉村度假游、民俗風情游、紅色文化游、科考體驗游等競相發展的局面,讓阿壩旅遊更加多姿多彩。著眼不同的遊客群體,採取不同的宣傳行銷策略,開拓多元化客源市場。通過平面媒體和傳統方式加強宣傳,利用網路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狠抓行銷,在鞏固省內、周邊地區傳統客源市場的基礎上,著力開闢沿海大中城市客源市場和海外客源市場。
四、保障措施
(十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戰略思維和全局觀念,把生態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通盤謀劃、整體部署、統籌推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示範帶動、全民齊動的工作格局。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探索綠色GDP核算方法。明確年度建設任務和責任單位,加強生態產業發展、資源能源節約、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考核,強化過程監管,嚴格兌現獎懲。
(十二)加強法治保障。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要求,抓好國家和省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宣傳貫徹執行。加強地方立法,圍繞珍稀動植物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等重大事項,配套完善地方性法規和制度體系。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加大生態環境監察和執法力度,嚴懲違法行為。
(十三)科學編制規劃。堅持用科學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編制《阿壩州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和生態保護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社會建設等專項規劃,分步實施、穩健推動。
(十四)推進改革創新。著力理順景區、園區、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責任主體、責任內容、管理許可權和履責程式,明確自然資源產權歸屬,將責任主體由多頭歸併到相對統一。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市場化運作機制,推行自然資源開發股權化、資本化,按照“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實現資源合理有序開發,確保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爭取碳排放交易試點,引入市場運作方式提高生態環保項目實施效率。建立生態保護建設專項基金,構建生態產業發展多元投入機制。
(十五)強化人才支撐。大力推動生態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套用。強化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完善相關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建立專家諮詢制度,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加強與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的合作,搭建生態保護建設、生態經濟發展和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的智力平台。
(十六)強化政策支持。嚴格落實生態紅線制度,從加快經濟發展、切實改善民生等現實需要出發,及時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在項目建設、政策傾斜、資金安排、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更大支持,贏得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形成有利於加快發展轉型、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的有力支撐和強大合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