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1日,中共溫州市委以溫委〔2006〕1號印發《關於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該《建議》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建設文化大市;深化“平安溫州”建設9部分39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溫州市委關於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印發機關:中共溫州市委
- 文號:溫委〔2006〕1號
- 印發時間:2005年12月31日
基本信息,建議,
基本信息
2005年12月31日,中共溫州市委印發《關於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
中共溫州市委關於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溫委〔2006〕1號
中國共產黨溫州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結合溫州實際,對科學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提出如下建議: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1、“十五”發展取得的新成就。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綜合實力提升較快、城鄉面貌變化較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的時期。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面對巨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面對非典、颱風等嚴重災害的新挑戰,面對激烈區域競爭的新壓力,全市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市經濟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機制體制創新實現新突破,對外開放和區域協作取得新進展,社會事業發展上了新水平,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新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進步。“十五”時期,市委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把中央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和省委“八八戰略”等重大部署同溫州實際緊密結合,確立了建設“一港三城”戰略目標、“四個堅持”戰略方針、“三個溫州”戰略任務、“破三難、打三仗”戰略重點,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發展戰略體系,並且已經成為全市人民為之奮鬥的共同實踐。“十五”計畫的勝利完成,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十一五”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十一五”時期,是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類矛盾的凸現期。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同時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等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社會政治穩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取得新成就。從我市情況看,經過長期的努力特別是“十五”的發展,已經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機制體制環境,鑄就了獨特的溫州人和溫州城市精神,逐步形成了加快發展的新優勢,同時發展中也面臨著結構性、素質性、體制性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產業層次低、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弱、區域發展不協調、農民增收難度大等問題仍很突出。總之,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發展環境,是總體上有利於加快發展、但不確定因素可能增多的巨觀背景。面對新形勢,我們一定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
3、“十一五”發展所處的新階段。未來的五年,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期、區域發展的激烈競爭期、克難攻堅的嚴峻考驗期。“十一五”的發展,事關“三個溫州”建設的推進,事關溫州在區域競爭中的地位,事關溫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緊迫感,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莊嚴使命,全力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
1、“十五”發展取得的新成就。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綜合實力提升較快、城鄉面貌變化較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的時期。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面對巨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面對非典、颱風等嚴重災害的新挑戰,面對激烈區域競爭的新壓力,全市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市經濟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機制體制創新實現新突破,對外開放和區域協作取得新進展,社會事業發展上了新水平,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新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進步。“十五”時期,市委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把中央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和省委“八八戰略”等重大部署同溫州實際緊密結合,確立了建設“一港三城”戰略目標、“四個堅持”戰略方針、“三個溫州”戰略任務、“破三難、打三仗”戰略重點,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發展戰略體系,並且已經成為全市人民為之奮鬥的共同實踐。“十五”計畫的勝利完成,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十一五”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十一五”時期,是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類矛盾的凸現期。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同時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等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社會政治穩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取得新成就。從我市情況看,經過長期的努力特別是“十五”的發展,已經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機制體制環境,鑄就了獨特的溫州人和溫州城市精神,逐步形成了加快發展的新優勢,同時發展中也面臨著結構性、素質性、體制性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產業層次低、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弱、區域發展不協調、農民增收難度大等問題仍很突出。總之,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發展環境,是總體上有利於加快發展、但不確定因素可能增多的巨觀背景。面對新形勢,我們一定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
3、“十一五”發展所處的新階段。未來的五年,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期、區域發展的激烈競爭期、克難攻堅的嚴峻考驗期。“十一五”的發展,事關“三個溫州”建設的推進,事關溫州在區域競爭中的地位,事關溫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緊迫感,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莊嚴使命,全力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4、“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八八戰略”等重大決策部署和“乾在實處、走在前列”要求,圍繞“發展活力溫州、提升實力溫州、構建和諧溫州”,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統籌發展,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步伐。
推進“十一五”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創發展優勢,切實把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總體要求上,堅持“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努力奮勇爭先”;發展重點上,突出“產業求升級、經濟優結構、城市拓框架、城鄉抓統籌、社會重和諧、文化塑精神、機制激活力”;推進載體上,組織實施“產業提升、基礎設施最佳化、城鄉統籌、社會進步、平安和諧”五大工程。實踐中,要切實把握以下五條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立足於快,服從於好,既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要注重增長質量和效益。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突出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在發展戰略途徑上突出科教優先,在發展價值取向上突出生態優先,在發展模式選擇上突出節約優先,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創新推動。堅持向創新要發展動力、要發展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不斷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把機制體制創新作為保持我市先發性優勢的核心內容,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把外向帶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來實施,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行政管理體制創新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環節,切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
——堅持民營領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努力實現民營經濟再領先、新跨越。堅持“非禁即入、有需則讓”,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一切可以進入的行業和領域,力求在突破市場準入上保持領先;堅持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新路子,鼓勵民營企業更多地通過對接對流做大做強,使民營企業在創新發展模式上保持領先;堅持改革求活力,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在增強機制體制動力上保持領先。
——堅持統籌協調。把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任務,落實到建設“三個溫州”的具體實踐中,更加注重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市場相通、體制相融、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和產業互補;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十一五”發展的奮鬥目標。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4年翻一番,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爭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成長方式實現較大轉變。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更趨合理,產業發展體系更加完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更加明顯,臨港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比重有較大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提高,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爭取下降12%左右,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和人居環境有較大改善。
——改革開放形成新優勢。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民營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更高層次上保持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更加繁榮,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城市功能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形成溫州大都市框架,進一步鞏固溫州作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城市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框架實現新拓展,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為主體的梯度輻射的城市體系,構築溫州區域城市群。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和國家級綜合型交通樞紐城市。
——社會事業發展成效明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現代衛生醫療體系、全民健身體系得到構建和完善;成為浙江省的文化大市和科技強市、教育強市、衛生強市、體育強市。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居住、交通、生活環境等方麵條件有較大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生活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民主法制建設紮實推進。依法治市工作進一步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狀況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
推進“十一五”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創發展優勢,切實把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總體要求上,堅持“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努力奮勇爭先”;發展重點上,突出“產業求升級、經濟優結構、城市拓框架、城鄉抓統籌、社會重和諧、文化塑精神、機制激活力”;推進載體上,組織實施“產業提升、基礎設施最佳化、城鄉統籌、社會進步、平安和諧”五大工程。實踐中,要切實把握以下五條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立足於快,服從於好,既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要注重增長質量和效益。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突出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在發展戰略途徑上突出科教優先,在發展價值取向上突出生態優先,在發展模式選擇上突出節約優先,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創新推動。堅持向創新要發展動力、要發展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不斷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把機制體制創新作為保持我市先發性優勢的核心內容,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把外向帶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來實施,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行政管理體制創新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環節,切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
——堅持民營領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努力實現民營經濟再領先、新跨越。堅持“非禁即入、有需則讓”,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一切可以進入的行業和領域,力求在突破市場準入上保持領先;堅持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新路子,鼓勵民營企業更多地通過對接對流做大做強,使民營企業在創新發展模式上保持領先;堅持改革求活力,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在增強機制體制動力上保持領先。
——堅持統籌協調。把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任務,落實到建設“三個溫州”的具體實踐中,更加注重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市場相通、體制相融、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和產業互補;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十一五”發展的奮鬥目標。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4年翻一番,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爭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成長方式實現較大轉變。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更趨合理,產業發展體系更加完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更加明顯,臨港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比重有較大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提高,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爭取下降12%左右,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和人居環境有較大改善。
——改革開放形成新優勢。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民營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更高層次上保持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更加繁榮,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城市功能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形成溫州大都市框架,進一步鞏固溫州作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城市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框架實現新拓展,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為主體的梯度輻射的城市體系,構築溫州區域城市群。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和國家級綜合型交通樞紐城市。
——社會事業發展成效明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現代衛生醫療體系、全民健身體系得到構建和完善;成為浙江省的文化大市和科技強市、教育強市、衛生強市、體育強市。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居住、交通、生活環境等方麵條件有較大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生活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民主法制建設紮實推進。依法治市工作進一步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狀況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
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6、大力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實把握“兩個趨向”,加快推進城鄉配套改革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轉變、村落向農村新社區轉變、農民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可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使用權。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調整最佳化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方式,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積極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完善戶籍管理、勞動就業等制度,不斷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切實維護流動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以社區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建立新型的鄉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鄉鎮調控能力。
7、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深化規劃,最佳化布局,細化措施,強化基礎,努力形成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以確保糧食安全為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和儲備體系建設。以實施“強龍”等系列工程為載體,加快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品牌,加快建設一批農業專業市場,加快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社。以農業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體系。以發展開放型農業為手段,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的優勢,加快開發“農家樂”等項目,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為目標,全面實施“515”防洪保全工程,切實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8、大力加強農村新社區建設。制定實施農村新社區建設規劃,努力建設“規劃科學、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農村新社區。大力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深入開展農村“雙整治、雙建設”活動,加快推進城市近郊村、中心鎮周邊村及中心村社區化改造,積極引導農民居住向新社區集中。按照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並和有利於生產生活的原則,調整村莊布局,撤併小型村、縮減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居住點布局。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交通、信息等公共項目建設,切實解決農村“行路難、讀書難、看病難”等問題,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格局,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社會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
9、大力提高農民素質。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深入實施“百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民工崗位培訓和農業專業大戶、農業企業主專業培訓,大力推進農民知識化,增強農民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和轉移就業。重視搞好農村職業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後備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
6、大力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實把握“兩個趨向”,加快推進城鄉配套改革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轉變、村落向農村新社區轉變、農民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可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使用權。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調整最佳化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方式,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積極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完善戶籍管理、勞動就業等制度,不斷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切實維護流動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以社區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建立新型的鄉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鄉鎮調控能力。
7、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深化規劃,最佳化布局,細化措施,強化基礎,努力形成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以確保糧食安全為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和儲備體系建設。以實施“強龍”等系列工程為載體,加快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品牌,加快建設一批農業專業市場,加快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社。以農業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體系。以發展開放型農業為手段,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的優勢,加快開發“農家樂”等項目,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為目標,全面實施“515”防洪保全工程,切實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8、大力加強農村新社區建設。制定實施農村新社區建設規劃,努力建設“規劃科學、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農村新社區。大力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深入開展農村“雙整治、雙建設”活動,加快推進城市近郊村、中心鎮周邊村及中心村社區化改造,積極引導農民居住向新社區集中。按照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並和有利於生產生活的原則,調整村莊布局,撤併小型村、縮減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居住點布局。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交通、信息等公共項目建設,切實解決農村“行路難、讀書難、看病難”等問題,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格局,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社會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
9、大力提高農民素質。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深入實施“百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民工崗位培訓和農業專業大戶、農業企業主專業培訓,大力推進農民知識化,增強農民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和轉移就業。重視搞好農村職業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後備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
四、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
10、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按照“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總體要求,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低檔次向高層次轉變。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努力構築布局區域化、產品精品化、農業組織化、經營品牌化、產業外向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改造提升優勢輕工產業,加快構築新型工業體系;堅持產業融合、區域聯動,建立以先導型服務業為引領、支柱型服務業為重點、保障型服務業為基礎的服務業發展體系,構築商貿流通中心、旅遊休閒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科教服務中心。
11、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按照溫台沿海產業帶的總體布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把溫州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完善科技研發、市場行銷、現代物流、金融服務、行業協會等平台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完善產業配套能力,培育形成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以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為抓手,深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戰略,改造提升具有特色和優勢的輕工產業、裝備製造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新型產業基地發展,突出抓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培育形成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揮產業的示範引領作用。
1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服務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充分發揮我市旅遊資源豐富、商業氛圍濃厚、民間資本充裕、市場機制靈活等優勢,按照“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強化功能”的總體要求,切實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成長點。以信息、科教、中介等服務業為先導,以旅遊、會展、商貿流通、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房地產等服務業為支柱,以文化服務、公共服務、社區服務等服務業為保障,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結合產業布局調整,加快推進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實施一批服務業發展重點項目,啟動建設一批重點商貿區塊,努力構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引導各類服務業向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13、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臨港型產業為主的海洋經濟。按照“向海洋進軍,再造一個海上溫州”的目標要求,以濱海城市和陸域經濟為依託,以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努力實現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跨越。突出“一港、兩島、三江、四灣、五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布局,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港口海運、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重點產業。按照“大港口、大產業、大項目”的要求,以大小門島、狀元岙港區、樂清灣港區、蒼南蘆浦等四大臨港產業基地為重點,構築由石化產業主導和船舶工業、能源工業、新型材料工業競相發展的臨港產業集群,切實增強海洋產業的綜合實力。
10、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按照“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總體要求,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低檔次向高層次轉變。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努力構築布局區域化、產品精品化、農業組織化、經營品牌化、產業外向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改造提升優勢輕工產業,加快構築新型工業體系;堅持產業融合、區域聯動,建立以先導型服務業為引領、支柱型服務業為重點、保障型服務業為基礎的服務業發展體系,構築商貿流通中心、旅遊休閒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科教服務中心。
11、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按照溫台沿海產業帶的總體布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把溫州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完善科技研發、市場行銷、現代物流、金融服務、行業協會等平台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完善產業配套能力,培育形成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以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為抓手,深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戰略,改造提升具有特色和優勢的輕工產業、裝備製造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新型產業基地發展,突出抓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培育形成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揮產業的示範引領作用。
1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服務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充分發揮我市旅遊資源豐富、商業氛圍濃厚、民間資本充裕、市場機制靈活等優勢,按照“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強化功能”的總體要求,切實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成長點。以信息、科教、中介等服務業為先導,以旅遊、會展、商貿流通、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房地產等服務業為支柱,以文化服務、公共服務、社區服務等服務業為保障,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結合產業布局調整,加快推進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實施一批服務業發展重點項目,啟動建設一批重點商貿區塊,努力構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引導各類服務業向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13、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臨港型產業為主的海洋經濟。按照“向海洋進軍,再造一個海上溫州”的目標要求,以濱海城市和陸域經濟為依託,以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努力實現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跨越。突出“一港、兩島、三江、四灣、五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布局,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港口海運、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重點產業。按照“大港口、大產業、大項目”的要求,以大小門島、狀元岙港區、樂清灣港區、蒼南蘆浦等四大臨港產業基地為重點,構築由石化產業主導和船舶工業、能源工業、新型材料工業競相發展的臨港產業集群,切實增強海洋產業的綜合實力。
五、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14、最佳化區域發展布局。確立“一核兩圈三帶”的總體布局,即強化溫州中心城區的城市核心、產業核心地位;構建以溫州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和鰲江流域城鎮圈;形成以高速公路、鐵路、城市群為依託的金色產業帶,以海洋與港口資源為支撐的藍色產業帶,以山水資源為優勢的綠色產業帶。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作用,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區劃,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開發格局。加快發展城市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充分發揮縣域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發展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鎮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5、構築溫州都市經濟圈。突出溫州作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全面實施《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構築以溫州市為中心的溫州都市經濟圈,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工業中心和港口、旅遊城市,輻射浙南閩東北、影響皖贛的經濟樞紐區域。按照“接軌上海、聯繫南北,拓展通道、延伸腹地”的要求,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網路,打開內聯外接的更大通道,拓展地域廣闊的經濟腹地,促進生產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動,推進產業互促共進,使我市真正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中心。按照“拉框架、強功能、提檔次、優環境”的要求,實行“東擴、西優、南連、北接”,加快實施事關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加快構築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和半小時的都市交通圈,加快推進先導型、支柱型和保障型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對外交通通道、對外信息交流通道、對外要素對流通道,促進中心城市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商貿型向商務型轉變、通道型向樞紐型轉變”。抓住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這個有利契機,把握溫州(洞頭)半島工程一期建成這個重要轉機,加快甌江口區域開發建設,使甌江口區域成為今後中心城市東移的拓展區、高層次產業的集聚區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溫州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推進南部地區城市化進程,構築鰲江流域城鎮群,使之成為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拓展區。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加快中心城鎮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
1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防災減災為支撐,加快建設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築以深水港為重點,以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為依託,國省道、縣鄉道路為配套的立體型、現代化交通體系,把溫州建設成為國家級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整合港區功能,建設由甌江、樂清灣、大小門島、狀元岙、甌南等港區構成、體現“一港五區”特點的新溫州港,努力把溫州港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主樞紐港之一。加快建設溫福鐵路、甬溫鐵路,完成金溫鐵路提速擴能改造,使溫州形成以高速電氣化為主的鐵路交通脈絡,成為東南沿海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完成永強機場擴建,開闢國際航線,開展新機場建設前期工作,提升空港功能和檔次。實施高速公路“網路工程”,建成繞城高速北線、諸永高速和溫州疏港(機場)高速,爭取開工建設繞城高速南線、龍麗溫高速溫州段,構築“二縱二橫二連一繞”高速公路網路。搞好國省道幹線公路改造,全面實施“康莊工程”。加快市區快捷交通網路建設,加強縣域之間交通網路銜接,形成內外交通一體化。重視加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切實提高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打造聯接國內外、高效便捷、大容量、智慧型化的信息網路平台,構築高水平的信息網路體系。加快電力建設,建成浙能樂清電廠,開工建設浙江蒼南電廠。抓好珊溪向平蒼供水、楠溪江引水、洞頭大陸引水工程建設,加快形成完善的給水體系。
17、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堅持以奔小康為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民為核心,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心,堅持走“農業產業化、工業生態化、旅遊主業化、城鄉一體化、就業多樣化、幫扶社會化”路子,深入實施“139富民攻堅計畫”,使欠發達地區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完善幫扶政策,健全幫扶機制,支持欠發達地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經濟,促進下山移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走人口內聚外遷、自我積累和借力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把移民工作納入扶貧範疇,減輕欠發達地區環境和生態負荷。搞好靈江山海協作示範園區建設,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搭建有效平台。加快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山區、庫區和海島經濟社會發展。
14、最佳化區域發展布局。確立“一核兩圈三帶”的總體布局,即強化溫州中心城區的城市核心、產業核心地位;構建以溫州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和鰲江流域城鎮圈;形成以高速公路、鐵路、城市群為依託的金色產業帶,以海洋與港口資源為支撐的藍色產業帶,以山水資源為優勢的綠色產業帶。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作用,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區劃,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開發格局。加快發展城市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充分發揮縣域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發展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鎮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5、構築溫州都市經濟圈。突出溫州作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全面實施《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構築以溫州市為中心的溫州都市經濟圈,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工業中心和港口、旅遊城市,輻射浙南閩東北、影響皖贛的經濟樞紐區域。按照“接軌上海、聯繫南北,拓展通道、延伸腹地”的要求,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網路,打開內聯外接的更大通道,拓展地域廣闊的經濟腹地,促進生產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動,推進產業互促共進,使我市真正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中心。按照“拉框架、強功能、提檔次、優環境”的要求,實行“東擴、西優、南連、北接”,加快實施事關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加快構築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和半小時的都市交通圈,加快推進先導型、支柱型和保障型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對外交通通道、對外信息交流通道、對外要素對流通道,促進中心城市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商貿型向商務型轉變、通道型向樞紐型轉變”。抓住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這個有利契機,把握溫州(洞頭)半島工程一期建成這個重要轉機,加快甌江口區域開發建設,使甌江口區域成為今後中心城市東移的拓展區、高層次產業的集聚區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溫州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推進南部地區城市化進程,構築鰲江流域城鎮群,使之成為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拓展區。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加快中心城鎮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
1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防災減災為支撐,加快建設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築以深水港為重點,以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為依託,國省道、縣鄉道路為配套的立體型、現代化交通體系,把溫州建設成為國家級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整合港區功能,建設由甌江、樂清灣、大小門島、狀元岙、甌南等港區構成、體現“一港五區”特點的新溫州港,努力把溫州港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主樞紐港之一。加快建設溫福鐵路、甬溫鐵路,完成金溫鐵路提速擴能改造,使溫州形成以高速電氣化為主的鐵路交通脈絡,成為東南沿海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完成永強機場擴建,開闢國際航線,開展新機場建設前期工作,提升空港功能和檔次。實施高速公路“網路工程”,建成繞城高速北線、諸永高速和溫州疏港(機場)高速,爭取開工建設繞城高速南線、龍麗溫高速溫州段,構築“二縱二橫二連一繞”高速公路網路。搞好國省道幹線公路改造,全面實施“康莊工程”。加快市區快捷交通網路建設,加強縣域之間交通網路銜接,形成內外交通一體化。重視加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切實提高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打造聯接國內外、高效便捷、大容量、智慧型化的信息網路平台,構築高水平的信息網路體系。加快電力建設,建成浙能樂清電廠,開工建設浙江蒼南電廠。抓好珊溪向平蒼供水、楠溪江引水、洞頭大陸引水工程建設,加快形成完善的給水體系。
17、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堅持以奔小康為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民為核心,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心,堅持走“農業產業化、工業生態化、旅遊主業化、城鄉一體化、就業多樣化、幫扶社會化”路子,深入實施“139富民攻堅計畫”,使欠發達地區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完善幫扶政策,健全幫扶機制,支持欠發達地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經濟,促進下山移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走人口內聚外遷、自我積累和借力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把移民工作納入扶貧範疇,減輕欠發達地區環境和生態負荷。搞好靈江山海協作示範園區建設,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搭建有效平台。加快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山區、庫區和海島經濟社會發展。
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8、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使溫州成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先行示範區。組織實施“循環經濟551行動計畫”,切實抓好清潔型工業、生態型農業、綠色服務業、節約型社會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等5個重點領域,加快建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保護、綠色社區等5類示範園區,精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和評價體系,完善資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
19、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本途徑,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污染排放的不斷減量,逐步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著力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限期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扶持發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資源節約型產業。大力實施圍墾造地工程,積極做好土地儲備,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水資源。推廣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大力倡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鼓勵使用節約型產品,增加綠色產品消費,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建設節約型政府,發揮政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20、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經濟持續增長、污染實現下降為目標,強化環境保護責任制,健全環保準入和考核機制,構築市、縣、鎮、村“四級聯創”的生態體系,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不斷增強環境的承載力。以鰲江、飛雲江、甌江及溫瑞塘河等流域和製革、化工、電鍍等行業為重點,打好環境污染整治攻堅戰,切實解決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抓好水、大氣、噪聲、固體廢物、環境輻射等污染的綜合整治,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推進城市公用事業產業化,提高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積極創建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生態示範城市。加強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森林、植被、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積極推行生態殯葬,建設生態墓區,加快建設“綠色溫州”。
21、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最佳化人口結構、穩定低生育率為目標,強化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等問題,大力推行優生優育,提高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8、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使溫州成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先行示範區。組織實施“循環經濟551行動計畫”,切實抓好清潔型工業、生態型農業、綠色服務業、節約型社會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等5個重點領域,加快建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保護、綠色社區等5類示範園區,精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和評價體系,完善資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
19、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本途徑,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污染排放的不斷減量,逐步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著力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限期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扶持發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資源節約型產業。大力實施圍墾造地工程,積極做好土地儲備,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水資源。推廣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大力倡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鼓勵使用節約型產品,增加綠色產品消費,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建設節約型政府,發揮政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20、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經濟持續增長、污染實現下降為目標,強化環境保護責任制,健全環保準入和考核機制,構築市、縣、鎮、村“四級聯創”的生態體系,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不斷增強環境的承載力。以鰲江、飛雲江、甌江及溫瑞塘河等流域和製革、化工、電鍍等行業為重點,打好環境污染整治攻堅戰,切實解決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抓好水、大氣、噪聲、固體廢物、環境輻射等污染的綜合整治,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推進城市公用事業產業化,提高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積極創建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生態示範城市。加強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森林、植被、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積極推行生態殯葬,建設生態墓區,加快建設“綠色溫州”。
21、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最佳化人口結構、穩定低生育率為目標,強化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等問題,大力推行優生優育,提高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七、推進改革開放
22、推進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引導民營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品牌建設、資源配置、政策服務上實現新的突破,走強強聯合、民外合璧、整合提升、上市擴張等路子,不斷做優做強做大,切實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保障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化產業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通過併購、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基本完成上規模股份合作企業向公司制過渡,引導家族式規模企業實行現代化管理,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企業和上市公司。
23、完善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規範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供機制體制保障。實行有利於集約增長、科技創新和能源節約的財稅制度,充分發揮稅收職能,加強稅收征管。充分發揮溫州的金融優勢,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行為,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實績考核和區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24、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發揮我市商貿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交易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改造提升商貿市場,打造區域性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市場,規範產權交易。發展規範行業協會、商會組織,規範發展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切實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作用。積極推廣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大力培育專業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推進“信用溫州”建設。健全市場監管機制,嚴厲打擊走私販私、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5、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範行政程式和行政行為,加快發展電子政務,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打造政府服務品牌。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與管理。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公共事業體制轉換。完善市區、街道管理體制。建立科學民主的政府決策機制,完善政府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推行社會公示、聽證和專家諮詢等制度。
26、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做強外貿、做好外資、做大外經,不斷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鞏固發展一般貿易,加快發展加工貿易,積極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出口品牌,著力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從供貨大市向出口大市轉變。建立高效的“大通關”協調機制,搞好“電子口岸”建設,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整體運作能力。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進一步增強處置貿易爭端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突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積極承接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加強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引進一批對我市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大企業。拓寬利用外資領域,鼓勵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參與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和開發山海資源。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層次人才,促進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推動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繼續發揮我市海外華僑和溫籍台胞眾多的優勢,多渠道地吸引外資。建立和完善外資項目審批“一條龍”服務等制度,切實改善投資軟環境。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到境外建立行銷機構、貿易網點、技術研發中心和投資設廠,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提高對外承包工程能力,促進技術、設備、勞務出口。
27、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長三角”城市群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互動,建立在外溫州人回鄉創業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與在外溫州人的溝通聯絡,鼓勵引導他們回鄉投資創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部署的實施,拓展發展空間。加快打造溫州“總部經濟”,留住市內龍頭企業,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增強溫州本土經濟實力。
22、推進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引導民營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品牌建設、資源配置、政策服務上實現新的突破,走強強聯合、民外合璧、整合提升、上市擴張等路子,不斷做優做強做大,切實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保障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化產業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通過併購、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基本完成上規模股份合作企業向公司制過渡,引導家族式規模企業實行現代化管理,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企業和上市公司。
23、完善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規範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供機制體制保障。實行有利於集約增長、科技創新和能源節約的財稅制度,充分發揮稅收職能,加強稅收征管。充分發揮溫州的金融優勢,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行為,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實績考核和區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24、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發揮我市商貿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交易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改造提升商貿市場,打造區域性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市場,規範產權交易。發展規範行業協會、商會組織,規範發展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切實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作用。積極推廣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大力培育專業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推進“信用溫州”建設。健全市場監管機制,嚴厲打擊走私販私、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5、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範行政程式和行政行為,加快發展電子政務,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打造政府服務品牌。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與管理。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公共事業體制轉換。完善市區、街道管理體制。建立科學民主的政府決策機制,完善政府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推行社會公示、聽證和專家諮詢等制度。
26、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做強外貿、做好外資、做大外經,不斷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鞏固發展一般貿易,加快發展加工貿易,積極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出口品牌,著力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從供貨大市向出口大市轉變。建立高效的“大通關”協調機制,搞好“電子口岸”建設,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整體運作能力。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進一步增強處置貿易爭端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突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積極承接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加強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引進一批對我市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大企業。拓寬利用外資領域,鼓勵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參與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和開發山海資源。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層次人才,促進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推動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繼續發揮我市海外華僑和溫籍台胞眾多的優勢,多渠道地吸引外資。建立和完善外資項目審批“一條龍”服務等制度,切實改善投資軟環境。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到境外建立行銷機構、貿易網點、技術研發中心和投資設廠,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提高對外承包工程能力,促進技術、設備、勞務出口。
27、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長三角”城市群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互動,建立在外溫州人回鄉創業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與在外溫州人的溝通聯絡,鼓勵引導他們回鄉投資創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部署的實施,拓展發展空間。加快打造溫州“總部經濟”,留住市內龍頭企業,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增強溫州本土經濟實力。
八、加快建設文化大市
28、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切實提高幹部民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和提升溫州人和溫州城市精神,切實增強精神動力。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進一步鞏固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紮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建設學習型社會為載體,以貫徹“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為主線,加強從政道德、廉政文化、誠實守信和禮儀知識等教育,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以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廣泛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雙千結對、共建文明”活動,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城鄉文明程度。
29、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扶持和推動文藝、社科、新聞等優秀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努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品牌。加強區域文化研究,注重保護溫州歷史文化遺產和傳承民間藝術,進一步張揚溫州區域文化。按照最佳化結構、均衡布局、提質提效、充分利用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傳媒、印刷制筆、工藝美術、旅遊休閒、演藝娛樂、體育健身等文化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溫州文化產業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切實繁榮文化市場。
30、建設科技強市。加強信息基礎網路平台和基礎信息資源平台建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套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加快行業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強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項目,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鼓勵發明創造,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社會科技意識和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到2010年,科技綜合實力、區域創新能力、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等指標在全省的位次明顯前移。
31、建設教育強市。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我市教育事業優質、均衡、和諧發展,使我市教育總體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大力發展優質教育,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名校。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吸引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來溫州合作辦學。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最佳化農村教育布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辦學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學前三年教育。重視科研院所建設,大力發展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與我市特色產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切實辦好溫州醫學院和新溫州大學等高等院校,不斷提高我市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加強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發展遠程教育,注重就業培訓,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32、建設衛生強市。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加快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醫院發展,促進醫療服務多樣化。把公共衛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執法、醫療救治和信息預警監測報告機制,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實施“科教興衛工程”和“強院工程”,建設一批現代化綜合醫院,發展一批特色專科醫院,扶持一批示範性民營醫院,進一步提升衛生科技實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網路建設,提高農村基層綜合醫療服務水平。實施社區健康促進工程,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把基本衛生服務落實到社區。加強重大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到2010年,把我市建設成為浙江省的醫療副中心、浙南閩東北的醫療中心,基本形成與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相同步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
33、建設體育強市。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加快民眾性體育組織網路和多層次健身設施建設,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不斷提高民眾的健康素質,力爭使我市的民眾體育綜合指標全省領先、競技體育競爭力位居全省前列。實施“奧運爭光工程”,進一步擴大競技體育規模,大力發展田徑、游泳、射擊、重競技、體操等優勢項目,形成群體優勢和梯隊優勢,提升競技體育的綜合競爭力。高起點建設一批重點體育項目,不斷完善體育場館設施,積極申辦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國內國際高水平賽事。
34、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創新人才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類人才庫,拓展人才發揮作用的渠道,加強與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的聯繫與合作。健全人才市場服務體系,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大力實施“技能振興行動”,抓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技能人才。積極開展人力資源研究,探索人力資本出資入股方式。加快人才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促進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推進人才創業載體建設,建立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吸引更多的市外境外高層次人才來溫創業。
28、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切實提高幹部民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和提升溫州人和溫州城市精神,切實增強精神動力。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進一步鞏固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紮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建設學習型社會為載體,以貫徹“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為主線,加強從政道德、廉政文化、誠實守信和禮儀知識等教育,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以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廣泛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雙千結對、共建文明”活動,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城鄉文明程度。
29、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扶持和推動文藝、社科、新聞等優秀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努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品牌。加強區域文化研究,注重保護溫州歷史文化遺產和傳承民間藝術,進一步張揚溫州區域文化。按照最佳化結構、均衡布局、提質提效、充分利用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傳媒、印刷制筆、工藝美術、旅遊休閒、演藝娛樂、體育健身等文化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溫州文化產業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切實繁榮文化市場。
30、建設科技強市。加強信息基礎網路平台和基礎信息資源平台建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套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加快行業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強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項目,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鼓勵發明創造,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社會科技意識和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到2010年,科技綜合實力、區域創新能力、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等指標在全省的位次明顯前移。
31、建設教育強市。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我市教育事業優質、均衡、和諧發展,使我市教育總體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大力發展優質教育,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名校。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吸引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來溫州合作辦學。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最佳化農村教育布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辦學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學前三年教育。重視科研院所建設,大力發展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與我市特色產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切實辦好溫州醫學院和新溫州大學等高等院校,不斷提高我市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加強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發展遠程教育,注重就業培訓,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32、建設衛生強市。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加快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醫院發展,促進醫療服務多樣化。把公共衛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執法、醫療救治和信息預警監測報告機制,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實施“科教興衛工程”和“強院工程”,建設一批現代化綜合醫院,發展一批特色專科醫院,扶持一批示範性民營醫院,進一步提升衛生科技實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網路建設,提高農村基層綜合醫療服務水平。實施社區健康促進工程,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把基本衛生服務落實到社區。加強重大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到2010年,把我市建設成為浙江省的醫療副中心、浙南閩東北的醫療中心,基本形成與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相同步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
33、建設體育強市。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加快民眾性體育組織網路和多層次健身設施建設,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不斷提高民眾的健康素質,力爭使我市的民眾體育綜合指標全省領先、競技體育競爭力位居全省前列。實施“奧運爭光工程”,進一步擴大競技體育規模,大力發展田徑、游泳、射擊、重競技、體操等優勢項目,形成群體優勢和梯隊優勢,提升競技體育的綜合競爭力。高起點建設一批重點體育項目,不斷完善體育場館設施,積極申辦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國內國際高水平賽事。
34、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創新人才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類人才庫,拓展人才發揮作用的渠道,加強與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的聯繫與合作。健全人才市場服務體系,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大力實施“技能振興行動”,抓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技能人才。積極開展人力資源研究,探索人力資本出資入股方式。加快人才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促進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推進人才創業載體建設,建立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吸引更多的市外境外高層次人才來溫創業。
九、深化“平安溫州”建設
35、深入推進依法治市。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組織開展“法治溫州”建設,努力構建民主健全、法治完備、公共權力運行規範、公民權利切實保障的法治社會。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證基層民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建立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地行政執法體制。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開展“五五”普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3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健全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充分就業。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人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濟。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擴大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覆蓋面。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建立城鄉貧困家庭助學、助醫、助房等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婦幼事業、老齡事業和殘疾人事業,逐步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福利水平。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37、最佳化收入分配。妥善處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兼顧國家、企業、民眾三者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群體與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後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依法調節過高收入,有效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管理體制,健全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促進城鄉居民公平地享受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
38、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健全社會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懲治各類犯罪,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規範依法信訪秩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加大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嚴防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預警體系和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危機處置機制,提高對社會治安、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公共安全問題的處置能力。
39、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形成國防和經濟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深化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紮實做好國防動員工作。積極支持國防和駐溫部隊各項建設,抓好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完善人防體系。落實優撫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轉業軍人和隨軍家屬,鞏固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切實提高雙擁共建水平。
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建立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堅持不懈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各級領導和黨員幹部頭腦。健全黨的領導制度和工作機制,堅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全面貫徹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努力使各級領導班子成為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堅強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兩個務必”和“為民、務實、清廉”教育,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歷史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是全市共產黨員和人民民眾的共同使命。我們要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為建設“三個溫州”而努力奮鬥!
35、深入推進依法治市。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組織開展“法治溫州”建設,努力構建民主健全、法治完備、公共權力運行規範、公民權利切實保障的法治社會。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證基層民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建立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地行政執法體制。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開展“五五”普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3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健全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充分就業。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人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濟。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擴大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覆蓋面。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建立城鄉貧困家庭助學、助醫、助房等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婦幼事業、老齡事業和殘疾人事業,逐步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福利水平。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37、最佳化收入分配。妥善處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兼顧國家、企業、民眾三者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群體與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後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依法調節過高收入,有效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管理體制,健全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促進城鄉居民公平地享受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
38、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健全社會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懲治各類犯罪,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規範依法信訪秩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加大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嚴防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預警體系和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危機處置機制,提高對社會治安、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公共安全問題的處置能力。
39、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形成國防和經濟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深化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紮實做好國防動員工作。積極支持國防和駐溫部隊各項建設,抓好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完善人防體系。落實優撫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轉業軍人和隨軍家屬,鞏固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切實提高雙擁共建水平。
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建立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堅持不懈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各級領導和黨員幹部頭腦。健全黨的領導制度和工作機制,堅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全面貫徹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努力使各級領導班子成為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堅強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兩個務必”和“為民、務實、清廉”教育,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歷史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是全市共產黨員和人民民眾的共同使命。我們要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為建設“三個溫州”而努力奮鬥!
中共溫州市委
2005年12月31日
2005年12月31日
(此件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