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中倉村現有
農戶500戶,鄉村人口1911人,其中男性967人,女性944人。其中農業人口1893人,勞動力
1138人。該村以漢族、
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902人,漢族8人,其它民族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3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86人,參合率94.35%;享受低保1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
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422戶,占農戶總數的84.4%。全村國土面積6.24平方公里,海拔1964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06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烤菸、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169.6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3385.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中倉村有
耕地總面積4169.6畝(其中:田146畝,地4023.6畝),人均耕地2.18畝,主要種植
玉米、
小麥、
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338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4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4畝,主要種植核桃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804.9畝。
基礎設施
中倉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
電話,村內無路燈。全村有492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27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54.2%)。有500戶通電,有27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
電視機農戶3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4%和 7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9戶(分別占總數的43.8%和19.8%)。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
拖拉機3輛,
機車4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4畝,有效灌溉率為9.9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6戶;建有小水窖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0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有4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中倉村2006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51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8.18萬元,占總收入的39.21%;畜牧業收入144萬元,占總收入的25.8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00頭,
肉牛150頭,肉羊162頭);林業收入14.62萬元,占總收入的2.63%;第二、三產業收入 134萬元,占總收入的24.08%;
工資性收入39.68萬元,占總收入的7.13%。農民人均純收入186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8.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6人(占勞動力的18.49%),在省內務工199人,在省外務工37人。
特色產業
中倉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產品主要銷往縣內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9.23%。該村正在發展烤菸、
茶葉、
核桃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茶葉、烤菸等產業。
文化教育
中倉村建有
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13人,距離安定鄉中學16公里。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1人,其中小學生113人,中學生78人。
人文地理
雙河溫泉,因地下有熱泉噴出,原名為熱水潭。該泉地處老倉河、河底河兩河交匯處,在此處開發旅遊點時,將其命名為雙河溫泉。
雙河溫泉是在縣境內至今唯一發現並開發為旅遊景點的地方,是無量山生態旅遊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村務成績
中倉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6份,
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0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15畝。
農村財務管理
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經營情況和村集體財務狀況等。
相關問題
中倉村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一、村組公路狹窄坡大,泥濘路滑,灘方險情多,造成交通運輸困難,難以適應農村生產生活發展的需求。二、水源遠,流量小,水質差,引水投資大,維修費用高,造成許多農戶飲水困難。三、防洪基礎設施差,難以應對山洪、滑坡等自然災害,村民生命財產得不到有力保障。
中倉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鑒於本村的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結合老倉福德茶廠這條銷售渠道,加快發展優質生態茶產業。引導村民因地制宜地發展蠶桑業、烤菸業和核桃產業。加快畜牧業的發展,大力扶持養殖規模戶。積極向農民提供信息支持,鼓勵第二、三產業的不斷向前發展。有組織地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有計畫、有步驟的引進外資。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0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15.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69.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55戶,共鄉村人口1952人,其中男性989人,女性963人。其中農業人口1924人,勞動力1249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8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422戶。該村到2010年底,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0個,黨員總數51人,黨員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9人。 團員34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一、村組公路狹窄坡大,泥濘路滑,灘方險情多,造成交運困難,難以適應農村生產生活發展的需求。二、水源遠,流量小,淨化設施差,水質低,引水投資大,維修程度高,造成許多農戶飲水困難,防火、抗旱能力弱。三、防洪基礎差,難以應對山洪、滑坡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村民生命財產得不到有效保障。。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鑒於本村適宜種茶的地理條件和土地優勢,藉助老倉福德茶廠這條銷售渠道,計畫大力發展優質生態茶產業。動員、鼓勵村民因人因地制宜,發展蠶桑業;區域發展烤菸業;注重培植長效後繼產業--核桃等乾果業;逐步使村民從以糧為綱的思維向經濟產業過渡,提高
土地產出率。增加村民收入。科學種植
糧食作物,不斷提升種糧水平,提高產糧量,並以糧為載體,激活畜牧業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信息支持,鼓勵第二、三產業的向前發展,搞活農村產品經濟交易市場,並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引進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