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是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2006年3月7日印發的一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 性質:實施意見
- 文號:皖發〔2006〕5號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2006年3月7日)
皖發〔2006〕5號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的迫切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我國改革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加強“三農”工作、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集成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安徽發展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切實擔負起歷史重任,不斷開創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努力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做好“三農”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培育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當代、澤被後世的民心工程。
(3)科學謀劃,準確把握,務求實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握好以下五項原則:堅持把培育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放在優先位置,最佳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運用外部資源和力量,增強農業農村經濟實力;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為農民提供“平等機會”,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畫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的迫切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我國改革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加強“三農”工作、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集成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安徽發展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切實擔負起歷史重任,不斷開創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努力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做好“三農”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培育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當代、澤被後世的民心工程。
(3)科學謀劃,準確把握,務求實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握好以下五項原則:堅持把培育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放在優先位置,最佳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運用外部資源和力量,增強農業農村經濟實力;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為農民提供“平等機會”,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畫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4)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勁的資金支持。各級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三農”的投入。2006年,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認真落實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政策,新增稅收主要用於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逐步實行統籌分配使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要確保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
(5)統籌城鄉產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城鄉產業對接,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將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步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流通體系,構建城鄉雙向、順暢的流通網路。統籌城鄉土地利用,最佳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結合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鈎試點。統籌城鄉信息化建設,整合各類信息資源為“三農”服務,重點抓好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6)強化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各市尤其是帶縣較少的市要通盤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農村建設的投入,組織城市有關單位和企業幫扶農村。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力度,組織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人員下鄉服務,建立農業、林業、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從今年開始,城市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職稱之前,必須到農村衛生機構服務一年。加大選拔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支農、支教、支醫、扶貧的工作力度。認真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
(7)建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和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正確導向,在指導思想、發展戰略、政策取向、規劃布局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統籌安排城鄉建設,構建平等和諧、良性互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巨觀管理、公共服務等部門要積極轉變職能,主動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通盤籌劃部署。
(4)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勁的資金支持。各級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三農”的投入。2006年,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認真落實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政策,新增稅收主要用於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逐步實行統籌分配使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要確保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
(5)統籌城鄉產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城鄉產業對接,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將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步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流通體系,構建城鄉雙向、順暢的流通網路。統籌城鄉土地利用,最佳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結合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鈎試點。統籌城鄉信息化建設,整合各類信息資源為“三農”服務,重點抓好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6)強化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各市尤其是帶縣較少的市要通盤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農村建設的投入,組織城市有關單位和企業幫扶農村。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力度,組織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人員下鄉服務,建立農業、林業、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從今年開始,城市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職稱之前,必須到農村衛生機構服務一年。加大選拔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支農、支教、支醫、扶貧的工作力度。認真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
(7)建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和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正確導向,在指導思想、發展戰略、政策取向、規劃布局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統籌安排城鄉建設,構建平等和諧、良性互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巨觀管理、公共服務等部門要積極轉變職能,主動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通盤籌劃部署。
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8)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抓好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發,狠抓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開展現代農業科技行動,爭取在五年內把全省農作物主推品種全面更新一次,使主要農作物的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55%以上,自育品種在省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省財政要確保農業科研投入達到法定增長要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小麥高產攻關,逐步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繼續抓好糧食豐產科技示範工程、農村科技信息化工程和星火科技富民工程。認真組織實施“農機富民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9)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力推進“121強龍工程”,利用國家農產品示範工程專項資金、省財政農業產業資金、加快皖北地區發展資金、工業“三高”引導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著力扶持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用足用好國家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大力扶持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進林業產業化。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暫免企業所得稅。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爭取五年內使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翻一番。籌備成立安徽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
(10)推進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業,構築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體系、農產品國內銷售體系、農產品出口體系、農村市場運行監控服務體系。用三年時間建設和發展鄉村日用消費品連鎖店8000個,農資連鎖店6000個,消費品和農資配送中心215個,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50個,綠色批發市場30個,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30個。加強農產品貿易摩擦預警研究,開展農產品對外貿易知識培訓,促進農產品出口穩定增長。加快農業林業減災防災體系、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
(11)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認真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搞好小麥、水稻、大豆良種繁育基地、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標準糧田和農機裝備推進項目建設。嚴格執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市場主渠道作用,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力爭五年內全省糧油訂單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完善糧食主產縣獎勵政策,穩定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12)實施農業東向發展。利用我省農業優勢,推進產品東進、資金東引、產業東接。建立與東部省市農產品產銷協調長效機制,積極開拓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市場。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引導東部資金投向我省新農村建設。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分工體系,打造與東部地區互動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基地、旅遊休閒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輸出基地。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利用中國國際徽商大會(香港)以及各種行業招商、點對點招商活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
(8)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抓好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發,狠抓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開展現代農業科技行動,爭取在五年內把全省農作物主推品種全面更新一次,使主要農作物的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55%以上,自育品種在省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省財政要確保農業科研投入達到法定增長要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小麥高產攻關,逐步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繼續抓好糧食豐產科技示範工程、農村科技信息化工程和星火科技富民工程。認真組織實施“農機富民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9)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力推進“121強龍工程”,利用國家農產品示範工程專項資金、省財政農業產業資金、加快皖北地區發展資金、工業“三高”引導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著力扶持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用足用好國家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大力扶持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進林業產業化。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暫免企業所得稅。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爭取五年內使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翻一番。籌備成立安徽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
(10)推進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業,構築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體系、農產品國內銷售體系、農產品出口體系、農村市場運行監控服務體系。用三年時間建設和發展鄉村日用消費品連鎖店8000個,農資連鎖店6000個,消費品和農資配送中心215個,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50個,綠色批發市場30個,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30個。加強農產品貿易摩擦預警研究,開展農產品對外貿易知識培訓,促進農產品出口穩定增長。加快農業林業減災防災體系、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
(11)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認真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搞好小麥、水稻、大豆良種繁育基地、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標準糧田和農機裝備推進項目建設。嚴格執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市場主渠道作用,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力爭五年內全省糧油訂單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完善糧食主產縣獎勵政策,穩定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12)實施農業東向發展。利用我省農業優勢,推進產品東進、資金東引、產業東接。建立與東部省市農產品產銷協調長效機制,積極開拓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市場。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引導東部資金投向我省新農村建設。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分工體系,打造與東部地區互動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基地、旅遊休閒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輸出基地。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利用中國國際徽商大會(香港)以及各種行業招商、點對點招商活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
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13)加速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循環農業,繼續抓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培育市場知名品牌。抓緊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優質高效林產品原料基地,發展木竹和經濟林果等林產品精深加工,實施苗木花卉產業化發展工程、沿江沿淮林紙一體化工程、林業“百千萬”增綠增效工程。推進“農家樂”旅遊示範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和鄉村旅遊。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以資源循環為重點,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加快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14)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抓住國內產業轉移加速、需求升級機遇,大力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支持毗鄰蘇浙地區縣(市)率先發展,不斷拓展農民發展空間,努力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各級財政可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或無償資助方式,向縣域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傾斜。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鎮建設。提高縣鄉財政保障能力,減輕縣鄉財政債務負擔,增強縣級自身“反哺”能力。
(15)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營造鼓勵農民幹事業、幫助農民乾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和創業環境。進一步清理、修訂和廢止限制農村個私經濟發展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檔案,依法放寬涉農企業市場準入條件,支持一個自然人或一個法人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創辦涉農個體工商戶、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受註冊資本限制。簡化農村個體工商戶登記手續,對農村經紀人實行“低門檻準入”政策。
(16)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渠道。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加強跨地區就業管理服務,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
(17)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科技直通車、農業衛星網路、農科教空中課堂等形式,擴大農民培訓覆蓋面。加大“陽光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支持規模。支持企業和中介機構開展定向或訂單培訓,提高受訓農民轉移就業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改善培訓條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
(18)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以實施整村推進為中心,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爭取在五年內使已經規劃的3000個重點村,初步具備自我脫貧的能力。“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包括以工代賑資金)2.5億元,改善重點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每年投入財政發展資金3000萬元,支持貧困地區農民轉移培訓。
(13)加速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循環農業,繼續抓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培育市場知名品牌。抓緊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優質高效林產品原料基地,發展木竹和經濟林果等林產品精深加工,實施苗木花卉產業化發展工程、沿江沿淮林紙一體化工程、林業“百千萬”增綠增效工程。推進“農家樂”旅遊示範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和鄉村旅遊。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以資源循環為重點,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加快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14)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抓住國內產業轉移加速、需求升級機遇,大力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支持毗鄰蘇浙地區縣(市)率先發展,不斷拓展農民發展空間,努力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各級財政可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或無償資助方式,向縣域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傾斜。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鎮建設。提高縣鄉財政保障能力,減輕縣鄉財政債務負擔,增強縣級自身“反哺”能力。
(15)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營造鼓勵農民幹事業、幫助農民乾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和創業環境。進一步清理、修訂和廢止限制農村個私經濟發展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檔案,依法放寬涉農企業市場準入條件,支持一個自然人或一個法人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創辦涉農個體工商戶、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受註冊資本限制。簡化農村個體工商戶登記手續,對農村經紀人實行“低門檻準入”政策。
(16)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渠道。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加強跨地區就業管理服務,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
(17)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科技直通車、農業衛星網路、農科教空中課堂等形式,擴大農民培訓覆蓋面。加大“陽光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支持規模。支持企業和中介機構開展定向或訂單培訓,提高受訓農民轉移就業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改善培訓條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
(18)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以實施整村推進為中心,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爭取在五年內使已經規劃的3000個重點村,初步具備自我脫貧的能力。“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包括以工代賑資金)2.5億元,改善重點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每年投入財政發展資金3000萬元,支持貧困地區農民轉移培訓。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
(19)加強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整治中小河道、加固病險水庫、更新改造排澇泵站,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發展節水灌溉,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開展江淮丘陵區和部分山區灌區水源建設。抓好基本農田示範區建設。土地出讓金純收入的20%要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的70%要用於支持標準農田建設。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20)加強生態建設。加強農業生態示範園建設,組織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五年內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並穩定在33%以上,集鎮綠化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和山區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60%、45%和25%以上。省財政建立山區縣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支持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示範項目資金,重點支持長江防護林建設;安排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路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堅持不懈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
(21)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再解決4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在五年內新改建通村路6萬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客運站點1.1萬個,實施農村渡口改橋樑工程項目500個。發展山區小水電建設,五年內完成1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
(22)編制村鎮規劃和實施人居環境治理。編制完善鄉鎮規劃,今年內完成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工作,五年內完成所有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修訂完善國有農場規劃。加強對宅基地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免費向農戶提供具有多種特色的房型設計圖紙。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抓好農村改廁工作,力爭五年內使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0%以上。大力普及沼氣,推廣清潔能源,用五年時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30萬個。
(19)加強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整治中小河道、加固病險水庫、更新改造排澇泵站,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發展節水灌溉,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開展江淮丘陵區和部分山區灌區水源建設。抓好基本農田示範區建設。土地出讓金純收入的20%要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的70%要用於支持標準農田建設。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20)加強生態建設。加強農業生態示範園建設,組織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五年內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並穩定在33%以上,集鎮綠化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和山區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60%、45%和25%以上。省財政建立山區縣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支持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示範項目資金,重點支持長江防護林建設;安排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路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堅持不懈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
(21)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再解決4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在五年內新改建通村路6萬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客運站點1.1萬個,實施農村渡口改橋樑工程項目500個。發展山區小水電建設,五年內完成1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
(22)編制村鎮規劃和實施人居環境治理。編制完善鄉鎮規劃,今年內完成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工作,五年內完成所有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修訂完善國有農場規劃。加強對宅基地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免費向農戶提供具有多種特色的房型設計圖紙。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抓好農村改廁工作,力爭五年內使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0%以上。大力普及沼氣,推廣清潔能源,用五年時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30萬個。
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23)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開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新機制試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修訂完善農村中國小布局規劃,有計畫分步驟推行學校標準化建設。
(24)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五年內基本覆蓋農村全體居民。健全農村三級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行鄉鎮衛生院“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完善村級衛生組織,加強鄉村醫療人員培訓。強化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25)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民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同時廣開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政府與企業、社會團體相結合的資金投入機制,實現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的良性循環。
(26)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建立與農村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和群體可先行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對農村計畫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範圍。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和各項救災救濟政策。保障農村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27)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組織城市文明單位對口幫扶農村開展文明單位建設。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貌。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妥善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糾紛。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平安鄉村建設,依法打擊各種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
(23)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開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新機制試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修訂完善農村中國小布局規劃,有計畫分步驟推行學校標準化建設。
(24)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五年內基本覆蓋農村全體居民。健全農村三級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行鄉鎮衛生院“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完善村級衛生組織,加強鄉村醫療人員培訓。強化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25)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民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同時廣開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政府與企業、社會團體相結合的資金投入機制,實現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的良性循環。
(26)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建立與農村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和群體可先行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對農村計畫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範圍。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和各項救災救濟政策。保障農村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27)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組織城市文明單位對口幫扶農村開展文明單位建設。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貌。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妥善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糾紛。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平安鄉村建設,依法打擊各種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
七、全面推行農村綜合改革
(28)深入推進“三項改革”。擴大實施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繼續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創新鄉鎮事業單位運行機制,紮實穩妥地精簡機構和人員,確保鄉鎮機構人員編制只減不增。深化義務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深化“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改革,規範縣鄉財政行為,完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
(29)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全面推行“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環境,全面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按照強化服務能力和嚴格依法辦事的要求,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鄉鎮工作重點轉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範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來,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推動基層幹部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高效務實的工作效率和適應新任務要求的方式方法,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並完善鄉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
(30)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著力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推進金融服務“三農”。省農發行要調整職能定位,最佳化信貸結構,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省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省農行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積極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在全省農村信用社實施“金融服務計畫”,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的作用。支持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社區金融機構,培育小額信貸組織,發展農戶資金互助組織。積極落實安徽省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的信貸協定。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籌建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配置糧源、活躍糧食流通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主產區與主銷區糧食經營合作關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全面開展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加快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推行用水戶協會參與農村供水和灌溉排水工程管理。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逐步剝離辦社會職能,充分發揮國有農場示範作用。
(28)深入推進“三項改革”。擴大實施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繼續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創新鄉鎮事業單位運行機制,紮實穩妥地精簡機構和人員,確保鄉鎮機構人員編制只減不增。深化義務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深化“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改革,規範縣鄉財政行為,完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
(29)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全面推行“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環境,全面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按照強化服務能力和嚴格依法辦事的要求,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鄉鎮工作重點轉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範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來,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推動基層幹部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高效務實的工作效率和適應新任務要求的方式方法,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並完善鄉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
(30)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著力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推進金融服務“三農”。省農發行要調整職能定位,最佳化信貸結構,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省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省農行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積極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在全省農村信用社實施“金融服務計畫”,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的作用。支持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社區金融機構,培育小額信貸組織,發展農戶資金互助組織。積極落實安徽省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的信貸協定。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籌建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配置糧源、活躍糧食流通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主產區與主銷區糧食經營合作關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全面開展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加快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推行用水戶協會參與農村供水和灌溉排水工程管理。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逐步剝離辦社會職能,充分發揮國有農場示範作用。
八、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31)搞好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切實解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民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把共產黨員先進性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中,確保教育活動取得實效。
(3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制定並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五年規劃,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推進“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擴大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提高黨員幹部團結帶領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開展選派第三批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工作。
(33)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健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爭取在五年內使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村標準。完善村內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支持農民自主開展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基本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使農民民眾增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行使權利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九、加強領導,分類指導,廣泛動員,精心組織
(34)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落實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紮實的努力,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幹部和農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使建設新農村的各項措施切實符合實際、符合農民意願。要切實加強對縣鄉村幹部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明確思路、增強本領。各部門要服從大局、積極配合、加強協作,支持基層大膽實踐,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促進派。
(35)加強分類指導和示範引導。對帶縣少的市、經濟重鎮和廣大農業地區進行分類指導,在時空上把握好建設節奏,鼓勵各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放手讓各地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組織實施“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從農民積極、幹部主動、條件比較成熟的村鎮抓起,選擇100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行政村和100個左右的鎮,率先進行示範建設,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鎮。
(36)充分調動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把廣大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尊重農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從農民民眾最緊迫的實際問題入手,為農民民眾多辦好事、實事。鼓勵農民民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支持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
(37)組織全社會共同行動。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建立全社會參與建設的激勵機制,鼓勵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願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加強先進典型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有利的外部環境。
(38)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2006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開局之年,各地要從現在做起,立足當前、立即行動、抓緊規劃、狠抓落實。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儘快建立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規劃先行的要求,各市、縣(市、區)都要立即著手制定本地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有序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各級財政要切實肩負起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職責,大幅度增加支農投入,著力提高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及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通過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2006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項目支出3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占省級項目支出的36.3%,比上年提高1.53個百分點。
當前是我國農村政策最好的時期,是農村發展空間最大的時期,也是團結民眾、調動農民積極性最有利的時期。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發揚安徽人民改革為先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再創輝煌,為加快安徽奮力崛起而努力奮鬥。
(31)搞好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切實解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民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把共產黨員先進性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中,確保教育活動取得實效。
(3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制定並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五年規劃,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推進“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擴大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提高黨員幹部團結帶領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開展選派第三批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工作。
(33)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健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爭取在五年內使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村標準。完善村內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支持農民自主開展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基本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使農民民眾增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行使權利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九、加強領導,分類指導,廣泛動員,精心組織
(34)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落實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紮實的努力,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幹部和農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使建設新農村的各項措施切實符合實際、符合農民意願。要切實加強對縣鄉村幹部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明確思路、增強本領。各部門要服從大局、積極配合、加強協作,支持基層大膽實踐,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促進派。
(35)加強分類指導和示範引導。對帶縣少的市、經濟重鎮和廣大農業地區進行分類指導,在時空上把握好建設節奏,鼓勵各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放手讓各地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組織實施“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從農民積極、幹部主動、條件比較成熟的村鎮抓起,選擇100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行政村和100個左右的鎮,率先進行示範建設,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鎮。
(36)充分調動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把廣大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尊重農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從農民民眾最緊迫的實際問題入手,為農民民眾多辦好事、實事。鼓勵農民民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支持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
(37)組織全社會共同行動。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建立全社會參與建設的激勵機制,鼓勵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願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加強先進典型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有利的外部環境。
(38)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2006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開局之年,各地要從現在做起,立足當前、立即行動、抓緊規劃、狠抓落實。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儘快建立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規劃先行的要求,各市、縣(市、區)都要立即著手制定本地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有序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各級財政要切實肩負起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職責,大幅度增加支農投入,著力提高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及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通過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2006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項目支出3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占省級項目支出的36.3%,比上年提高1.53個百分點。
當前是我國農村政策最好的時期,是農村發展空間最大的時期,也是團結民眾、調動農民積極性最有利的時期。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發揚安徽人民改革為先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再創輝煌,為加快安徽奮力崛起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