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17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1月17日
  • 發布時間:2015年11月30日
背景,正文,

背景

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任務,是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十三五”時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共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今後五年的形勢和任務,深入研究我省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正文

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任務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主要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戰勝特殊困難和嚴峻挑戰、奮力推進“兩個跨越”極不平凡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高謀遠、勵精圖治,勇於實踐、善於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克服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康定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大力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省呈現出經濟較快增長、動力加快轉換、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全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台階。轉方式調結構取得實質突破,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壯大。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加快演進,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呈現出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底部基礎夯實的發展態勢。城鄉統籌發展深入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成效明顯,“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小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走出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新路子。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骨幹工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獲批啟動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攻堅突破,四川列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簡政放權、農業農村、國資國企、科技體制、價格機制、民生事業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提高,一批重大高端、現代產業項目落戶四川,內陸開放型經濟綜合競爭優勢增強。重點民生工程持續實施,每年集中力量辦成一批民生大事實事,就業持續擴大,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扶貧開發攻堅取得重大成果,農村絕對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順利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民主政治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法治四川建設卓有成效。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豐碩,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幹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總體形成。五年來的巨大成就,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調整變革,為我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期的內涵,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
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處在“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正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今後一個時期,是我省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不少嚴峻挑戰,又面臨許多重大機遇。主要是:穩定增長的挑戰,促進投資較快增長難度加大,工業支撐經濟成長的後勁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將持續較長時間;轉型升級的挑戰,部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嚴重,面臨不升級則迅速萎縮的現實壓力,新興產業發展競爭激烈,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創新驅動的挑戰,科技與經濟聯繫不緊密,科教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有利於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制度環境尚未形成;協調發展的挑戰,區域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較低,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開放合作的挑戰,全國重點區域開放點多面廣、競爭加劇,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民生需求的挑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如期脫貧任務重難度大;治理能力的挑戰,社會治理面臨新舊矛盾交織的壓力,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時,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實施精準扶貧開發戰略,為我省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制定我省“十三五”規劃,要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立足“欠發達、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順應國內外轉型發展的基本趨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搶抓發展機遇,有效應對挑戰,更加注重最佳化經濟結構,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動力,更加注重補齊發展“短板”,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更加注重化解社會矛盾,科學確定發展路徑,不斷開拓我省發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指導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謀劃和推動“十三五”發展,必須準確領會“五大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今後五年,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全省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必須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始終牢記發展不足的省情實際,準確把握髮展新特徵,保持專注發展定力,著力加快發展轉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不斷培育發展新優勢。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抓住和用好開放發展新機遇,擴大全方位開放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必須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實施依法治省方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加快形成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改進黨的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持續改進作風和反腐倡廉,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四)“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主要目標。充分考慮我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的支撐條件,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保持高於全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加快建成經濟總量大、經濟結構優、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的經濟強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更大進展。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消費對增長貢獻穩步提高。城鎮人口數量超過農村人口,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縮小,發展空間格局更加最佳化。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絕對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巴蜀文化影響持續擴大,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美麗四川建設取得新成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綠色轉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依法治省方略全面落實,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權得到切實保障,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