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

《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於1999年11月28日以吉發199917號印發。《意見》共分6個部分: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構建符合省憎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促進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台,加大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力度;最佳化結構,提高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保證教育優先適度超前發展;加強領導,依法治教,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
  • 類型:意見
  • 文號:吉發[1999]17號
  • 時間:1999年11月28日
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發[1999]17號 1999年11月28日)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和《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通知》(國發[1999]4號),加速科教興省占略的實施,現就我省到2010年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如下意見:

主要內容

一、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構建符合省憎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1、明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總體目標是,基本建成與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滿足社會成員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需要,規模適當。結構合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較高,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教育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具體指標是,到2005年,基本普及學齡前:年幼兒教育;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城市和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要基本滿足國中畢業生接受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內的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0%。到2010年,基本普及學齡前2年以上幼兒教育;大部分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5%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正確認識教育上層建築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增強產業意識,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激發教育活力,走出一條符合省情的教育發展之路。
2.鞏固“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繼續把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研究解決鞏固提高“而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嚴格控制學生流失,著重解決農村國中輟學率偏高的問題。繼續加大對“兩基”的投入,加大對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學校步伐。健全“兩基”年審制度,促進”兩基”的鞏固提高。
3.改革、發展職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條塊分割”的學校布局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改革辦學和管理體制。在政府統籌規劃下,建立起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學校布局結構和運行機制。通過“合併、共建、聯辦。劃轉”等調整形式,減少學校數量和重複設定,同時組建一批骨幹示範學校,進行資源重組,防止資源流失,實現最佳化配置,提高辦學質量和規模效益。加快教學體制、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與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實行“3+2”學制。職業技術學院逐步擴大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數量,使更多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有機會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加快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和職業資格制度建設,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4.採取多種形式加快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充分挖掘普通高中潛力,改革辦學模式,合理利用現有各類中等教育資源,大力扶持。積極發展民辦學校,擴大高中階段特別是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
挖掘現有普通高校潛力;通過現有職業大學。獨立設定的成人高校。部分高等專科學校的改革。改組、改制和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資源重組,逐步調整或建成一批職業技術學院;推進社會力量辦學。中外合作辦學和發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擴大高等教有的招生規模。適應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培養高層次人才。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
5.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重點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在保證適齡兒童。少年均能就近進入公辦國小和國中的前提下,允許設立少數民辦國小和國中。積極發展以社區為依託、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幼兒教育。支持具備條件的普通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民辦二級學院,使其成為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但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逐步擴大民辦性質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到2010年,力爭使民辦性質高等教育招生數占當年全省高校招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民辦學校享有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並享受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對投資辦學者,優惠提供建校用地,免徵配套費用。民辦學校可按生均培養成本收取學費和住宿費,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的收費由審批機關和有關部門根據其教育教學成本和接受資助的實際情況核定。允許民辦學校以貸款等形式籌措部分辦學資金。民辦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對待。各級教育、計畫。財政、人事。物價。稅務。土地管理等部門要各司其職,保證國家扶持民辦教育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
堅持依法審批和管理民辦學歷教育。建立定期對民辦學校進行執法檢查、辦學許可證年審和收費管理使用監督等制度,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引導和監督,保障舉辦者、學校、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要依法制定學校章程,健全相關制度,做到產權明晰,規範辦學。
6.加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新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強省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統籌。今後3年,繼續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式,基本完成我省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形成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中央。省。中心城市三權辦學,以省管理為主的新體制。通過省部共建,爭創1所國內一流的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通過省。市(州)共建,組建和辦好若干所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和一批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同科類院校調整與合併,適當擴大學校辦學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認真貫徹《高等教育法》,落實高校的各項辦學自主權。進一步理順政府和高等學校的關係,切實簡政放權,增強高等學校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活力。高校可以異地合作辦學。
繼續完善基礎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加大縣級人民政府對教育經費。教師管理和校長任免等方面的統籌權。採取積極措施,妥善解決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剝離企業辦學問題。
7.全面推進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高等學校以人事和分配製度為重點,加大改革力度。實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崗位聘用契約制,建立起競爭上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學校用人制度,把現行的“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實行工資總額動態包乾,人員經費單列,教職工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和貢獻直接掛鈎,對優秀拔尖人才。學術(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和在教學科研方面做出重大貢獻者給予重獎,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優勞優酬。制定科學。合理。有效、可行的教職工考評指標體系,強化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教職工聘用。晉升。獎懲的依據。加強學校編制管理,科學合理地確定高校編制結構,精簡內設管理機構及其領導職數,確保校部黨政機構人員編制控制在全枚事業編制總數的10%以下。生師比達到14:l以上。中國小要加快推進以定學校規模、定人員編制、定工作崗位、定教職工工作量和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2001年內基本實現改革的目標。
妥善安置學校富餘人員。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強教師流動社會化服務工作,為富餘人員的安置提供條件。人事。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險等部門要配合教育部門建立教職工失業、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儘快辭退農村自用民辦和代課教師。
8.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加快後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儘快把高校的後勤服務經營人員。相應資源等成建制地從學校管理系統中規範分離出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運作方式組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學校後勤服務實體。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建立起符合省情。適應高等教育特點與發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後勤服務體系。當前重點是推進高校生活後勤社會化改革,加快學生公寓建設,並進行社會化經營管理。在此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進行高校教學和科研後勤社會化改革。要把各類高校後勤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適合高校實際的改革方案和相應的政策。法規,促進多種形式的後勤服務集團的建立,形成政府統籌為主導。市場為導向。學校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後勤服務新格局,實現投資。管理和服務社會化。中等職業學校也要參履高校做法,加快後勤社會化改革。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
9.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和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統一”作為素質教育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樹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把素質教育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貫穿於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各方面,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並體現不同地區。不同教育階段。不同民族的特點,確定相應的工作重點和推進方式。逐步形成鮮明特色。
10、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要更加重視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把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素質教育的靈魂。要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學齡階段德育內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解決好學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問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高校要進一步加強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切實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克服形式主義傾向。社會各方百都要重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戍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鍊身體和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儘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能力。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更廣泛地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堅持科研興教,加強教育科學研究,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11.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級各類學校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遵循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階段的教育教學規律,制定相應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本要求。各類學校根據自身實際,積極採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組織教學,強化學生實踐環節,創造更多的師生交流互動空間和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鼓勵青少年參加社會服務和社區建設,組織各種有益的學生課外科技。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精神,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氛圍。建立鼓勵具有良好個性和創新素質的學生脫穎而出的機制,為學生參與創新活動提供各種方便條件。高等學校要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重視培養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協作意識和創業精神。
12.構建面向21世紀的課程體系。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統籌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改變課程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落後於時代和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實際需求的狀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建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體系,開好國家課程,發展地方課程,挖掘學校課程。增強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課程。教材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職業教育要構建以能力為本位和適應勞動就業為主的課程體系,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的職業特色鮮明的課程和教材。高等教育要推動學科間交叉與滲透,促進新興與邊緣學科的發展,把優秀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編入教材,大力開發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儘早參與科技研究開發和創新活動。
13.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現有教學科研設施。儀器設備等各種資源和技術手段,繼續搞好多樣化電化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和套用先進教育教學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到2003年,高中階段的學校和有條件的國中。國小普及計算機操作和信息技術教育,中國教育科研網進人全部高等學校和骨幹中等職業學校並逐步進入中國小校,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運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進一步辦好廣播電視教育。完善自學考試制度,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為農村和邊遠地區提供適合當地需要的教育。
14.加快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評價制度。積極推進中考和高中會考制度改革。改革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辦法,允許學生兼報高中階段的各類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積極推進高考科目、內容。方法的改革,實行網上錄取。重點中專和職業高中可向職業技術學院或相關院校推薦一定比例的保送生。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經過一定的選拔程式可升入本科高等學校繼續學習。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要創造條件實行彈性學習制度。學分制及相應學分互認制度,放寬招生與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建立有利於各類教育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的新機制,為學生全百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
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體系與實施辦法。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發揮評價制度對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不得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排列學校名次,井通過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各方面正確評價學校,形成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良好環境。
三、促進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台,加大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力度
15、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產學研結合。高校要發揮自身科技優勢,積極參與我省“工業技術創新工程”和重大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加大與縣(市)科技對接的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孵化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強高校同企業合作,鼓勵高校在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形成一批穩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同時,高校要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利用多學科的優勢,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服務。
16.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校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組建一批高校高科技產業集團,鼓勵高校重大項目進入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高等院校科技產業園建設,鼓勵企業在高等學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聯合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鼓勵高校科技人員領辦創辦中小型科技企業。通過優惠政策和控股、參股、信貸等方式重點支持高校科技產業。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中介組織的作用。切實落實知識與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擴大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獎勵科技開發人員的比例,對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中業績突出的人員實行重獎,並在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等方面予以傾斜。
17.落實科教興農戰略,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把農村教育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業、致富農民的農村教育改革方向,實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統籌,推進農科教結合。從農村生產需要和學生實際出發,改革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拓展國中教育的功能,培養更多的農村實用人才。農村各類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要採取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傳授市場經濟知識,注重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把掃盲教育與脫貧致富結合起來,鞏固掃盲成果。
四、最佳化結構,提高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8.加強和改革師範教育,全面提高新師資培養質量。積極推進師範院校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調整工作,逐步提高師範教育的辦學層次,加強高師本科,適度發展專科,重點調整中師。本科師範教育由省辦,專科師範教育由省市(川)共建,以市(州)辦為主。加強省屬高等師範院校建設,2一3年內基本完成中師布局調整任務。從2001年起,除邊遠貧困地區按需招收少量中師生外,絕大部分地區停止中師招生。2005年取消中師建制,完成師範教育由三級向二級過渡。全省形成以獨立設定的師範院校為主體,非師範院校積極參與,教師資源多樣化。適應21世紀需要的師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師範院校要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培養忠誠於教育事業。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合格師資。
逐步提高教師學歷層次,到2005年,國小教師獲得專科學歷和國中教師獲得本科學歷均達到5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專任教師中的學科帶頭人和管理骨幹獲得碩士學位的人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加速高等學校高層次教師隊伍的培養,今後補充高校教師原則上要具有研究生學歷。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本科高校達到60%以上,其他高校達到30%以上。
19.大力加強在職教師培訓和骨幹教師培養。要把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教育,倡導無私奉獻,為人師表,敬業愛生,嚴謹治學的精神,建立健全教師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考核辦法及獎懲制度。完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制度,認真組織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加強教師進修院校建設,保證教師繼續教育經費。通過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加強農村中國小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教師專項生產實用技術培訓,以適應農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強各類高校教師崗前和繼續教育培訓工作。
省、市、縣三級和高等院校都要建立骨幹教師梯次隊伍,採取特殊措施加強對學術(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選拔,在選漚進修。評聘職務。科研資助。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在高校國家重點建設的學科和有條件的省部級重點學科設立特聘教授崗位,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我省高校任教。
20.全面實行教師聘任制度,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各級各類學校不得聘(任)用未取得相應教師資格的人員任教,不具備相應教師資格但已經任教的人員要限期取得相應教師資格。拓寬教師來源渠道,開展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工作,有計畫地面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非師範類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職業學校任教,加快建設兼有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計畫地安排城鎮中國小教師輪流到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任教,城鎮中國小教師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在衣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才可聘為高級教師職務。采
取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教師到經濟不發達地區。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任教。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要採取多種形式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提高教師隊伍水平。
21、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管理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理順中國小校長管理體制,由教育行政部門聘任校長,做到人權與事權的統一。認真開展中國小校長繼續教育,鞏固和完善中國小校長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積極實行中國小校長職級制和任期制,有計畫地安排優秀中國小校長到薄弱學校任職,並把它作為評優表彰的優先條件。根據新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強省。市(州)對高校的管理和指導,建立健全高校領導及管理幹部培養。任用制度,加快幹部制度改革,推進競爭上崗,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要按照培養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選配好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認真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搞好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和廉政建設,通過學習和鍛鍊,造就一批能夠帶領廣大教師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領導及管理幹部隊伍。
五、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保證教育優先適度超前發展
22、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大教育投入。保證做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努力實現4%的目標。
23.逐步提高省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9年起至2003年的5年中,提高省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按上年省級財力安排的支出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各市。縣人民政府也要根據本地實際,增加本級財政中教育經費的支出。
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的通知》(國辦發[1998]23號)精神,從2000年起,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在保證職工工資等必保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比例,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從2000年開始,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預算外收入不再實行財政分成。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和監督。
24.依法加強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管。確保城鄉教育費附加足額徵收,並由教育行政部門商財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農村教育費附加實行鄉征。縣管。鄉用,確保完全用於教育。為確保城鄉教育費附加的足額徵收,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可按有關規定製定獎懲辦法。積極支持勤工儉學。校辦產業的發展,並繼續實行優惠政策。
25.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撥款辦法,充分發揮教育撥款在巨觀調控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政府的教育撥款主要用於保證普及義務教育和承擔普通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經費。地方政府要確保義務教育的資金投入並做到專款專用。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適當增加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政策和成本分但機制。認真組織實施教育儲蓄。教育保險和助學貸款制度,完善獎學金制度。積極運用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繼續鼓勵社會、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和捐(集)資助學,支持外資投資教育或合作辦學。
進一步加強教育經費管理,不斷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按照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財務制度,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做好財務收文統管工作,各項支出要嚴格執行國家財務規章制度規定的開支範圍及開支標準。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堅決制止亂收費。
六、加強領導,依法治教,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6.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和關鍵的基礎設施,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位置,切實做到: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保證教育的優先適度超前發展;在安排地方財政預算時,保證教育經費的優先增長;在規劃城鄉建設和制定年度基建計畫時,優先考慮學校建設布局;在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提高職工待遇時,優先保證教師工資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優先發展師範教育。
各級政府要將“五優先”作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主要內容和衡量標誌,進一步完善教育工作日標管理責任制。要把教育工作的實績列入各級黨政幹部政績考核和上級對下級考績以及選拔幹部的重要內容。繼續完善領導幹部聯繫學校的制度。
27.依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確保按時發放教師工資,在不能保證按時發放中國小教師工資的地方,實行縣級統籌發放的體制。加強對教師工資發放監管。縣(市)財政必須實行全額預算。足額撥款。不留缺口。繼續加快教師住房建設和住房制度改革。定期表彰和獎勵優秀教師,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28.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加快推進素質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的地方性教育立法步伐。繼續深入開展以各級領導幹部和教師為重點的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強化教育行政執法,明確各職能機構的執法許可權與責任。進一步加強教育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形成省。市。縣三級教育執法網路。依法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整治校園內部和周邊環境,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完善教育行政處罰。教育行政複議、教師和學生申訴、教育糾紛的調解和仲裁等制度,健全省教育法律服務中心。各級人民政府和各部門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領導管理教育工作,保證教育事業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29、加強教育督導工作。進一步健全各級政府的教育督導機構,完善督導制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的職能,對下級政府的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以及中等及中等以下學校進行監督。評估和檢查。改進和完善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過程管理。在繼續進行“兩基”督導檢查的同時,把保障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要任務。
30.形成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教育的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經常關心和幫助解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都要認真貫徹中央《決定》的精神,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新聞媒介要充分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關心支持教育,學校、家庭、社會要相互溝通,積極營造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百推進素質教育的氛圍,共同開創我省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