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蚌埠市委黨校於1959年4月1日成立。建校時無固定校址,學員走讀。後經幾次搬遷,於1964年春在原淮河水泥廠(現第四人民醫院)固定下來。 文革十年動亂中,黨校工作人員相繼被調出下放勞動,幹部培訓工作停辦,1969年9月22日機構被撤銷。1973年3月,市委黨校正式恢復.1978年7月,市委黨校遷至燕山鄉老鴨湖原“五·七”幹校校址,與“五·七”幹校合署辦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蚌埠市委黨校
- 外文名:Party School of Bengb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中共蚌埠市委黨校於1959年4月1日成立。建校時無固定校址,學員走讀。後經幾次搬遷,於1964年春在原淮河水泥廠(現第四人民醫院)固定下來。 文革十年動亂中,黨校工作人員相繼被調出下放勞動,幹部培訓工作停辦,1969年9月22日機構被撤銷。1973年3月,市委黨校正式恢復.1978年7月,市委黨校遷至燕山鄉老鴨湖原“五·七”幹校校址,與“五·七”幹校合署辦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軌。1983年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以後,市委黨校加快了建設步伐。1986年6月遷至現在的環湖西路345號。1999年3月,升格為大學專科體制的副廳級單位。中共蚌埠市委黨校既是黨委的重要部門,又是在市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與蚌埠行政學院、蚌埠市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一個機構三塊牌子的辦學模式。學校實行校委制,校長由市委副書記兼任,日常工作由常務副校長主持。
現校址位於龍子湖國家4A級風景區,北倚雪華山,東臨龍子湖。校園占地41.5畝,建築面積1391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鳥語花香,是安徽省花園式單位。目前,市委黨校有在職教職工81人,內設機構12個,教師37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15人,外聘專家教授30餘人,教師隊伍專兼結合,專業齊全,結構合理。
中共蚌埠市委黨校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的主渠道、主陣地,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承擔全市哲學學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會主要工作。市委黨校始終堅持“黨校姓黨”原則,緊圍繞黨和國家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適應蚌埠建設和發展需要,著眼於提高幹部的素質和能力,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規模培訓幹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的要求,積極開展對黨政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的輪訓、培訓,為蚌埠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理論骨幹和各類人才。
近年來,市委黨校不斷加大培訓力度,目前年均培訓、輪訓縣處級領導幹部、中青年後備幹部、科級幹部以及公務員等各級各類學員已達6000餘人。作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教學點,市委黨校自2001年開辦至今,已培養經濟管理、法學和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770人,現有在讀研究生三屆八個班次共833人。市委黨校還是社會職業技術資格培訓點,設有秘書等級資格、物流師和財務總監等職業技能鑑定站。
市委黨校始終牢牢把握教學這箇中心,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教學的中心內容,探索具有時代特徵、蚌埠特點、黨校特色的教學體系,逐步形成“一個中心、四個方面”的“四大板塊”教學布局。教學中注重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做到教學相長、學學相長,不斷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市委黨校一貫重視學員管理工作。在學員管理工作中堅持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推行標準化管理理念和模式;注重黨校學員的特點,充分發揮學員的自身潛能和積極性;堅持不懈地抓班主任隊伍建設,培養出了一支政治素質高、理論水平強、業務能力優的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
市委黨校積極推進教學、科研一體化工程,加強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和探討,重視加強對蚌埠市情研究,以促進蚌埠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市委黨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26篇,省級以上獲獎論文18篇,校級課題立項37項,省委黨校課題立項17項,市直部門課題立項6項。市委黨校主辦的《蚌埠黨校學報》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
在抓好教學、科研和學員管理的同時,機關自身建設成效顯著。學校連續數年被評為省、市級文明單位,獲得安徽省先進社會主義學院、全市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並作為廉政文化教育示範點和學習型黨組織示範點在全市推廣。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蚌埠市委黨校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蚌埠市情和黨校實際,積極發揮“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的作用,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為我市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黨員領導幹部,為蚌埠“科學發展、富民強市”,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