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亮集支部位於界首城東南20餘里,原址是邢火神廟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亮集支部
- 地區:界首城東南20餘里
- 原址:邢火神廟學校
- 分類:教學
亮集,位於界首城東南20餘里,原屬於太和縣管轄。集東一里有座邢火神廟,1929年,當地民眾利用廟址創辦了一所國小,叫邢火神廟學校。1930年,中共太和特支幹事會派共產黨員馮啟元、劉元哲等同志來邢火神廟學校,以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30年底,馮啟元發展了該校教師李繩祖入黨,遂成立了黨支部,由馮啟元任書記,劉元哲、李繩祖為委員。1931年太和特支幹事會決定成立太和西區委員會,領導包括亮集在內的太和西部地區的革命鬥爭,由馮啟元任區委書記,派李繩祖到十里溝黨支部工作。11月,亮集黨支部由段恆昌任書記,劉元哲為委員,支部先後發展了農民出身的劉魁芳、劉學道、劉學勤等16位同志入黨。於是,亮集黨支部以邢火神廟學校為中心,向四外村莊積極開展黨的工作,擴大黨的影響。
向學生和進步知識青年傳播革命思想。黨支部經常向學生並通過學生向學生家長灌輸革命思想,講明窮人受苦的原因,宣傳窮苦人應該組織起來,打土豪分田地,進行革命鬥爭的道理。同時,還通過撰寫革命文章,散發進步刊物、書籍等多種形式,在知識界擴大黨的政治影響。李繩祖同志曾以“掙扎”為筆名,寫了《胖胖的劣紳》、《土豪劣紳是一群窩狗子》等揭露豪紳地主卑劣行徑的文章,用以打開知識分子的心扉,激發他們的革命熱情。
深入發動民眾,建立農民協會。黨支部在劉寨、小高莊、小張莊、段莊、亮集、邢油坊、曹元、賀莊、范莊、陸集、馬寨等十多個村莊,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加強黨的教育,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1931年初,黨支部在邢火神廟和段莊橋邊,先後在夜間召開了三次討論會,討論窮人缺吃少穿的原因以及應該怎么辦等問題,統一思想認識,明確鬥爭任務和方法。
在提高黨員思想覺悟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對廣大民眾特別是積極分子進行教育,反覆說明:地主老財官僚權貴,吃的是細火白面雞魚肉蛋,穿的是綾羅綢緞,騎的肥騾大馬,使的是丫環仆女,住的是高樓瓦房。而窮人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爛衣,還經常被拉丁逼款,弄得妻離子散,苦不堪言。並號召窮苦農民:只有跟著共產黨、團結起來向封建地主勢力作鬥爭,建立自己的政權,才能過上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
在黨支部的教育下,廣大農民民眾的覺悟有了明顯的提高,激發了同地主土豪劣紳鬥爭的革命熱情。黨支部根據革命鬥爭的需要,及時地在鄉村組織了農民協會(窮人會)、赤衛隊、少年先鋒團等進步組織。在最興旺的1932年,農協會員已達到1000多人。赤衛隊員700多人。
領導民眾開展均糧鬥爭。民眾發動起來了,黨支部根據縣委部署,積極領導民眾開展均糧鬥爭,矛頭直指豪紳地主劉澤遠。劉澤遠又名劉世芳,大劉寨人,擁有土地50多頃,盤剝佃戶,橫行鄉里,民眾恨之入骨。1931年春,亮集一帶民眾缺糧少柴,生活無著。黨支部研究決策,廣泛發動民眾,以和平商借的方法,要求劉澤遠開倉濟貧;如其不肯,便強迫劉澤遠開倉分糧,200多名窮苦農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一舉打開了劉澤遠的糧倉,均糧30餘石(黃豆、蕎麥、芝麻等),使廣大農民渡過了春荒。
1931年夏,亮集一帶連降七場暴雨,莊稼淹毀。此時,小張莊張繼增因捕魚與其叔張玉璧發生爭執而被扎死。其父張玉選上告,國民黨太和縣縣長前來驗屍,黨支部決定利用縣長下鄉的機會,以和平請願的方法,要求上報水災,並告發劉澤遠為富不仁,趁災荒盤剝鄉民的罪行。
當太和縣縣長騎馬到小張莊驗屍時,黨支部發動民眾,由段恆昌帶領,在亮集北頭堵住去路。赤衛隊員劉毅鼎伸手抓住馬頭,大聲疾呼:大水成災,五穀不收,人民流離失所,要求縣長如實上報,免去銀糧。許多赤衛隊員齊聲吶喊,強烈要求把坑害百姓的惡霸地主劉澤遠的糧食分給窮苦百姓,以度災荒。太和縣長見群情激憤,無法脫走,無奈答應上報災情,免去銀糧,並罰劉澤遠款5000元,以救濟民眾。為此,劉澤遠懷恨在心,密查段恆昌等人行蹤。
1932年夏,段恆昌組織48個積極分子在邢火神廟開會,被劉澤遠偵知,密報國民黨太和縣政府派人捉拿。但由於黨支部得知這一情況,迅速通知轉移,幸免於難。
1932年,太和“四·一九”暴動失敗後,亮集黨支部負責人段恆昌、李繩祖、馮啟元、劉元哲等均被通緝,但他們仍堅持鬥爭。段恆昌在遠離村莊的田地里搭了個庵棚,掩護革命同志。中共太和縣委書記顧衡同志也隱蔽在此庵棚內,總結太和暴動失敗的經驗教訓,並報告上級。顧衡到段家時,帶了很多革命書籍,存放在段家秫秸垛里,可惜後來段家失火,這些寶貴的革命書刊都被燒毀。亮集黨支部領導民眾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白色恐怖日益加劇,顧衡及段恆昌等9同志先後轉移到外地工作,亮集黨支部的活動亦由高潮轉入低潮。(楊民清 張子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