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民治主義和選舉制度》是張慰慈所著作品,出自於《張慰慈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世紀的民治主義和選舉制度
- 作者:張慰慈
- 作品出處:張慰慈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歐洲古代的國家大半均是城市國家,就是羅馬帝國也是發源於羅馬城。所以歐洲的文化,歐洲的民治制度,均是發源於城市。希臘羅馬文化極盛的時代,就是城市的極盛時代。自從日耳曼民族侵入羅馬之後,城市日見衰敗,其原因是日耳曼民族向來靠農業為生,素來不慣城市的生活,到了羅馬以後,就覺得城市生活非常討厭,所以還是去做他們農村的生活。在這一個黑暗的時期,時局是非常擾亂,商務也因之不振,城市向來是依靠商務為生的,今商務不振,城市就沒有機會得到他所需用的原料,也沒有機會去消售他的出產品。所以古代城市日見衰敗,而日耳曼人民又沒有設立一個城市。雖則在東方的城市沒有受多大的影響,雖則在義大利,西班牙,高而的南方,有幾個城市還能保守他們羅馬時代的習慣,但是在這個時候,城市生活的範圍早已縮小,城市的一切情形也早已更變了。
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有一個根本上相同的特點。在第九世紀,第十世紀的無政府時代,教主算是地方上最有勢力的人,他們往往把持城市方面的管理權。那時候城市的事務完全為教會所管理,關於城市的行政權完全在教主手裡。歐洲有一句古諺:“在耶教的十字架之下,可以過安穩的日子。”這就可以見得當時教會所管轄的城市確能孚眾望。日耳曼帝王把教區以內的一切司法和行政職權均交給教主,並且他還有權任命一切城市的官吏。市民對於這一般有勢力的教主或大地主當然是不能反抗的。那教主以後還徵收市民的人口稅,和別項罰款,對於市民並有無限制的生殺之權。教主的收入全以市民數目的多寡為定,市民愈多,他們的收入愈豐,所以他們想了種種方法鼓吹人民移入城市居住。當這擾亂的時代,城市自然比鄉村安寧得多,因城市居民非但有法律上的特別保障,並且城市的四周還有炮台,不是容易打得進去的。因有這兩種原因,所以當時的城市已漸漸有發達的趨勢。不過市民對於教主和大地主的專橫自然是不滿意的,到了不能容忍的時候,他們也常常起來反抗,但是在十一世紀以前,市民的反抗總是失敗的。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張慰慈(1890—1976),活躍在民國時期的北京學界,是民國時期政治學研究的開拓者,自由主義政治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參與《新青年》《努力周報》《晨報副刊》等民國自由主義重要刊物的編輯和稿件撰寫,與胡適等學人保持著非常好的思想戰友關係。編者簡介李源,2 0 1 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民國政治思想史。2013年起,擔任視頻節目《羅輯思維》的創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