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區委黨校

中共廣西區委黨校

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簡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中共廣西區委黨校或自治區黨校),是自治區黨委直接領導的培訓、輪訓副廳級、縣處級黨員領導幹部、理論幹部和鄉鎮書記的學校,是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廣西行政學院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直接領導的培訓副廳級領導幹部、縣處級領導幹部及其後備幹部等國家公務員的學校,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與自治區黨校是統一的領導班子即“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建制。自治區黨校現任校長為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李可,廣西行政學院現任院長為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唐仁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廣西區委黨校
  • 培訓:理論幹部和鄉鎮書記的學校
  • 屬於:黨委
  • 地區:廣西區
黨校介紹,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培訓設定,教學方法,獲得榮譽,

黨校介紹

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簡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中共廣西區委黨校或自治區黨校),是自治區黨委直接領導的培訓、輪訓副廳級、縣處級黨員領導幹部、理論幹部和鄉鎮黨委書記的學校,是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廣西行政學院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直接領導的培訓副廳級領導幹部、縣處級領導幹部及其後備幹部等國家公務員的學校,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發揮著政府決策諮詢思想庫作用,與自治區黨校為同一機構即“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建制。自治區黨校現任校長為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李克,廣西行政學院現任院長為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唐仁健。
自治區黨校創辦於1950年5月25日,原名“中國共產黨廣西省委員會黨校”,首任校長張雲逸。創辦時校址在南寧市共和路96號原南寧女子師範學校院內。1952年6月遷入南寧市東葛路18號。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學校易名為“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1969年11月,學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銷。1972年5月25日,自治區黨校第一期領導幹部讀書班開學,學校正式恢復。1983年5月,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明確提出黨校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決定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同年8月,自治區黨委提出了貫徹意見,廣西黨校教育開始走向正規化。自治區黨校在辦好主體班次的同時,開始開設具有學歷的大學專科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廣西行政學院組建於1994年3月25日,實行校(院)務委員會(簡稱校委會)領導體制,第一任院長為邱石元。 2002年7月,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遷建校園。新校園位於南寧市荔濱大道18號, 2006年11月開始啟用。新校園正面緊臨南寧的母親河邕江,東靠南寧市最大的亞熱帶風景區青秀山,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可同時容納1200多人在校學習培訓。
學校占地總面積34.445公頃(516.675畝),分教學區和兩個教職工生活區共三部分,其中兩個生活區分別位於東葛路18號、29號,占地3.245公頃(48.675畝);教學區即新校園占地面積31.209公頃(468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全校有24個處室,其中,行政處室7個、教輔處室9個、教研部8個。有12個研究所(中心、基地、室)。8個教研部分別是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文史、公共管理、法學教研部和領導力拓展教研部。12個研究所(中心、基地、室)是: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自治區黨校研究基地、廣西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諮詢服務基地、廣西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廣西人民政協理論研究工作站、自治區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自治區黨校計算機培訓中心、廣西人口研究所、廣西幹部教育研究所、自治區黨校民族研究所、自治區黨校BFT培訓中心、自治區黨校中國-東協研究中心、自治區黨校戰略與決策實驗室。辦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理論期刊《桂海論叢》。截至2016年4月,全校在職在編職工258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33人,副高職稱55人。
近年來,我們以建設全國一流省級黨校(行政學院)為目標,秉承“實事求是”的校訓,堅持“從嚴治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原則,弘揚“為民、求是、創新、卓越”的校院精神,堅持“增強責任感、提升學習力、開啟新境界”的培訓主旨,凝聚“走進來,砥礪品格,增長智慧;走出去,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的學員共識和“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為人師表、清廉為民”的教職工職業道德規範,把理論武裝和黨性教育作為培訓的首要任務,突出特色優勢,著力打造教學核心競爭力。目前開設的班次有四類:一是常規主體班。如,自治區管理幹部研修班、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縣處級領導幹部進修班(一班、二班)、縣處級公務員任職培訓班、少數民族領導幹部培訓班、縣處級女領導幹部培訓班、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培訓班、市縣(市、區)黨校師資培訓班、鄉鎮黨委書記培訓班、鄉鎮長培訓班等,每年舉辦14-16期。二是廳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如,自治區管理幹部專題研討班、自治區管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培訓班、自治區屬企業領導人員培訓班、新任自治區管理幹部黨風廉政研修班等。三是學歷班。主要是辦研究生班。研究生班開設專業:中共黨史(黨建)、國民經濟學、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學、行政法學、社會學、文化管理等。四是社會培訓班。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65年來,校(院)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批德才兼備的領導人才和理論骨幹,發揮了幹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作用。
我們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通過挖掘廣西本土資源,形成紅、藍、綠三大特色品牌課程。紅,就是充分利用百色起義等紅色資源,面向紅色旗幟,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黨性教育;藍,就是充分利用廣西沿海優勢,面向藍色海洋,以北部灣經濟區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為主題的開放發展教育;綠,就是充分利用廣西的生態優勢,面向綠色文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為主題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與此同時,拓展應急管理和民族文化課程,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廣西特色的幹部教育培訓課程體系。同時,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提升教學質量。一是構建具有特色的立體化黨性教育模式。通過導學模組明確黨性教育和學風建設要求,開設黨性知識和理論專題課程,夯實黨性的理論基礎;每學期開學初舉行升國旗儀式、國旗教育報告會和唱紅歌活動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百色、東蘭、龍州等革命老區為基地,開展主題為“體驗革命先輩戰鬥生活,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現場體驗式教學;以廣西柳州、南寧監獄為廉政教育基地,開展廉潔從政的警示教育;以“三同”(與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主題赴農村基層開展的民眾觀教育;將“自我認知和心智發展”理論與行動學習方法引入黨性分析,深化黨性教育實效;把加強學員自主管理、建設優良學風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環節。構建富有特色的立體化黨性教育模式,將黨性教育貫穿培訓始終,進一步彰顯了辦學特色,使黨校(行政學院)真正成為領導幹部黨性鍛鍊的大熔爐,引導學員把學習培訓升華為對黨和國家、對人民、對事業、對崗位、對人生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形成“走進來,砥礪品格增長智慧;走出去,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的培訓共識。二是深化教學模組和專題招標制度改革。從2009年春季學期開始實行主體班教學模組招標制度,將每個主體班的教學模組面向全校人員實行公開招投標,校院組織主體班優質課教學評比,對教學效果突出的優秀專題和教學模組進行獎勵。在模組教學招標改革的基礎上,2012年春季學期開始實行教學專題招標。實施主體班教學模組招標和專題招標制度,跨部門、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激發教研人員的內在動力,打造精品課程和優秀團隊,提升培訓質量,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三是創新幹部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為增強教學吸引力,以更加開放多元、競爭擇優的形式組織教學,有效激發了教師改革創新的激情和動力。目前,講授式、案例式、情景模擬式、體驗式等各類教學方法競相爭艷,雙講式、辯論式等不同教學組織形式深入課堂,大大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更好適應提高領導幹部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需要,自治區黨校(廣西行政學院)與自治區應急辦共同組建“廣西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建成公共危機管理情景模擬室和新聞媒體溝通情景模擬室,組織開發相關課程,讓學員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桌面推演過程中學習、鍛鍊應對新聞媒體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獲得學員高度評價。
校(院)高度重視科研諮詢工作。加大科研諮詢的經費投入。對省部級以上立項課題和獎勵成果予以配套資助;每年劃撥專項經費資助決策諮詢研究,每年分別在自治區黨校(廣西行政學院)和市級黨校(行政學院)設立研究課題。努力推進科研諮詢平台建設。發揮系統優勢、整合科研諮詢力量,成立廣西黨校(行政院校)社會科學聯合會;創設“桂海論壇”,每年舉辦高端學術交流活動;以“桂理昕”、“自治區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名義在《廣西日報》、《當代廣西》等媒體發表理論宣傳文章,充分發揮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作用。同時,辦好《桂海論叢》學報和決策諮詢內參,推進教學科研諮詢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宣傳“視窗”。決策諮詢內參《黨校要報》,每年多次獲得自治區領導肯定性批示。
在管理服務方面,校(院)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後勤、圖書信息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按照管理科學化和服務規範化的要求深化改革,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加快信息化、數字圖書館建設步伐,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校(院)網路覆蓋到全區市、縣黨校。設立自治區直屬機關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室,服務服務自治區直屬機關的理論學習;成立廣西幹部網路學院,擴大幹部教育培訓覆蓋面;開設校園“一卡通”、校園“一號通”,建立校(院)網路電視台,構建檔案數位化、智慧型信息發布系統,建立OA自動化辦公系統,實現精細化服務、無紙化辦公,讓教職工和學員在一流管理服務中感悟人文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校(院)注重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把校園建設成馬列校園、生態校園、文化校園、和諧校園。通過專業規劃設計,高起點、高標準美化新校園的人文環境。由教職工集體作詞、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的校歌《追逐夢想》以及一批校園歌曲唱響校院。每年舉辦 “讀書活動周”、“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會”、“優秀學習成果頒獎晚會”,組建了以後勤服務人員為主的沁心藝術團,民眾性文體活動異常活躍,精彩紛呈。努力創建學習創新型、清廉服務型、民主和諧型、健康平安型、環境友好型校園“五型校園”。2012年,校(院)榮獲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和諧單位、自治區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稱號,2015年2月,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校(院)實行開放式辦學。近年來,不斷開展對外交流合作,不僅與國內黨校、高校建立廣泛聯繫,而且與英國、美國、俄羅斯、瑞典、新加坡、越南、愛沙尼亞等國家的一些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和學術交流機制,聯合培養高素質的領導人才。

歷史沿革

自治區黨校創辦於1950年5月25日。原名“中國共產黨廣西省委員會黨校”,首任校長張雲逸。創辦時校址設在南寧市共和路96號原南寧女子師範學校院內,1952年6月,遷入南寧市東葛路18號。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學校易名為“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1969年11月,學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銷。1972年5月25日,自治區黨校第一期領導幹部讀書班開學,學校正式恢復。1983年5月,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明確提出黨校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決定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同年8月,自治區黨委提出了貫徹意見,廣西黨校教育開始走向正規化。自治區黨校在辦好主體班次的同時,開始開設具有學歷的大學專科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廣西行政學院組建於1994年3月25日,與自治區黨校是統一的領導班子,實行校(院)務委員會(簡稱校委會)領導體制,第一任院長為邱石元。2002年7月,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遷建校園。新校園位於南寧市荔濱大道18號,2006年11月開始啟用。新校園正面緊臨南寧的母親河邕江,東靠南寧市最大的亞熱帶風景區青秀山,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每年培訓、輪訓規模在2000人次以上。

辦學條件

校園占地總面積34.454公頃,分教學區和兩個教職工生活區共三部分,其中兩個生活區分別位於東葛路18號、29號,占地3.245公頃;教學區即新校園占地面積31.209公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全校有21個處室,行政、教輔處室和教研部各7個,有7個研究所(中心、基地、室)。7個教研部分別是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文史、公共管理、法學教研部。7個研究所(中心、基地、室)是:廣西黨校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自治區黨校計算機培訓中心、廣西人口研究所、自治區黨校民族研究所、自治區黨校BFT培訓中心、自治區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和自治區黨校區情調研室。辦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理論期刊《桂海論叢》。2007年底,全校在職職工267人,離退休人員160人。在職職工中,專職教師82人,高級職稱93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有86人。另有聘用員工300多人,從事行政、後勤和服務工作。

培訓設定

開設的班次有四類:一是常規主體班。如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縣處級領導幹部進修班(一班、二班)、縣處級公務員任職培訓班、少數民族領導幹部培訓班、女縣處級領導幹部培訓班、理論宣傳幹部培訓班,等等,每年10-12期;二是廳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如廳級領導幹部自選培訓專題研討班,新任廳級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學習班,廳級領導幹部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等;三是學歷班。設有大專、本科、研究生等班次,13個主要專業。廣西黨校系統從2008年起停止招收大專、本科班,主要是辦研究生班。研究生班開設專業:中共黨史(黨建)、國民經濟學、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學、行政法學、社會學、文化管理等;四是社會培訓班。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此外還與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聯合舉辦鄉鎮長專題培訓班、選調生培訓班。50多年來,學校共培訓、輪訓學員27萬人次,為廣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德才兼備的領導人才和理論骨幹,發揮了幹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作用。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面,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堅持和完善了集體備課、示範觀摩、質量評估等機制,案例分析、結構模組式教學、聽證會形式、解讀討論式教學、現場教學、研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以及理論研討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增強了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在各個主體班中推廣的新的教學方法中最突出、最集中的有:(1)體驗式教學(如組織主體班到百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體驗式教學);(2)現場教學(如組織主體班到欽州、北海、防城港市和鹿寨縣、扶綏縣開展現場教學活動);(3)警示教育(如組織主體班到柳州監獄進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在科研方面,通過抓好科研課題立項和科研評獎工作,出精品、出人才。“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基礎”已成為全校教職工的共識,廣大教研人員緊密聯繫改革開放的實際和社會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據統計,2001—2007年,學校承擔了國家課題16項,省部級及協作課題40項,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42項,其中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項;每年完成科研論文和著作300-500篇(本),較好地發揮了理論學習研究宣傳的主陣地作用。

獲得榮譽

2015年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