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紫菀木

中亞紫菀木

中亞紫菀木(學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是菊科紫菀木屬的植物。分布於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1,300米至3,9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草原及荒漠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亞紫菀木
  • 學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 Novopokr.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紫菀木屬 Asterothamnus
  • :中亞紫菀木
  • 分布區域:中國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及蒙古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中亞紫菀木為不高的半灌木,下部多分枝,根頸埋入土中,分枝由根頸發出。其軸根深入土中,達1m左右,由分枝發出多數不定根,形成相當擴展的根系,增大在乾早環境中取水分和養分的範圍,根幅通常大於地上部冠幅數倍。地上部老枝強烈木質化,呈灰黃色,較粗壯,新枝細長,灰綠色,中亞紫菀木各生育期均較長,營養期4–7月,花期6–8月,果期8–9月。中亞紫菀木為超旱生的荒漠植物,出現於荒漠和荒漠草原帶,喜生於疏鬆的砂礫質沖積和洪積土壤上。常沿乾河床和流水線形成群落,也生於石質丘陵和山前洪積坡地上。
它是亞洲中部的特有種,在乾早地區分布相當廣泛,從塔里木盆地到阿拉菩均有出現,但很少成為建群種,主要以群落的伴生種存在於膜果麻黃(Ephedraprzewalskii)、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合頭藜(Sy–mpegmregelii)等荒漠群落中。群落覆蓋度較低,一般只有10–20%。例如,分布於烏蘭布和沙漠中亞紫菀木,是球果白刺群落和膜果麻群落中的伴生種,在這些群落中出現的除中亞紫菀木外.還有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長葉紅沙(R.trigyna).綿刺(Potaniniamongo–lici)、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等。鮮草總產量(6–8月份)為300一435kg/公頃,群落中有中亞紫菀木4一11株/100m2,鮮重只占總產量的0.8–2.8%。中亞紫菀木為建群種構成的群落見於塔里木盆地以西的崑崙山麓,伴生種僅膜果麻黃1種,群落總蓋度僅6–8%;分布於甘肅省中部土石質丘陵的,伴生有合頭藜黃花補血草(Limoniumaureum)、尖葉鹽爪爪(Kalidiumcuspi–datum)等,蓋度可達2O%左右。
植株
多分枝半灌木,高20-40厘米。
根狀莖粗壯,徑超過1厘米,莖多數,簇生,下部多分枝,上部有花序枝,直立或斜升,基部木質,堅硬,具細條紋,有被絨毛的腋芽,外皮淡紅褐色,被灰白色短絨毛,或後多少脫毛,當年生枝被灰白色蜷曲的短絨,後多少脫毛,變綠色。
葉較密集,斜上或直立,長圓狀線形或近線形,長 (8) 12-15毫米,寬1.5-2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邊緣反卷,具1明顯的中脈,上面被灰綠色,下面被灰白色蜷曲密絨毛。
頭狀花序較大,長8-10毫米,寬約10毫米,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花序梗較粗壯,長或較短,少有具短花序梗而排成密集的傘房花序;總苞寬倒卵形,長6-7毫米,寬9毫米,總苞片3-4層,覆瓦狀,外層較短,卵圓形或披針形,內層長圓形,頂端全部漸尖或稍鈍,通常紫紅色,背面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毛,具1條紫紅色或褐色的中脈,具白色寬膜質邊緣。外圍有7-10個舌狀花,舌片開展,淡紫色,長約10毫米;中央的兩性花11-12個,花冠管狀,黃色,長約5毫米,檐部鐘狀,有5個披針形的裂片;花葯基部鈍,頂端具披針形的附片;花柱分枝頂端有短三角狀卵形的附器。
瘦果長圓形,長3.5毫米,稍扁,基部縮小,具小環,被白色長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與花冠等長。
花果期
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草原或荒漠地區。

分布範圍

產於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蒙古南部也有。

主要價值

中亞紫菀木是駱駝的良好飼料,四季採食,特別是在冬齊,喜食其新枝,到夏季僅樂食。羊樂食其嫩枝。馬和牛不食。中亞紫菀木的化學成分如表85–1所示。可以看出,中亞紫菀木粗蛋白質含量較低或中等,無氮浸出物豐富,而粗纖維含量不算太高。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豐富,且比例合適。胡蘿蔔素的含量很高。從所含必需胺基酸成分看(表85一2),含量高於優良禾草––羊草,同玉米、小麥或大麥中所含的必需胺基酸總量不相上下,說明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值還是較高的。總起來言,它應屬於中等飼用植物。

變種

中亞紫菀木(原變種)
var. centrali-asiaticus
高大變種
var. procerior Novopokr., l. c. 340. 1950.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莖、葉被不脫落的灰白色密絨毛;頭狀花序具較多數個花,舌狀花8-10個,兩性花15-19(26)個。
產於甘肅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東南部。生於荒漠或草地,海拔2200-3400米。
短葉變種
var. potaninii (Novopokr.) Ling et Y. L. Chen, comb. nov. ——Asterothamnus potaninii Novopokr.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 URSS 13: 342. 1950. ——Aster potaninii Novopokr. l. c. pro syn.
葉密集而短狹,長8,少有達16毫米,寬2毫米;莖下部多分枝,稀上部有數個花序枝;頭狀花序單生或2-5個排列成疏傘房花序,具較長的花序梗;總苞片狹,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舌狀花7-10個;兩性花約17個,與前兩變種不難區別。
產於甘肅東部(靖遠、固原、榆中、會寧)、寧夏(銀川、同心),海拔13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