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我省發展形勢,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有利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必須在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上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屬性:政府公文
審議通過,全文內容,

審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於2015年12月10日至11日上午在合肥舉行。會議由省委常委會主持。省委書記王學軍作重要講話。省長李錦斌,省委副書記李國英,省委委員、候補委員出席會議。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聽取和討論了王學軍受省委常委會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決議》,聽取了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鄧向陽代表省委常委會作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專題報告,對201年12月以來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及新選拔任用的領導幹部進行了民主評議。
會議充分肯定了省委常委會一年來的工作。一致認為,省委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在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征程上邁出了新的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高度評價了“十二五”時期安徽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安徽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王學軍就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做好我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了重要講話。
王學軍指出,要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作為靈魂和主線。強化五大發展理念,必須突出問題導向,哪裡有問題就從哪裡用力,哪裡有矛盾就從哪裡去突破,對那些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旗幟鮮明地鼓勵和支持,對那些不適合甚至違背的要堅決反對和摒棄,在攻堅克難中增強發展的協同性平衡性。強化五大發展理念,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自覺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把發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切實以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強化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要求,凡是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計做好,凡是損害民眾利益的事情就堅決不做,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公平正義,讓人民民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王學軍強調,要緊緊扭住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這個主抓手。按照已有的部署,深入實施“4105”行動計畫,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攻堅戰,加快建設創新型“三個強省”。要突出做大總量和提升質量有機統一,全面強化項目帶動,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和消費基礎作用,提高要素資源投入產出比,以最小的物質投入支撐更長時期的健康發展。要突出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齊頭並進,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傳統產業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加強質量品牌建設。要突出激發內力與藉助外力雙輪驅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提升,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和模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王學軍指出,要充分激發創新引領發展的巨大能量。要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高水平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組建主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突破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培養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領軍人才,加快建設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要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源動力,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創新政策,最佳化創新生態,大力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要進一步培育生態創新競爭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富省、綠色惠民。要進一步提高改革創新行動力,增強改革意識,保持改革韌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著力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王學軍強調,要下大力氣破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問題。要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增加公共產品供給,解決好民眾切身利益問題。要狠抓扶貧開發各項任務落實,確保貧困人口精準、如期、一個不落脫貧,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要加快皖北振興步伐,強化發展意識,強化工業主導,強化基礎支撐,加快推進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改善發展條件,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發展新的增長極。要牢固樹立城鄉統籌理念,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化拓展美好鄉村建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王學軍指出,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要聚焦抓大事、謀全局這個核心職能,登高望遠、把握方向,始終站在引領發展的前沿,及時研究確定本地區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設,確保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抓好建強隊伍、提高能力這個有力支撐,高度重視幹部能力培養,堅持正確用人導向,積極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讓想幹事的有舞台、乾成事的有地位。要強化思想引領、依靠民眾這個政治優勢,堅持不懈地加強理論武裝,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思想解放,注重凝聚最廣泛的共識和力量,形成全省一盤棋、上下一條線、擰成一股繩的強大合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王學軍強調,要大力加強領導幹部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一大批黨和人民信賴的好乾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站穩政治立場,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要堅持守土盡責,從嚴管黨治黨,始終把聚精會神抓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在思想認識、責任擔當、方法措施上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強化紀律意識,永葆清廉本色,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堅持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注重培育良好家風,堅決守住為官從政的“生命線”。要倍加珍視團結,維護集中統一,堅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嚴格貫徹民主集中制,把集體作用發揮到最大,把個人決策行為界定在合理區間,進一步形成和衷共濟幹事業的良好局面。
王學軍強調,現在距離年底還有不到1個月時間,各項工作已到了最後衝刺的緊要關頭。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本次全會精神與做好當前工作結合起來,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確保如期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確保“十二五”圓滿收官。
會議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四名省委委員。
會議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激發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凝聚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為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不是省委委員、候補委員的在職省級領導同志,省轄市、省直各單位、各大學、省屬各企業主要負責同志,縣(市、區)委書記,部分省九次黨代會代表列席會議。
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決議

全文內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一)“十二五”時期安徽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我們堅持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推動形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邁出了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堅實步伐。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兩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財政收入突破四千億元。經濟結構顯著最佳化,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創新型省份建設紮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新興工業大省地位基本確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發展活力顯著增強,“三個清單”制度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醫藥衛生體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地方金融等重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我省成為長三角正式成員,承接產業轉移取得重要進展。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幹線、港口、機場建設快速推進,綜合交通體系貫通擴容、聯網加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增就業持續增加,社會保險制度全部覆蓋,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成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美好鄉村建設成效明顯,文化強省和生態強省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平安安徽、法治安徽建設顯著加強,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豐碩,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實現,安徽已經站上了新的發展平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是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我省加快發展面臨諸多有利因素。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打造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有利於我省發揮沿江近海、居中靠東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率先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有利於在更高層面、更大範圍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加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全面深化改革紮實推進,有利於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提高市場化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為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國家大力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等,有利於我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國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有利於我省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挖掘經濟成長潛力;國家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有利於我省加快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入,改善發展條件,為經濟成長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準確把握國家巨觀政策導向,抓住並用好各種有利機遇。同時,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明顯,城鎮化水平較低,市場主體總量不多,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扶貧攻堅任務繁重,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安徽建設任務艱巨,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有待強化。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著力突破瓶頸制約、補齊發展短板。
綜合判斷,我省發展雖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新的增長動力加速孕育的態勢沒有改變,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趨利避害、主動作為,努力把安徽發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三)“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主抓手,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開創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
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具體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切實維護髮展好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我省仍是發展中省份,經濟總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後的省情沒有根本改變。必須堅持又好又快發展,從實際出發,把握髮展階段性特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深入實施調轉促“4105”行動計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改革創新是安徽的優良傳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破除一切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加快推進法治安徽建設。堅持依法治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強化大開放理念,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拓展區域合作領域和範圍,加速融入國際國內經濟大循環,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開放合作中拓展發展空間。
——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各級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產業結構最佳化。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穩步上升,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明顯提升。
——質量效益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財政收入躍上新台階。品牌經濟比重顯著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持續提升。發展空間格局得到最佳化,城鄉區域發展趨於協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和人才強省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經濟總量擴大。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經濟成長速度全國爭先、中部領先,地區生產總值向四萬億元衝刺,湧現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強市、經濟強縣和開發園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人均指標前移。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的位次進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長高於經濟成長,人均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就業比較充分,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整體脫貧。
——文明程度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創新創業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體現徽風皖韻的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彰顯。
——生態環境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不斷上升,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 ——制度體系健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改革品牌和改革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強化創新發展,開創轉型升級新局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加快建設製造強省,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激發新活力,拓展新空間,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
(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引領帶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發揮好專項引導資金、產業發展基金作用,高水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強化龍頭帶動,增強創新能力,完善產業配套,促進集群集聚發展。加強前瞻性謀劃布局,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等先進制造業。圍繞量子通信、智慧型機器人、動力電池、燃氣輪機、通用航空發動機、生命科學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推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在冶金、化工、建材、煤炭、機械、家電、醫藥、輕紡、食品等行業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大力發展智慧型製造,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慧型、精細轉變。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支持綠色清潔生產。圍繞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裝備需求,著力發展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基礎服務平台。加快建築產業化發展。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過剩產能,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深入實施《質量品牌升級工程》,推動“安徽品牌”向“中國品牌”、“世界品牌”升級。積極發展品牌經濟,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行動,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鼓勵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品牌創建、潛心專注品質提升,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建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美譽度好的知名品牌。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加強品牌宣傳保護力度,營造全社會創牌、用牌、護牌的良好氛圍。加強質量品牌文化建設,倡導“工匠”精神,在全社會樹立起以質取勝、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實施《服務業加快發展工程》,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科技服務、中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製造業企業主輔分離發展專業化服務,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發展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文化創意、體育健身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業,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培育成為重要支柱性產業。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依託中心城市、開發區和交通樞紐,布局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引導居民消費朝著智慧型、綠色、健康、安全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生態農業強省跨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物聯網和農村電子商務,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精準農業,促進農業集約、高效、安全、可持續發展。
(五)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以合蕪蚌為依託,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試驗,建設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在政府規劃、計畫、政策等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實施創新企業百強計畫,打造一批引領產業高端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加強國家在皖重點研發平台建設,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改革,擴大高校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促進企業和高校院所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組建主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深化科技計畫管理改革,建立公開統一的省級科技計畫管理平台,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創新科技金融模式,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鍊,加強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規範完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和運行機制,最佳化政府機構設定、職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用信息化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運行統一安全高效的電子政務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體制改革。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方式。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最佳化。堅持一企一策、分類推進,支持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和兼併重組。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強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建設,引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深入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完善和落實支持政策,堅持非禁即入原則,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和集約發展之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降低創業成本,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
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增強企業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預算規劃管理。建立規範的省級政府舉債融資體制,積極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合理界定省市縣事權和支出責任,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創新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
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健全地方金融體系,推進金融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積極打造一批地方金融骨幹企業,加快省信用聯社改革步伐,適時組建民營銀行,探索組建省屬國有金融資本運營公司,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支持發展消費金融、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業態,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和徵信體系,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上市(掛牌)步伐,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加快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功能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產業投資基金、創業引導基金管理運行機制。搭建保險資金與地方融資項目對接平台。加強金融監管,防控金融風險。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分類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思路,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製度,建立統一規範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擴大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試點。
(七)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網際網路+”安徽行動計畫,全面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加快寬頻安徽建設,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促進網際網路與三次產業深度融合,支持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網路民生服務模式,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機制,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在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大數據套用示範,發展大數據和信息安全產業。 (八)全面貫徹落實巨觀調控政策。把握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導向,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完善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擴大就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四、強化協調發展,形成統籌推進新格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一)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皖江示範區建設水平,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引領帶動全省轉型發展。籌劃建設合肥國家濱湖新區,支持合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建設,進一步增強輻射力和帶動力,引領推動合肥經濟圈向合肥都市圈戰略升級,努力成為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增長極。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推動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振興發展,加快崛起步伐。加快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推動生態、旅遊、文化、科技、體育等領域融合發展,努力建成美麗中國先行區、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全面貫徹落實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讓老區人民儘快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一融雙新”,紮實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快推進“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並軌。加強對房地產市場分類指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建設一批創新、綠色、智慧、人文等宜居型城市。
(三)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調整最佳化產能布局,改造提升傳統資源型產業,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新興產業。統籌市礦發展,推動城區市政公用設施與礦區對接,促進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良性互動。強化城市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加大採煤沉陷區治理和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力度。完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政策支持體系。
(四)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深入實施《縣域經濟振興工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培育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強縣、旅遊文化名縣和生態名縣。堅持分類指導,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做好配套文章,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和專業鄉鎮。突出項目帶動、招商引資和金融創新,擴大有效投入,增強縣域要素保障能力。紮實推進縣城“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動,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打造一批農業服務型、工業型、商貿型、旅遊休閒型等特色小城鎮。
(五)深入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加快推進中心村建設,全面實施美好鄉鎮建設,廣泛開展自然村環境整治,提高美好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現美好鄉村建設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帶面”戰略轉換。堅持農民主體,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統籌聯動,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協調推進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涉農資金整合機制,加強農村道路、電網、通信、安全飲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美好鄉村建設,探索建立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運行維護制度,深入推進“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突破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束縛,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與資源自由流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流動服務等手段,促進農村共享城市優質公共資源。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鼓勵引導城市發達地區採用定向援助、對口支援、對口幫扶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村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七)持續提升基礎設施承載力。推進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以合肥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客運鐵路網,完善高等級公路網,建成“四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結構協調、布局合理、安全暢通的鐵路網、公路網。加快構築乾支相連、江淮貫通的高等級航道網和現代港口群,構建“一縱兩橫”高等級航道主骨架。建立覆蓋全省、通達全國及部分國家的民用航空網路。加強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大力實施水利安徽戰略,加快實施引江濟淮,推進淮河、長江及重要支流整治,加快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水利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公共運輸、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加強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利用,加強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八)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公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實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快建設安徽特色新型高端智庫和理論工作“四大平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最佳化提升城鄉文化設施,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動漫、數字出版、廣播影視等基地建設,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蓬勃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打造“好人安徽”品牌。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安徽。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位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與交流,建設文化“走出去”戰略基地和外宣視窗陣地,不斷提升安徽文化影響力。 (九)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健全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建立省統籌統管的領導機構與工作機構。制定軍民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大力推進“軍轉民”、“民參軍”,重點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大型機械和特種車輛、高性能特種材料、野外保障等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防建設,實施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打造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地。支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加強國防教育和後備力量建設,加強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五、強化綠色發展,塑造生態文明新優勢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最佳化空間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加快黃山市、巢湖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探索建立世界一流大黃山國家公園、環巢湖國家旅遊休閒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鎮建設規模,嚴格控制各類建設空間無序擴張,依託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重視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管控作用,積極推進市縣“多規合一”,劃定生態紅線、城市開發邊界和永久性基本農田,合理布局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等生活空間、農業和工業等生產空間、林地和濕地等生態空間,加強河湖空間用途管制。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三)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加大淮河、巢湖、長江等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堅持城鄉環境治理並重,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全省統一的污染源實時線上監控系統。開展環保督查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四)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動能源消費供給和技術體制變革,積極發展光伏發電,穩步推進風電開發,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加強儲能和智慧型電網建設,加快城鄉配電網升級改造,提升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強對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利用,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開展綠色低碳出行行動,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積極推廣建築產業現代化、綠色建築。強化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火電、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構建循環型工業和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
(五)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編制節水規劃,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佳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畫,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和契約節水管理。
(六)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提升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江淮丘陵區森林生態安全螢幕障功能,編織水系林網、農田林網、骨幹道路林網生態安全網路。加強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繼續推進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水生態保護,嚴格水源涵養,連通江河湖庫水系,加強濕地恢復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七)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劃定並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建立健全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交易制度。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六、強化開放發展,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開放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充分發揮我省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的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持進口與出口並重、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重,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形成東西雙向互動、對內對外聯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全面融入國家“三大戰略”。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產業技術、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科教文化、友好省州(城市)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強同德國、俄羅斯伏爾加河沿線聯邦區的經貿合作,支持合肥“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建設。加快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統一規劃、高效利用長江岸線資源,最佳化沿江產業和城鎮布局,建設沿江生態廊道,創新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戰略支撐。
(二)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深化長三角區域合作,加快一體化發展進程,共同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加快推進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合力推進交通一體化建設,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聯防聯控,建立和完善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社會管理聯動機制,推動合作領域由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向市場體系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拓展。繼續加強與珠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及中西部地區的合作交流,深化與港澳台地區的合作發展。
(三)推進大通道大平台大通關建設。加快建設沿江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推動新亞歐大陸橋南幹線建設,提升合肥新亞歐大陸橋國際班列貨運通道功能,拓展加密國際航空貨運通道,大力推進“鐵海聯運”、“水水聯運”、“區港聯動”。加強各類口岸建設,拓展提升口岸功能,推動電子口岸信息平台互聯共享,提高貨物集疏運效率。完善拓展現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支持具備條件的市縣申報建設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和保稅倉庫。深化關檢合作“三個一”改革,全面實施單一視窗和通關一體化。進一步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
(四)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發展壯大外貿經營主體,增強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跨國經營能力的大企業。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加強行銷和售後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培育壯大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出口主導產業,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重要資源性產品及消費品進口。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打造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基地和集聚區。
(五)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水平。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加強專業化招商引資隊伍建設,大力推進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引資引技引智一體化,支持基礎較好的地方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積極引進研發、採購、物流、結算中心等產業鏈高端環節,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領域。最佳化外商投資營商環境,依法推動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全面備案有限核准等外資管理體制改革。
(六)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園區轉型升級工程》,堅持創新集聚、綠色集約、產城融合、示範帶動,創新園區發展理念、建設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動開發區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突出開發區產業特色,聚焦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促進專業化和全產業鏈發展,培育一批千億級開發區。嚴把項目準入、投資強度和環境評價關,提升開發區資源集約利用水平。統籌規劃建設主城區和開發區公共服務設施,最佳化開發區產業、城市、生態功能布局,探索實行“政區合一”體制機制。深入開展園區合作共建,支持鼓勵開發區與境內外主體共建跨區域合作園區或合作聯盟。 (七)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完善“走出去”發展規劃,強化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體系,開展與亞投行的戰略合作,促進“走出去”企業合理布局、有序發展。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積極推動家電、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鋼鐵、建材、能源、建築、農業等行業優勢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建設境外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開展工程總承包,帶動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出口。支持企業開展海外併購,增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著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
七、強化共享發展,實現人民福祉新提升
共享是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必須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完善義務教育、就業和人才服務、社會保障、食品安全、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山區庫區、行蓄洪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轉移支付。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二)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以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為主戰場,以增加貧困民眾收入為核心,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切實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智力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社保兜底扶貧、金融扶貧、易地搬遷扶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扶貧、社會扶貧等重點任務。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和單位包村、幹部包戶、駐村幫扶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任務落地和責任考核,建立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
加大各級財政扶貧投入,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支持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健全南北結對合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激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採取包乾方式參與扶貧。
(三)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
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稚園發展。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中國小教師“無校籍”管理和“縣管校用”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人士等困難人群平等享受義務教育權,辦好特殊教育。
推進高等教育強省建設。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建設一流學科,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推進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建設。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加快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套用型深度轉變。
深化教育改革。推進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的現代教育管理體制。推進各類學校人事制度、激勵與評價制度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加快國家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建設,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四)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就業質量高的行業企業發展,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以創新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創業江淮”行動計畫,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支持鼓勵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等群體創業。統籌整合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促進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完善農民工服務機制,深化皖江皖北勞務對接。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完善就業援助制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完善就業失業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實行免費培訓。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加大對皖北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動我省由“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轉變。
(五)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拓寬居民收入增長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立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拓寬居民財產保值增值方式。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規範隱形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願服務活動。
(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保障事業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
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進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做好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工作。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國有資本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積極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經辦服務,引進社會保險機構參與經辦服務。合併實施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的有效銜接。
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推進醫療、工傷、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完善社會保險籌資機制。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統籌救助體系,強化政策銜接,推進制度整合,確保困難民眾基本生活。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