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高15-30厘米。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鈍四棱形,黃綠色,無色條,有粉或下部近無粉。葉有短柄,枝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卵狀三角形至菱狀卵形,長2-3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疏鋸齒,近基部的1對鋸齒較大而呈裂片狀,或僅有1對淺裂片而其餘部分全緣,先端微鈍,基部圓形至寬楔形,上面灰綠色,無粉或稍有粉,下面灰白色,有密粉;
葉柄 長2-6毫米。
中亞濱藜 花集成腋生團傘
花序 ;雄花花被5深裂,裂片寬卵形,雄蕊5,
花絲 扁平,基部連合,花葯寬卵形至短矩圓形,長約0.4毫米;雌花的苞片近半圓形至平面鐘形,邊緣近基部以下合生,果時長6-8毫米,寬7-10毫米,近基部的中心部臌脹並木質化,表面具多數疣狀或肉棘狀附屬物,緣部草質或硬化,邊緣具不等大的三角形牙齒;苞柄長1-3毫米。胞果扁平,寬卵形或圓形,果皮膜質,白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紅褐色或黃褐色,直徑2-3毫米。
花期 7-8月,果期8-9月。
主要變種 大苞濱藜 (
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 var.
megalotheca (M. Pop.) G. L. Chu)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雌花的苞片果時較大,而且大多有長1-3厘米的苞柄,緣部較寬闊,多呈三裂狀,中裂片較兩個側裂片大。產新疆南部至甘肅西部。生於荒地、田邊等處。蘇聯哈薩克斯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中國新疆南部的阿克蘇和庫車之間。
中亞濱藜 產地生境 生於戈壁、荒地、海濱及鹽土荒漠,有時也侵入田間。
中亞濱藜對光照要求不嚴格,蔭蔽條件下,仍能正常發育。中亞濱藜耐脊薄,抗鹽鹼,中亞濱藜在鹽鹼地中能健壯生長,脫鹽較好的農田反而限制了它的發生。
繁殖方法 種子預處理: 中亞濱藜植物果實為翅果,種翅和種皮堅硬,難以吸水、透氣,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力。在播種前必須採取人工或機械措施去除種翅,破壞種皮,增強吸水、透氣能力,以利於種子吸脹和發芽。
催芽處理: 種子含有皂角苷,抑制種子萌發,可水選除去空粒、不飽滿種子,再用
高錳酸鉀 1000-5000倍液浸泡2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置沙床催芽,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60左右;或用40℃的溫水浸泡1-24小時,去除種子中的
皂角苷 ,以提高種子的發芽力。
播種: 一般在溫度較低時種子發芽良好。在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民勤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時氣溫開始回升,適合中亞濱藜植物種子萌發。栽培土壤為砂壤土,具有濕度較大、熱容量小、透氣性強、升溫迅速的特徵。播前應先澆透水,等土壤水分適合播種時施足底肥,深翻土壤,使土壤與底肥混合均勻。採用開溝條播方式,覆沙厚度為1厘米,用薄膜覆蓋,並使薄膜與苗床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以免出苗後發生燙傷。
栽培技術 幼苗正常出土時間為播種後6-20天,如溫度適宜可在12-30天出齊。出苗後期每天觀察出苗及生長狀況,如幼苗生長迅速,要及時揭去薄膜,防止燙傷;如溫度較高,幼苗容易發生猝倒病、立枯病,可適當遮蔭或噴水。齊苗後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及時除草、鬆土、防蟲。根據苗木生長狀況,可適當增施化肥。
主要價值 帶苞的果實稱“軟蒺藜”,為明目、強壯、緩和藥。鮮草、乾草均可作豬飼料。
中亞濱藜 物種危害 中亞濱藜是中國新疆巴州塔里木墾區常見的農田雜草。在鹽鹼較重的農田中,其發生量分別占麥田雜草總數的9%和23%。中亞濱藜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又嚴重妨礙機械收割,而且收穫時,中亞濱藜胞果一同混入穀物之中,不僅影響小麥質量,還易引起霉爛現象發生。
防治方法 改良土壤: 提高脫鹽效果,是控制兩種濱黎發展的根本措施。尤其是進行水旱輪作,不僅可以起到脫鹽改土的作用,還可直接控制其發生量,因此應大力推廣。
中亞濱藜 淘汰種子: 中亞濱藜的胞果顯著大於小麥種子,選用適合的篩子,便可將其汰除。
人工鋤草: 在發生密度不大的麥田進行鋤草,一定要在5月中旬前結束,以防止蔓延。
化學除草: 中亞濱藜對
苯氧乙酸 類除草劑很敏感,生產實踐證明,中國巴州塔里木墾區進行莖葉噴霧,每畝用70%二甲四氯鈉鹽120克,兌水1升或2-滴丁醋70-80毫升,兌水5升,化除效果均十分顯著。應當指出,二甲四氯鈉鹽對溫度要求較高,18℃以下,化除效果明顯下降,因此除注意化除日期外,還應在中午或下午作業為好。2-4滴丁醋飄移性很大,臨近有敏感作物:棉花、豆類、果樹、林木等時,要特別注意風向和間隔距離,以防止藥害發生。氟樂靈對兩種濱葬也有較高的活性,但一般不能在麥田直接採用,可通過棉→稻→麥輪作,先在棉田套用(每畝80毫升)既可減少對棉花的為害,又壓低了土壤負荷量,這樣輪作和化除相互配合,可使輪作滅草和化學除草效果同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