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關於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2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關於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關於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2月
  • 發布時間:2015年12月7日
背景介紹,檔案內容,

背景介紹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新常態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和國內外發展趨勢,認真研究今後五年我區發展目標任務,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檔案內容

一、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奮力實現“兩個建成”目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結合實現國際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三大定位”新使命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謀劃和推動我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1)“十三五”時期我區發展的歷史方位。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歷屆黨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立足區情不斷探索完善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從上世紀80年代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到90年代發揮區位優勢建設西南出海大通道,從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抓住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機遇,推動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加快富民強桂新跨越,每一次發展戰略的豐富完善,都極大促進了全區的開放發展。經過30多年接續奮鬥,全區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全國交通末梢向重要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從西南邊陲地區向中國-東協開放合作前沿和視窗、從人民生活溫飽不足向實現總體小康並朝著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特別是“十二五”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實施雙核驅動戰略,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取得新成績。全區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態勢良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交通實現大發展大跨越,區域發展協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開放合作深化拓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成效明顯,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平安建設和法治建設開啟新征程。“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勝利完成,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穩步邁上新台階,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顯著提升。
“十三五”時期,是我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履行中央賦予我區“三大定位”新使命,基本建成國際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的關鍵階段,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和經濟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重要階段。必須準確把握我區發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等新趨勢新特點,把我區放到全國乃至全球發展大格局中去謀劃,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搶抓機遇、勇於作為,努力走出一條新常態下具有廣西特色的發展之路。
(2)“十三五”時期我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新的發展方式、新的增長點不斷湧現。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建設進程加快,廣西在全國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國家扶持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點,支持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我區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持續增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全面深化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市場活力不斷增強,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空間廣闊、潛力巨大。自治區黨委就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合作、加強法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工業、服務業、旅遊、生態經濟、新型城鎮化、非公有制經濟、教育、扶貧和農民工工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發展布局更加完善,政策舉措更加精準有力,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受巨觀環境、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區“三期疊加”特徵明顯,發展動力青黃不接,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主要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經濟下行壓力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在工業化中期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難度大,傳統增長動力減弱,新的增長點不多,創新能力不足,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任務艱巨;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貧困人口多,補齊民生短板和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各類人才仍較缺乏;區域發展不均衡,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因素不少,等等。
綜合判斷,我區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使命意識,準確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著力在最佳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奮力開創“十三五”發展新局面。
(3)“十三五”時期我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重大戰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三大定位”,深入實施四大戰略,全面推進三大攻堅戰,加快轉型升級、趕超跨越,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構建面向國內國際開放合作新格局,推動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協調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兩個建成”目標。
深入實施四大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建設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創新型廣西。
——開放帶動戰略。進一步發揮和拓展我區獨特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雙核驅動戰略。抓住我區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的重大機遇,傾力打造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核心增長極,使之成為支撐引領全區加快發展的戰略引擎,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促進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全面升級,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綠色發展戰略。堅持綠色強區、生態惠民,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
全面推進三大攻堅戰:
——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圍繞國際通道、開放合作、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領域,加快建設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形成通江達海出省出邊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保障發展需要的能源體系、內聯外接的信息大通道和比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以技術改造、兩化融合、綠色發展、製造業服務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廣西產業升級版。
——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八個一批”和“十大行動”,完善扶貧開發政策,創新脫貧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力量解決貧困突出問題,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4)“十三五”時期我區發展的主要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兩個建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空氣、水體、土壤環境質量優良。空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主體功能區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全面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
基本建成國際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與東協及周邊省份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水運網、航空網、信息網總體形成,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推進,與東協國家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更加密切。服務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交通、產業、金融、城鎮、生態等支撐體系加快完善,形成現代商貿物流樞紐、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基地、區域性金融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一批標誌性項目建成,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等開放平台和機制進一步拓展,中國-東協信息港基本建成並發揮作用,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創建。
二、培育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實現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確保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我區“十三五”時期面臨的雙重任務。必須以創新為引領,增創新優勢,促進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5)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廣西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選準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優先領域,前瞻性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重點攻克新材料、石墨烯、機器人、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高新技術骨幹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設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創新型城市,以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帶為重點,新增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加強檢測中心建設。完善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專業孵化器和創新型孵化器建設,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並擴大開放共享。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
(6)拓展投資消費增長新空間。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後勁、惠民生,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擴大民間投資規模,促進投資持續有效增長。把增投資與優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投資向關鍵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等領域傾斜,提高投資質量效益。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實施重點領域消費工程,推動消費新業態發展,引領消費朝著智慧型、健康、安全方向轉變,釋放消費潛力。深入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把綠色消費培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消費品質量安全水平。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
(7)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網際網路+工業”行動,加大食品、汽車、機械、冶金、石化、有色金屬、建材、輕紡、造紙與木材加工等產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壯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推動糖業鋁業二次創業。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工業產品智慧型化水平。加快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最佳化產業布局,創新園區體制機制,推動向創新型、特色型、生態型發展,打造一批千億元園區。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強化質量、品牌和技術標準建設。積極培育建築業支柱產業,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8)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進廣西製造向廣西智造、廣西創造邁進。大力發展軌道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數控工具機與機器人、電力裝備、農機裝備、通用航空等產業,建設柳州和北部灣經濟區等一批先進制造業基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畫,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北斗導航、智慧型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大力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培育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探索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套用。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引進關鍵技術和項目,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和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培育發展軍民融合式產業。
(9)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增強糧食綜合生產和供應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水果、桑蠶、秋冬菜、畜禽、水產品等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林下經濟,培育休閒觀光、生態循環、富硒長壽等新型農業業態,提升品種品質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建設大宗農產品主產區,探索建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廣“網際網路+農業”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和精準度。
(10)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開展加快發展服務業行動,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商務會展、科技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海洋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大力發展健康養老、商貿餐飲、家政服務、文體娛樂、教育培訓、房地產等生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檔次,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大力發展旅遊業,整合旅遊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精品線路,提升品牌品質,開拓新產品新業態,積極創建特色旅遊名縣名鎮名村,建設旅遊強區。實施服務業提升發展工程,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立公開透明、管理規範的市場準入制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
三、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增強發展支撐能力
現代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我區“十三五”發展需要進一步突破的瓶頸。圍繞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支撐新四化同步發展,突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加快構建功能配套、智慧型高效、安全便利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11)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堅持交通先行,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和管道等發展,重點推進北部灣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南寧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通海上東協、陸路東協、銜接“一帶一路”、連線西南中南、對接粵港澳“五大通道”,促進現代港口網、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密集航空網、光纖通信網、油氣管道網“六網”同建,加快打造幹線優、支線暢、支流通達的內河航道,構建物流大通道,提升出海出邊出省通達能力。加快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片片通民航進程,建設柳州、梧州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強化區內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列車骨幹網路和民航網路建設,加強國省幹線道路建設維護,打通交通骨幹網路連線縣城、小城鎮和廣大鄉村的縣鄉道路,大幅提升區內綜合交通通達能力。促進交通運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節能環保運輸工具和方式,明顯提升交通運輸綠色化智慧型化水平。
(12)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合理規劃布局,加快結構調整,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繼續最佳化提升發展火電,穩妥加快發展核電,深度開發水電,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設一批現代能源基地。加快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推進分散式能源和縣縣通天然氣工程建設。大力拓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套用領域。積極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拓展能源區域合作,把廣西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國際能源資源合作基地。
(13)加快推進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西江乾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建設防洪控制性工程,強化重點海堤標準化建設,明顯提升抵禦洪澇災害能力。加強桂中、桂西重點旱片和灌區工程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節水型、生態型大型灌區,紮實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明顯提升主要旱片抗旱和灌區灌溉能力。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加快城鎮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實現設區市和城區人口10萬以上的城鎮集中式飲水工程全覆蓋,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切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實施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納污“三條紅線”管理,提高水資源節約、高效、安全利用水平。
(14)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鎮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城鎮市政設施,實施軌道交通、公共停車場、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地下綜合管廊、無障礙設施、海綿城市等重點工程。加快完善學校、醫院、文體、市場、養老、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支持賀州、來賓、崇左等市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道路硬化、通信設施、供水排水、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物流配送等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15)全面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深入實施“寬頻廣西”戰略和“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開發和信息資源利用,推動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網際網路和數字廣播電視網,推廣三網融合,構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慧型信息傳輸網路,實現城鎮和產業園區光纖網路全覆蓋,農村寬頻家庭普及率大幅提升。推廣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以信息化推進產業現代化、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廣西”和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交通、智慧旅遊。
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形成面向國內國際開放合作新格局
加快“十三五”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我區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抓住難得機遇,以“三大定位”為統領,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增創開放合作新優勢。
(16)加快推進與東協互聯互通。抓住中國-東協合作鑽石十年的重大機遇,擴大對東協的全方位合作,積極參與打造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構建交通、物流、信息、貿易、金融、人員大通道。以北部灣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為依託,加強與東協國家港口、航線、臨港產業合作,建設中國-東協港口城市合作網路,構建海上東協通道。加快建設南崇經濟帶,推進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汶萊-廣西經濟走廊合作,積極融入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建設貫通我國西部地區與中南半島、銜接“一帶一路”的南北陸路新通道。加密與東協國家重要城市空中航線,建設南寧面向東協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桂林國際旅遊航空樞紐。依託國際通道和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區域性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加快共建中國-東協信息港,打造基礎設施、技術合作、經貿服務、信息共享、人文交流等服務平台,共築信息絲綢之路。
(17)增強服務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能力。以北部灣經濟區為重點,建設西南中南地區無水港及物流網路,大力發展海鐵聯運、江海聯運,建立與黔中、滇中、成渝、長株潭等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的合作機制,形成聯結西南中南地區的經濟走廊。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重點,主動對接先進生產力,加快兩廣一體化進程,推動形成通達粵港澳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道。依託南廣、貴廣、雲桂、湘桂、南貴等高速鐵路,推進高鐵經濟帶試驗區規劃建設,促進產業、人口向高鐵沿線重要節點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高鐵經濟帶。支持條件成熟的地區在省際毗鄰地帶設立跨省產業合作園區,探索跨省共建園區新模式。深化拓展桂台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18)積極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打造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升級版,將服務範圍由中國-東協“10+1”拓展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10+6”乃至更大區域,形成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台和視窗。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推進我區鋼鐵、有色金屬、建材、汽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建築業等優勢產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和重大項目開發建設。推廣中馬“兩國雙園”模式,加快建設一批跨境經貿產業園和跨境旅遊合作區。擴大“南寧渠道”國際影響力,拓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功能,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中國-東協的次區域合作機制。參與孟中印緬國際經濟走廊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密切與中南半島國家經貿往來。
(19)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最佳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加快發展加工貿易,推動邊境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促進新型貿易方式發展。全面實施單一視窗,推動口岸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模式和高素質人才,提升利用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積極參與國家援外工程項目建設和亞投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對外勞務合作。
五、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任務,是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針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20)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堅持寬進與嚴管相結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工商註冊便利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大幅縮減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範圍,規範和最佳化審批程式和流程,精簡前置審批,規範中介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好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項目的落實和銜接,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形成的價格機制,加強價格調控。
(21)深化財稅、金融、投融資改革。最佳化財稅結構,逐步降低非稅收入比重,完善保障收入穩定增長、保障民生支出、保障重點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和跨年度平衡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規模控制、風險預警、債務考核等管理制度。進一步理順自治區與市縣收入劃分,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自治區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健全鄉財縣管體制,使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各級財政增列專項扶貧預算。落實國家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等重大改革舉措,深化國稅、地稅征管改革。
擴大金融總量,增加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繼續實施引金入桂戰略,完善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組織體系。大力發展地方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資產證券化進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深化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跨境人民幣業務,推動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加快組建面向東協的貨幣清算、結算及相關業務中心,深化與東協的金融合作,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建設南寧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支持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培育壯大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電商金融等平台。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普惠金融組織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推進自治區級農村信用聯社改革。建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完善面向“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改善金融服務,最佳化融資結構和信貸資金配置。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建立新型投資審批制度,創新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方式,完善後評價制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全面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創新融資方式,支持企業通過上市融資、股權交易、發行債券、基金融資等方式,擴大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
(22)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按照商業類和公益類對國有企業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與市場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實現合理流動、保值增值。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推進股份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最佳化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內部用人制度改革。妥善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
(23)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鼓勵農村產權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低丘緩坡未利用地綜合開發利用等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供銷合作社、國有林場和農墾改革。
(24)統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深化北部灣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戶籍、港口、園區、通關、金融、人才開發和行政管理等改革。促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東興和憑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玉林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柳州和來賓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等先行先試。統籌推進科技、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等改革。
(25)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發展“網際網路+”創業網路體系,大力構建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創業服務平台,建設一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發展分享經濟。開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試點,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引導大學畢業生創業創新。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開放非公有制資本準入行業和領域,支持其參與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完善非公有制經濟權益保護制度,營造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
六、強化雙核驅動,促進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協調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深入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加快構建沿海沿江沿邊三區統籌新格局,實現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協調發展。
(26)打造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版。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打造北部灣現代化港口群,明顯提升北部灣連線西南中南、直通東協的陸海運輸能力。加快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布局完善石化、鋼鐵、汽車、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海洋裝備製造、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遊、海洋漁業、海洋服務業等產業,加強海洋科學研究,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國際合作,打造海洋經濟強區。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打造北部灣國家級沿海城市群。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海洋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探索對外開放合作新模式,打造服務“一帶一路”發展的國際經濟合作新高地。
(27)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加快推進西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最佳化暢通西江航道,強化鐵水、公水等多式聯運,創新西江船閘建設營運機制,全面提升西江黃金水道通行和港口吞吐能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揮柳州龍頭城市帶動作用,強化沿江重點城市產業分工合作,建設桂東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重點發展汽車、食品、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建材等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沿江產業帶。發揮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先行示範作用,支持桂東地區融入珠三角經濟圈。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間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的沿江城鎮體系。規劃建設西江水系沿岸生態農業產業帶,強化西江流域生態環境聯保聯防聯控。
(28)加快振興左右江革命老區。深入實施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建成山清水秀、安居樂業的幸福老區。完善交通主幹網,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大幅提升老區通達率。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有色金屬、農林產品加工、養生健康、旅遊休閒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建成百色生態鋁產業示範基地、河池生態環保型有色金屬產業示範基地、崇左糖業循環經濟示範基地,構建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崇左、百色沿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加工貿易和口岸經濟,促進跨境經濟合作。
(29)擴大提升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影響力。發揮桂林品牌優勢,打造大旅遊圈,增強對全區旅遊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強桂林聯通國內外的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建成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的旅遊服務體系。發展新型旅遊業態,拓展旅遊功能,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形成以旅遊業和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為主的產業集群。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區域合作,打造國際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平台。加強灕江和桂林山水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30)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實施沿邊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大力推進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口岸、邊境城鎮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建設。扶持邊境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深化與周邊地區產業和市場合作,建設能源礦產、農林產品進口加工基地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促進加工貿易向邊境口岸城鎮轉移,加快邊民互市貿易發展。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水平,樹立國界新形象。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活寬裕、設施配套、邊防鞏固的新邊疆。
(31)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城鎮群為主體形態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北部灣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東南城鎮群,積極發展南崇城鎮帶、右江河谷城鎮帶、沿邊城鎮帶。培育發展南寧、柳州、桂林都市圈。實施大縣城戰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新理念新技術引領新型城鎮建設,打造集約城鎮、綠色城鎮、智慧城鎮、人文城鎮和特色城鎮。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城市新區建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市場體系、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統籌推進土地、住房、財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