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百病(又名“走百病”“脫晦氣”),指的是正月十六日,一連幾天的觀燈活動結束後,人們離家走親戚,或者在野外走走。河北一些地方也將這種習俗稱為“游百病”,當地的人們往往在正月十六一大早出去溜達,走的時候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為百病隨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無病無災並健康吉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丟百病
- 別名:走百病、脫晦氣
- 性質:民間習俗
- 日期:正月十六日
歷史傳統,民間風俗,
歷史傳統
“走百病”是舊時人們的一種避災祈福的活動,又稱“走橋”“走平安路”“游百病”,廣泛流行於我國漢族生活的地區。
據明代劉侗、於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明萬曆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度厄之意。或雲經歲令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是夜弛禁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俱不閉,任民往來。廠衛校尉巡守達旦。”由這段記載可知,在明代北京地區,走百病最初是一種僅限於婦女的活動,時間是正月十五,或正月十六。
到了清代,這種年俗活動仍然很流行。清代學者徐釚在《詞苑叢談》一書中引用了順治年間魏學渠《青城集》中的一首《木蘭花令》:“元宵昨夜嬉遊路,今夕還從橋下去。名香新暖繡羅襦,翠帶低垂金線縷。回頭姊妹多私語,魚鑰沉沉縴手拄。釵橫鬢嚲影參差,一片段預告光無處所。”從首句“元宵昨夜”可知,這首詞描寫的是正月十六京城婦女們走百病時的盛況。
民間風俗
河北一些地方也將這種習俗稱為“游百病”,當地的人們往往在正月十六一大早出去溜達,走的時候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為百病隨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無病無災並健康吉祥。
在山東地區,婦女們正月十六穿著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祛病,摸釘求子,直至夜半始歸。
這與之相似的活動在江南地區則是婦女正月十五之日出門 “走三橋”的習俗。走橋“渡河”,與吳音的“渡禍” 同音,即為渡過災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