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州灣支部建立於一九三九年四月,由中共廣東省委從粵中特委派刀南路工作的林林同志組建,是中共南路特委領導下的一個基層組織,於一九四一年被停止組織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廣州灣支部
歷史背景,工作與貢獻,(一)興辦學校,支援抗日,(二)建立站點,掩護同志,轉運物資,(三)支部對抗戰時期統戰工作的貢獻,被停止組織工作,
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沿海城市相繼淪陷,而地處中國南方港口的廣州灣,卻仍屬法國租借地,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具有特殊地位,為敵我必爭之地。中國共產黨為了在廣州灣爭取戰略優勢,於一九三八年十月,由中共粵中特委書記羅范群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派出周天明、阮明、林林到南路恢復和發展黨組織。
工作與貢獻
(一)興辦學校,支援抗日
一九三九年,中共廣州灣支部於第一次會議中決定:在黨員林熙保、陳以大、林其才等人先前創辦的新村、調羅、菉塘三間國小的基礎上,擴大祝美、陳鐵、調塾村這三間國小,作為黨在農村開展革命活動的據點。與此同時,中共廣州灣抽派了一批黨員與進步教師到上述學校工作。除教授文化以外,上述學校還向民眾教唱抗日歌曲、編演雷歌、散發抗日文章以宣傳抗日。一九三九年,在中共廣州灣支部的倡議下,上述學校的師生募捐三百多元廣毫支援抗日前線。同時,中共廣州灣支部還以上述學校和當地村莊為陣地,領導師生、農民進行抗日活動,開展反投降、反汪肅奸的鬥爭,縱使途中遭到反共分子的打壓,中共黨支部也依舊不屈不撓,有力地打擊了反抗日勢力,推動了抗日鬥爭。
(二)建立站點,掩護同志,轉運物資
中共廣州灣支部在成立之時,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與革命需要,建立了多個聯絡點,包括:新村、調羅、菉塘、陳鐵、祝美等市郊農村聯絡點與“南泰隆”(後改為“公泰隆”)、“益記”、“德昌銀號”、“天和堂藥店”、林梅住宅、“活力茶室”等市區聯絡點,這些聯絡點有效地溝通了南路特委和遂溪、吳川等縣黨組織,使支部各個革命細胞連成一個整體,使支部置於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之下。
一九三九年二月,海南島淪陷以後,為了保證中央與海南的聯繫,中共廣州灣支部協助中共瓊崖於廣州灣菉塘村(今湛江市霞山區菉塘村)建立交通站,菉塘交通站就此成立。
在隨後的革命鬥爭中,中共廣州灣支部通過菉塘交通站協助海南辦事處隱蔽護送了數以百計的過往幹部。如一九三九年由符克、符思之等分批帶領從香港經廣州灣去海南的瓊崖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的部分成員。同年冬,中央派去海南的電台機要人員,一九四O年冬至一九四一年間,從馬來西亞回國去海南等地工作的共產黨員楊少民、陳青山、劉青雲、江田、張理、謝應權、曾尚紀等二十多人。抗戰期間去海南工作的莊田、李振亞、覃威、劉亞東、曾輝、王昌義、王超、羅文洪、李英敏、陳實、張誠軍、張包、唐南、林美齊、林華明等都是經過海南辦事處布置隱蔽由菉塘交通站協助護送的。一九四一年,著名作家夏衍經廣州灣轉輾去別地工作,他與同行的陶行知的兒子到廣州灣支部的周密安置,被隱蔽在菉塘。他們在菉塘期間,給學校傳授了“小先生制”的教學方法。一九四〇年,高州縣的反動派逮捕共產黨員周崇和(羅文洪),,經愛國將領張炎釋放後來到廣州灣,由陳以大安排在調羅國小掩蔽,使他能安全撤到海南抗日。
同時,廣州灣支部還協助轉運了電台、藥品、食品、彈藥、衣物等一批軍用物資。如一九四一年四、五月間,海南交通員從香港運回一批軍毯到西營,為了使這批物資安全抵達海南,張剛、林其材、陳以大商定,把大部分轉移到菉塘存放,另運兩卡車到調羅村作為商人陳以程的私貨存放起來,待後才轉運去海南。一九四O年夏天,黨中央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廖承志為海南購買了一部火力發電的大型電台,海南交通員把電台從香港運回西營聯絡點“裕昌行”再轉入菉塘,不久由林其材、張剛布置林裕、林魁等人將電台轉運到硇洲交通站,交給海南交通員從硇洲海上運走,這段故事還改編成了電影故事片——《椰體曲》。
(三)支部對抗戰時期統戰工作的貢獻
支部的統戰工作,主要是指對建立、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做的工作。中共廣州灣支部成立後,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一直把統戰工作視為組織的重要任務。在抗日初期,遂溪、廣州灣有三個地方派別,即高在湘(高派)、戴朝恩(鐵派)與陳學談(陳派),三者在遂溪與廣州灣頗具勢力。中共廣州灣支部通過懷柔手段,以團結盟友、爭取中立派、打擊漢奸為工作方針,出色地完成了統戰工作,為抗戰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被停止組織工作
一九四一年,中共廣州灣支部被停止組織關係,但其革命火種卻未因此熄滅,中共廣州灣支部的昔日同志仍秉持著毫不衰退的革命精神,積極完成黨的各項任務,堅持工作、堅持革命、對黨忠誠、為黨的事業作出無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