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工業強省的決定

2007年9月29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發〔2007〕22號印發《關於工業強省的決定》。該《決定》分工業強省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以企業為中心,全面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加強領導,全力推進工業強省的實施3部分20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工業強省的決定
  • 印發機關: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發〔2007〕22號
  • 印發時間:2007年9月29日
基本信息,決定,

基本信息

2007年9月29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工業強省的決定》。

決定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工業強省的決定
(2007年9月29日)
皖發〔2007〕22號
工業強省是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加快實現崛起的重大戰略,也是富民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加快工業化進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工業強省作出如下決定。
一、工業強省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十五”以來,我省工業總量快速擴大,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明顯改善,工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導力量。全省人民在加快工業化進程中增強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工業意識,把工業強省擺上核心戰略位置,舉全省之力加快工業發展。
2.工業強省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改革開放推動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強力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強力推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強力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企業結構戰略性重組,強力推進發展環境的改善,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在今後10至15年時間裡,力爭全省工業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接近並逐步達到全國工業化平均水平;力爭工業技術裝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力爭單位資源消耗特別是單位能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4500億元以上,比“十五”末期翻一番,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人均工業增加值超過1000美元;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綜合經濟效益指數超過200,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70%;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骨幹企業。
4.“十一五”期間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最佳化資源配置,培育發展汽車工業、裝備工業、優質金屬材料工業、水泥及非金屬優質材料工業、信息電子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能源和煤化工業、生物技術工業等支柱產業,力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產業超過6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00戶,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重要骨幹企業30戶、超過100億元的20戶、超過300億元的8戶、超過500億元的4戶。最佳化區域布局,建設以合肥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信息電子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省會經濟圈工業密集區;建設以馬蕪銅宜為重點的優質材料、石油化工、食品輕紡沿江工業產業帶狀工業區;建設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能源、煤化工和鹽化工、農產品深加工、生物產品和裝備產業沿淮工業區;建設以特色加工為主導的農產品深加工、旅遊產品、“專精特新”裝備製造皖南特色工業區。注重技術進步,推動節能減排,強化技術創新,高起點地進行技術改造,使工業技術裝備始終處於全國中上游水平,新產品生產能力和開發能力大幅度提升。注重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推動企業通過改革重組和擴大開放,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以企業為中心,全面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
5.著力培育重要骨幹支柱產業。提高汽車整車和關鍵總成的自主研發能力,大力發展汽車電子和關鍵零部件,推進汽車配套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以乘用車、載重車、專用車為龍頭,零部件配套產業為支撐,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汽車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裝卸設備、礦山裝備、汽車裝備、輕工裝備、船舶製造、數控工具機、電工電器、農用設備、動力設備、節能環保設備及與之配套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形成裝備設備製造業基地。發展鋼材短缺品種、關鍵品種和特種鋼,形成長江沿岸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擴大高技術銅鉛鋅和稀有貴金屬冶煉能力,大力發展銅基材料工業,形成國際有影響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大力推進非金屬礦精深加工,加快新型乾法水泥、超細微粉材料、建築陶瓷和塑膠管材管件發展,大力開發生產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築材料、保溫材料和綠色裝飾材料等,建設全國重要的非金屬優質材料工業基地。加快稀有煤種、特有煤種的轉化增值,大力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形成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利用國際先進開採技術,擴大綜采生產能力,提高原煤入洗率,鼓勵煤電聯產,形成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和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大力推進工廠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種養加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形成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推進軟體業產業集聚,發展信息家電、語音合成、積體電路、電子材料及元器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信息電子工業基地。推動生物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的轉化增值和綜合利用,發展生物發酵化工產品、生物質能源、中藥材加工和新醫藥,形成生物技術產業基地。
6.著力推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以重要骨幹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為重點,堅持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後、與資源綜合利用、與資產重組、與提高產業關聯度、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結合,圍繞國際先進技術、預期市場、知名品牌和重點企業,又好又快地實施一大批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工程。落實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自主審批權。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技術開發費用扣除、進口設備免稅、購買國產設備抵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性收入、加速折舊、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和軟體企業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對摺舊費用、新技術開發費用、安全措施費用等應提盡提,遞延資產應攤盡攤。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投入,推動各類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檢驗檢測中心建設。
7.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推進信息技術產業的語音合成、軟體、電子材料、雷達和航空、航天技術及裝備的產業化和軍轉民工程,提升信息家電製造水平。加快推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中藥材、新醫藥的產業化。大力發展非金屬超細微粉和金屬超細微粉以及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建材、裝飾材料、工業及建築纖維材料。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加強合作,支持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引導、鼓勵大型重要骨幹企業與國外同行業研發機構、同業先進企業開展合作開發與交流,鼓勵引進國外智力。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的財稅支持政策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園區的貼息、補貼力度,對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的特殊扶持。
8.著力實施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立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工作問責制。建立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節能減排聯合執法制度。建立節能減排獎罰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投入。突出實施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單位的節能減排措施,建立差別電價和節能發電調度制度。圍繞節煤、節水、節電和餘熱、高爐煤氣、瓦斯綜合開採利用和固體廢氣物綜合利用,支持實施大規模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工程。嚴格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鼓勵企業淘汰落後與技術改造升級相結合,加快淘汰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小焦炭、小煤窯、小造紙、小高爐等落後產能,淘汰重要骨幹企業中的落後生產線。
9.著力推進重要骨幹企業戰略性重組。按照“突出主業、做大做強”的原則,全力推動省內重要骨幹企業兼併、聯合、收購、重組省內同業或產業關聯企業;支持省內重要骨幹企業到省外兼併、重組、收購同業企業或產業關聯企業,組建以皖為基地的跨省大型企業集團;鼓勵省內重要骨幹企業到境外投資設廠,收購境外企業,組建以皖為基地的跨國企業集團;鼓勵省外同業或產業關聯企業以參股、控股或買斷等方式,來皖聯合、兼併、重組省內企業。按照“先分流後收購,先破產後兼併,先減債後重組”的原則,支持優勢企業承債式收購、零資產收購、協定收購、競價收購,兼併劣勢企業或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
10.著力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企業股份制改革。鼓勵通過引進同業戰略投資者、上市、經營層持股等增資擴股形式,進一步深化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建立產權明晰的出資人制度。建立以股權為核心的董事會、經營層、監事會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母子公司體制,減少管理層次,適當控制管理幅度。著力推進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退位,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11.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強化企業戰略管理、資本運營管理、市場行銷和生產管理。推進企業信息區域網路建設,實現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和管理信息化,建設“數字企業”。轉換國有企業全民職工身份,建立新型勞動關係,規範勞動契約管理,實行職工“能進能出”。打破企業幹部、職工身份界限,實行競爭上崗,建立企業“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全面推行工效掛鈎,分配向管理骨幹、技術骨幹和重要關鍵崗位傾斜,實行分配“能高能低”。堅持實行和完善年薪制,實行股權激勵與經營層、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能型人才年薪掛鈎制度。
12.著力推進政企分開、主輔分離,健全和完善與企業改革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企業所辦學校、醫院等社會職能和企業退休人員,限期移交地方政府或社會管理。按照“突出主業,分離輔業”的原則,推進國有大型重要骨幹企業與輔助企業的分離脫鉤,輔業相應進行非公有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與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用工、就業、失業、養老、工傷和企業年金等社會保險制度,積極穩妥處理計畫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積極推進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
三、加強領導,全力推進工業強省的實施
13.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責任制和領導協調機制。減少前置條件,降低登記、註冊準入門檻,大力發展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合夥企業,提高創業者在全省人口中的比重。加大下崗人員創業、新成長勞動力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力度。實施限期減免稅費的照顧政策,鼓勵組建非正規就業組織進入創業園區進行創業孵化。引導、鼓勵、支持按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形成的“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集聚,形成一批規模化生產的專業鎮、專業村。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公務人員、科研人員創業的激勵措施。
14.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加大縣域工業園區的支持力度,發展、完善、提高工業園區功能,引導同業產業和相關產業向專業化工業園區集聚,實現資源共享。
15.實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大工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加強對工業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建立工業招商引資的協調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強化工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導地位和企業的主體地位。鼓勵國有重要骨幹企業通過增資擴股、轉讓國有股權等形式引進同業戰略投資者;鼓勵以關閉破產後的存量有效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者;鼓勵以重要骨幹企業分離出來的輔業進行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者;鼓勵以資源、產權和特許經營權與境內外同業合資、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內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16.積極培育壯大資本金融市場。鼓勵境內外各類銀行來皖設立分支機構,積極發展各類銀行組織,鼓勵發展信託投資、社會保險機構,大力發展以縣區為重點的擔保、典當拍賣、融資租賃和行業協會資金互助等銀行和非銀行金融組織。創新金融產品,加大金融對工業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對工業企業貸款的比重。建立以縣區為重點的中小企業發展擔保體系和貼息制度。商業銀行貸款要重心下移,向中小企業和工業園區傾斜,提高中小工業企業貸款在工業企業貸款中的比重。發揮政府信用和政策性貸款的導向作用,引導商業貸款加大對支柱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發展以產品為牽引的企業銀行、金融公司。鼓勵建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產業發展基金,組建發展混合型、非國有的產業投資公司。鼓勵發展國際租賃業務。加大企業上市融資工作力度。
17.加強對全省工業經濟運行和項目建設的監測與調度。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骨幹企業、重要生產要素和受市場供求關係波動大的重要工業產品的運行監控,做好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和預警報告工作。加強煤電油運的綜合平衡,強化節能、安全生產和煤電油運協調調度機制,加大對生產運行緊急事項和突發事件的處置工作力度。建立工業重點建設項目行政問責制,加強重大工業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跟蹤、調度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對工業項目用地優先供應,環評優先審查,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優先安排,優惠政策優先到位。
18.強化機關效能建設,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清理和逐步減免涉企收費,推廣省內外地方政府對工業園區投資項目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免優惠辦法。加大對亂收費、亂攤派、亂檢查和亂辦班等行為查處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19.建立工業強省專項資金。增加對工業的預算投入,利用國有資本權益收入、國有產權轉讓收入以及國有工業企業土地出讓收入等建立工業強省專項資金,用於國有企業改革、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貼息、補助和研發獎勵以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按照政府投資法人化、法人投資股份化的原則,建立若干個政府控股的產業投資公司和資本運營公司,參股、控股企業和經營相應的股權,推動企業上市、招商引資和企業戰略性重組。
20.加強對工業強省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工業強省擺上重要位置,加強對工業發展規劃、重要骨幹企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和指導,定期研究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地要建立強有力的工業強省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各有關部門要密切協調配合,建立推進工業發展的生產、經營、建設、人才培養、人力資源管理開發的協調工作機制。
省直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決定精神,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細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