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閩贛遺址

中共閩贛遺址

位於江西黎川縣湖坊鄉“龔家大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使閩贛蘇區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同時打通中央蘇區與閩北蘇區的聯繫,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來的提議,經黨中央批准,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在蘇區北部防線的戰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為中心的中央蘇區東北防線區域,下轄閩贛邊區黎川、建寧、泰寧等二十一個蘇區縣,中央指派顧作霖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邵式平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肖勁光被任命為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歷史,意義,保護,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1. 位於湖坊鄉“龔家大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使閩贛蘇區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同時打通中央蘇區與閩北蘇區的聯繫,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來的提議,經黨中央批准,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在蘇區北部防線的戰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為中心的中央蘇區東北防線區去盛嫌域,下轄閩贛邊區黎川、建寧、泰寧等二十一個蘇區縣,中央指派顧作霖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邵式平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肖勁光被任命為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毛澤東、顧作霖、邵式平等在此辦公居住。中央根據地反圍剿的一些重大戰鬥發生於這個地區。舊址系舊式磚木結構單廳重房式屋宇,有大小房室20餘間。正廳一廳四房,兩側各有廂房,後有庭院圍牆,建國後經當地政府多次修繕,保存完好。1985年,由江西文化廳撥款修葺一新,各房室陳設基本恢復當年原貌,並設有革命文物和圖片陳列,可供參觀。1982年6月,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江西省省長,蘇區時期曾任閩贛省委委員兼中共黎川縣委書記的方誌純視察黎川時,曾專程到湖坊贛省舊址參觀。1987年12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奔譽船組物保護單位。
2.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縣城日峰鎮南津街原鄧氏家廟,全部建築保持束糊承完好。根據鬥爭形勢的變化,1933年7月,閩贛省領導機關從由湖坊遷至此地,同年9月,黎川城失守,閩贛省直機關又遷駐黎川德勝關。
3、朱德舊居、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舊址
位於縣城日峰鎮篁竹街潘家大屋。1932年10月,中央紅軍總司令部、總背企政治部由建寧遷入篁竹街。1932年12月30日,在潘家大屋前地勢開闊的李樹坪上,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誓師大會在這裡舉行,紅一、三、五軍團共7萬多指戰員和1萬多工農民眾,接受了中央軍委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檢閱。1933年7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正式宣告成立,潘家大屋成為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肖勁光被任命為軍團長兼政委。至今,在潘家大屋牆壁上,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當年留下的“共產黨十大政綱”等標語,仍墨跡清晰,保存完好。
4、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
位於縣城日峰鎮篁竹街單家大屋。第一方面軍一萬多指戰員,當時擔負著守衛以黎川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北大門的責任,鼓舞士氣和宣傳發動蘇區民眾參與抗敵,成為了紅軍的重要工作和任務。
5、德勝關閩贛省委駐地舊址:位於井水村(距端碑遙縣城東南21公里)。
6、黎川洵口、資福橋、團村戰鬥舊址: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對承墓譽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總司令部在緊急布署作戰方案之後,隨即由篁竹街遷往德勝關,作戰指揮部設在團村以東的華蓋峰,主力部隊則駐守在團村地區各個前沿山頭,設烏艱夜抹下作戰伏擊圈,迎擊敵人。
洵口戰鬥舊址名聲顯赫,位於縣城東北20里閩贛兩省往來要道的洵口,歷來是兵家占據要地。1933年10月6日,彭德懷與藤代遠率部在此與國民黨吳奇偉師遭遇激戰,紅軍取得洵口戰鬥勝利。

歷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革委和閩贛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閩贛省前後歷時兩年(1933.05—1935.05),面積約為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00餘萬。其區域先後包括現在分區屬於福建、江西兩省三明、建陽、撫州、上饒、鷹潭五個地(市)區21個縣的範圍。閩贛革命根據地是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1933年4月,蘇區中央局決定成立閩贛省,中央人民委員會根據中央局的決定於4月6日舉行第40次常委會上認為“閩贛蘇區地方廣大,在政治上、軍事上均占重要地位”。決議將“建、黎、泰、金、資、光、邵閩北蘇區,以至信、撫兩河,閩一帶地區劃為閩贛省,立即成立閩贛省革命委員會。”邵式平、顧作霖、餘澤鴻、毛澤民、鐘世斌、肖勁光、周建平、黃道、薛子正、方誌純、吳家遠等25人為省革委委員會,邵式平為主席。5月上旬,閩贛省工農兵臨時代表大會在湖坊召開,正式宣布閩贛省革命委員會成立。

意義

閩贛省是中央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線贛東北根據地的通道和紐帶,是中央根據地的東北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曾在此地從事革命活動,功勳卓著。中央根據地及反“圍剿”的一些重大戰鬥發生於這個地區。在黨領導下,閩贛蘇區廣大軍民為了革命的勝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他們的英雄業跡永留表史,激勵我們振興中華,強大中華民族。

保護

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6月15日,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黎川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撫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江西省國防教育基地。

歷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革委和閩贛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閩贛省前後歷時兩年(1933.05—1935.05),面積約為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00餘萬。其區域先後包括現在分區屬於福建、江西兩省三明、建陽、撫州、上饒、鷹潭五個地(市)區21個縣的範圍。閩贛革命根據地是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1933年4月,蘇區中央局決定成立閩贛省,中央人民委員會根據中央局的決定於4月6日舉行第40次常委會上認為“閩贛蘇區地方廣大,在政治上、軍事上均占重要地位”。決議將“建、黎、泰、金、資、光、邵閩北蘇區,以至信、撫兩河,閩一帶地區劃為閩贛省,立即成立閩贛省革命委員會。”邵式平、顧作霖、餘澤鴻、毛澤民、鐘世斌、肖勁光、周建平、黃道、薛子正、方誌純、吳家遠等25人為省革委委員會,邵式平為主席。5月上旬,閩贛省工農兵臨時代表大會在湖坊召開,正式宣布閩贛省革命委員會成立。

意義

閩贛省是中央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線贛東北根據地的通道和紐帶,是中央根據地的東北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曾在此地從事革命活動,功勳卓著。中央根據地及反“圍剿”的一些重大戰鬥發生於這個地區。在黨領導下,閩贛蘇區廣大軍民為了革命的勝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他們的英雄業跡永留表史,激勵我們振興中華,強大中華民族。

保護

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6月15日,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黎川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撫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江西省國防教育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