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以溫委發〔2009〕28 號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快衛生強市建設的決定》。該《決定》分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構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公立醫院服務能力、促進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注重人才培養和醫學科研、完善衛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營造衛生工作良好環境11部分31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衛生事業 加快衛生強市建設的決定
- 印發機關: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
- 文號:溫委發〔2009〕28 號
- 印發時間:2009年3月3日
基本信息,決定,
基本信息
2009年3月3日,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快衛生強市建設的決定》。
決定
中共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衛生事業 加快衛生強市建設的決定
溫委發〔2009〕28 號
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屬各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努力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現就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快衛生強市建設,作出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加快衛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衛生資源科學配置,全面提升衛生綜合實力,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戰略目標。
(二)總體目標。今後四年我市衛生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創建衛生強市,形成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相同步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建設健康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到2012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7歲,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2/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每千人床位數達到3.4—3.8張,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1人,每千人註冊護士數達到1.8人。
二、加強農村衛生工作
(三)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建立穩定增長的籌資機制,合理確定醫療衛生經費投入增長的比例,人均籌資水平應達到上一年度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1.5%—2.0%。完善補償方案,擴大農民的受益面,實行“住院統籌為主、兼顧門診統籌”的補償模式,住院補償比例達到30%以上,門診補償比例在15%—30%;當年統籌基金結餘(含風險基金)一般不超過15%,統籌基金累計結餘(含風險基金)一般不超過25%。全面實現住院、門診費用計算機聯網實時自動結報,積極開展新農合、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加強經辦機構建設,保證人員、經費、設施到位。強化基金的監管,新農合基金必須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不得擠占挪用。
(四)做好參合農民健康體檢。進一步加強農民健康體檢組織工作,確保體檢任務的完成。改進體檢方式,適當提高健康體檢經費標準,增加體檢項目。創新工作方法,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科學安排體檢計畫,制訂合理的體檢流程,保證體檢質量。做好體檢後續服務,建立健全數位化的農民健康檔案,對檢出的慢性疾病患者全面實施針對性的社區衛生服務和管理。加強體檢資金管理,堅持定期考核督查制度,決不允許虛報、假報體檢數據套取資金。
(五)推進鄉鎮衛生院轉型。各地要在每個鄉鎮集中力量辦好一所衛生院,並按照“轉變服務功能、轉變服務模式、轉變人員結構、轉變內部運行機制、轉變投入方式”的要求改造轉型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更新醫療裝備配置,增加診療手段,提升人員隊伍素質,強化內部管理,轉變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
三、構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六)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畫生育指導等六位一體的服務。各地要儘快推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範化建設,加強規範化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完善農村衛生人事制度改革,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編定崗和入編工作,人事部門要辦理轉入手續。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通過改善服務能力、降低醫療收費、逐步推行“藥品零差價”制度、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吸引病人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七)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大力加強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到2012年,全市完成1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覆蓋率達到100%;爭取完成386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一體化管理率≥50%;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率達到80%以上;規範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5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性質為全民公益性事業單位,有條件的縣(市、區)逐步實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向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轉變。社區衛生服務站性質以公立性質為主、其它所有制形式為補充。市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的補助標準:鹿城、龍灣、甌海三個區和永嘉、洞頭、文成、平陽、泰順、蒼南六個縣的新建、維修改造項目按照有關檔案規定的建設標準,在剔除省級補助資金後按市、縣(區)兩級財政1:1配套予以補助;樂清、瑞安二個市被列入139欠發達鄉鎮衛生院項目按每個10萬元的標準安排以獎代補資金。
(八)積極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深入抓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落實項目資金,嚴格督查考核,定期項目評估。要強化社區責任醫生團隊責任,按照“責任分區、團隊協作、綜合服務”的原則,做到責任格線化、服務網路化、管理一體化、信息現代化。社區責任醫生要及時掌握社區居民健康信息,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服務,對社區居民進行主動巡診和健康教育等服務次數每年每戶不少於4次。到2012年,平均每千居民擁有0.75名以上的社區責任醫生;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率城市達到80%以上、農村達到60%以上;動態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0%以上;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達標率達到90%以上。
四、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九)完善“五大體系”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市、縣(市、區)成立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應急決策指揮平台,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和應急物資、技術儲備庫,強化應急處置演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處置率達到100%。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裝備達到國內副省級城市領先水平,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業用房、技術人員、儀器設備達到規範化建設標準。完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強化衛生監督機構“一達標三配套”(衛生監督機構基本達到衛生部《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的標準,房屋建築、交通工具、儀器與取證工具“三配套”)建設,縣級衛生監督機構的人員配備率達到1名/萬服務人口,全面完成規範化的基層衛生監督派出機構設定。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建立由醫療救治機構、救治信息網路和醫療救治專業隊伍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救治網路,醫療急救點布局的服務半徑控制在8—10公里。加大無償獻血工作力度,確保臨床用血需要;嚴把血液質量關,確保血液安全。完善衛生信息網路體系,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覆蓋全市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信息網路,打造數位化衛生信息平台,建成市、縣兩級數據中心,市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化建設給予一定的補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信息化管理率達100%,社區衛生服務站信息化管理率≥70%。
(十)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落實重大傳染病、地方病防治措施。加大對愛滋病綜合干預,完善結核病項目管理,落實愛滋病、結核病等疾病患者的免費治療政策;加強職業病防治和慢性病管理;推進精神衛生機構建設,落實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措施和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干預,全市精神病總床數達到10—15張/10萬人。強化計畫免疫,進一步降低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全市免疫接種單位規範化建設覆蓋率達到95%以上,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免疫接種工作。
(十一)發展婦幼衛生事業。健全婦幼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基層婦幼保健工作,努力控制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幼兒死亡率。加強婦幼機構建設,市婦幼保健院爭取達到三級乙等標準;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原則上需獨立設定,按照等級婦保院或規範化婦幼保健門診建設。不斷完善出生缺陷三級預防,全面開展免費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深化“母嬰健康工程項目”和開展“婦女健康促進工程”,積極探索流動孕產婦管理模式。到2012年,婦女常見病檢查率達到85%以上。
五、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十二)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培養名醫、創建名科、建設名院和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的“三名、三進”工程,形成涵蓋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養生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快中醫醫院上等級建設,市中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要加強內涵建設,成為浙南地區中醫醫療、教學、科研中心。到2012年,全市建成市級中醫名院3所,市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專科15個,培養市級名中醫10名,中醫學科帶頭人20名,每千人執業(助理)中醫師數達到0.3人。
(十三)加快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充分挖掘溫州中醫藥傳統文化資源,成立溫州市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和溫州市名中醫學術研究所,全面蒐集整理現存的中醫藥文獻資料,組織力量編輯民間單方、驗方匯集,積極開展溫州獨具特色的中草藥研究和推廣。普及中醫藥服務,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5%以上服務站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建成10個市級中醫藥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推廣套用10項中醫適宜技術。啟動“百草園”項目建設,普及中草藥知識。市級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用於中醫藥項目建設。在縣級中醫院上等級建設中,當地財政要給予必要的資金補助。
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十四)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深入開展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加大創建工作力度,組建強有力創建班子,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力爭實現國家衛生城市創建目標。到2012年,溫州市建城區城市生活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以上、綠地率達到31%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5平方米以上,全年API指數<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達到70%以上,滅鼠、蚊、蠅、蟑螂達到全國愛衛會規定的標準,建成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場。
(十五)加快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要求,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85%以上,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徹底消滅露天糞坑,農村的生活垃圾收集率達到7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以上。繼續實施省“千萬農民飲用水”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全市農村飲用安全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切實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2年,全市創建國家衛生縣城1—2個,各縣(市、區)均達到省級衛生縣城(城市、區)標準,創建一批省、市級衛生鎮、村和衛生先進單位。
(十六)深化全民健康教育。紮實推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進城鄉居民健康教育,普及衛生法律知識,積極開展控制吸菸活動,依法維護公共衛生秩序。到2012年,城鄉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達到85%以上,90%以上的中國小和醫療機構成為無煙區,全市所有縣城成為無菸草廣告城市。
七、提高公立醫院服務能力
(十七)最佳化醫療機構資源布局。按照“最佳化、調整、增量、提升”的方針,合理確定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建立以省、市級醫院為骨幹,縣(市、區)醫院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民營醫院為補充的醫療服務體系。到2012年,全市新增床位確保達到9000張,其中市本級4500張,其他縣(市)4500張;力爭新增床位達到12000張,其中市本級6500張,其他縣(市)5500張。
(十八)加強骨幹醫院建設。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輕重緩急、逐年安排原則,到2012年,市本級要完成溫醫附一院新院、溫醫附二院綜合樓、市五醫改擴建工程、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綜合住院大樓建設。開工建設市三醫婦幼保健大樓、市中醫院新院和市急救中心、市第六人民醫院、市三醫婁橋新院、市瑤溪醫院、市二醫腫瘤分院等六個新建項目。支持港安醫院建設,擴建溫州康寧醫院。各縣(市、區)要同步開展主體醫院建設。
(十九)深化醫院管理體制。各級醫療機構要鞏固基礎醫療和護理質量,確保醫療安全,同時要提高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流程,改善就診環境,方便病人就醫。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提高就醫民眾對醫療服務的綜合滿意率。繼續推進醫院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推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嚴格執行《醫院財務制度》和《醫院會計制度》,加強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嚴格醫藥費用管理,杜絕不合理收費。完善醫院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有條件的縣(市、區)要試行醫院院長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制度。
八、促進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二十)鼓勵舉辦民營醫療機構。按照區域醫療機構布局規劃,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舉辦高水平的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舉辦康復、護理、老年病及臨終關懷等資源較少或特色明顯的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在城鄉結合部、城市新區以及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農村舉辦醫療機構。衛生、工商、食品藥品監管、環保、質監、物價、民政、財政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加強監督管理,定期向社會公布民營醫療機構監督檢查結果。
(二十一)落實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政策。要充分利用民營醫療資源,將符合條件的民營醫療機構逐步納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凡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非營利性民營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享受國家對政府舉辦醫療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於營利性民營醫療機構,前3年取得醫療收入直接用於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可申請免徵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水利基金等;後5年繳納的上述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給予減半補助。對從事傳染病、精神病等公共衛生服務的民營營利性醫院,由同級財政對其應納稅費給予減半補助。非營利性民營醫療機構用地可採用劃撥方式供地,營利性民營醫療機構以有償出讓性質取得土地。民營醫療機構經衛生、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其職工可參照公立醫療機構規定參加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民營醫療機構承擔政府指令性的公共衛生服務,由各級財政按實際完成情況實行定項定額補助。
九、注重人才培養和醫學科研
(二十二)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衛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制定衛生人才引進激勵政策,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錄用的衛技人員,先到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半年以上時間輪轉培訓。實施基層衛技人員素質提升工程,今後三年,各類基層衛技人員都要經過相應的崗位培訓。進一步完善醫學繼續教育,加強在職人員醫學繼續教育培訓,逐步構建醫學終身教育體系。到2012年,全科醫學系列培訓達到85%以上,引進各類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才100名。組織開展名醫師、優秀護士、學科帶頭人等評選活動,對獲得榮譽稱號的人員每年給予表彰和獎勵。
(二十三)提高醫學科研核心競爭能力。要積極推進以領頭學科、優勢學科和新興學科為主的醫學重點學科群建設,開展基礎研究、套用研究、開發研究,紮實推進市級第三輪“311”工程。到2012年,全市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基地10個,完成省部級科技計畫項目10項,新建市級4個醫學重點學科群、10個重點學科、10個重點專科。要加大科研成果獎勵的力度,創新成果推廣套用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十、完善衛生工作的保障措施
(二十四)增加衛生財政撥款。各級政府要保證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衛生事業投入占同級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5%以上,全市人均衛生事業經費支出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保證政府投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居民健康體檢、社區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疾病防治、免疫規劃、中醫藥發展扶持、醫療救助等專項經費足額、及時到位;保證中醫事業費占衛生事業費的比例達到10%。
(二十五)完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補助政策。對新建、改(擴)建項目,由發改、財政和衛生部門根據項目功能、規模及建設標準給予核定,納入建設規劃並進入項目庫,其建設資金原則上由同級財政安排;對在建項目,同級財政投入原則上不少於總投資的50%以上;對已經發生以及尚在發生的債務,採取政府貼息、逐年安排經費等措施,使其在4年內予以消化。各級財政對納入業務規劃,並經規定程式採購的大型醫療設備給予補助。醫療機構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由各級財政實行定項定額補助。對醫療欠費,經財政、衛生部門核定後給予補助。省、市級醫院收治兒童患者,按門診每人次2元、住院每床日5元給予補助。各級財政要確保衛生經常預算經費的2%以上用於科研和人才培養支出。
(二十六)妥善解決衛生資產問題。凡由國家投資興建、社會捐贈興建、村民集資興建以及其他形式劃撥的各類衛生院資產,均屬於衛生資產,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管理,任何單位、集體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或收回。對屬於衛生院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尚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原則上以圍牆為界(無圍牆的,以實際使用面積為準),由市、縣級國土資源部門辦理土地使用證,房產部門憑土地使用證予以辦理相應的房產權證。布局調整後的閒置衛生院資產處置,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所在地鄉鎮(街道)政府配合,處置所得資金全部用於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在城市新建、擴建、舊城改造中,優先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用地;對已完成開發建設但未留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的,政府要通過購買、租賃、調劑等多種方式解決醫療用房,用於社區衛生服務。
(二十七)加強財政性衛生經費使用管理。各級財政、發改、衛生等部門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財政性衛生經費使用過程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對實行項目管理的資金,必須專款專用,積極開展專項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工作;對基本建設項目,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嚴格實施項目法人責任制,推廣代建制度。
十一、營造衛生工作良好環境
(二十八)切實加強對衛生強市建設的領導。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關係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和事業發展規劃,並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建立衛生強市、強縣、強鄉鎮(街道)的創建和工作考核機制,將衛生工作納入對縣(市、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和綜合考核評價。各級黨委、政府要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落實解決衛生強市、強縣、強鄉鎮和當地衛生髮展中的突出問題。衛生、宣傳、發改、教育、科技、公安、人事、勞動保障、民政、財政、國土資源、建設、規劃、水利、農業、文化、人口計生、體育、食品藥品監管、環保、房管、經貿、市政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推進衛生強市建設各項工作。市政府將對獲得“衛生強縣”或“國家衛生縣城”稱號的縣(市)一次性獎勵50萬元;各縣(市、區)對獲“衛生強鄉鎮(街道)”稱號的鄉鎮(街道)一次性獎勵10萬元。
(二十九)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民眾看病難問題,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理順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建立基本藥物供應體系,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採購直接配送等方式,保障民眾基本用藥。加快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民眾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差距。積極探索綜合性大醫院、有關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醫療資源的有效組合,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
(三十)加強衛生系統自身建設。深入開展職業道德、醫學倫理、人文素養教育,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全面實行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建立與醫德醫風直接掛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強化教育引導,弘揚救死扶傷精神,把醫德醫風建設納入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領導幹部考核及醫療機構評價之中。嚴肅行業紀律,堅決查處醫療和藥品採購環節中的違紀違法問題。
(三十一)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各級黨政組織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注重輿論宣傳,客觀分析衛生工作面臨的挑戰、困難和問題,認真做好對衛生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宣傳、解釋和疏導工作,引導、推動衛生事業深入發展。新聞部門和衛生部門要重點加強衛生方針政策的宣傳,普及醫療衛生知識,動員和鼓勵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衛生事業發展,尊重醫學科學,愛護醫務人員,努力營造建設衛生強市的良好氛圍。
中共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