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間村(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丙間村,位於石排鎮東南部,鄰接大圍三村及楊屋村,距鎮政府約4千米。坐落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海仔河自村北流經而過。始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因先祖阿丙在此地建一間禾間(即倉庫)並鋪設曬穀場,並在此建房屋居住,後逐漸成村,故名丙間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丙間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 地理位置:石排鎮東南
明朝,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朝,屬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福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福隆鄉、石排大鄉、石排人民公社;1983年,屬石排區福隆鄉;1987年,屬東莞市石排鎮福隆管理區;1999年,屬石排鎮福隆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鄧姓、馮姓、陳姓,第一大姓鄧氏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遷至當地,第二大姓馮氏和第三大姓陳氏具體遷移情況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435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210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8歲(男)。外來暫住人口63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石排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番薯、玉米、大豆等,兼做竹編、竹器和木器等手工製品,產量與經濟效益較低。20世紀90年代,工商業在總體生產結構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傳統農業產值逐年下降。村內以電子產品及塑膠製品行業為主,2015年底,村集體總收入174萬元,集體資產總額218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內分別有1棵180年樹齡和130年樹齡的木棉、1棵150年樹齡的細葉榕,均為三級古樹。
傳統節日食品有年糕、油角仔、糖環、硬餅等。
石排大道、石洲大道穿村而過。1985年通電,1989年村民普遍安裝電話,1990年通自來水,2000年網際網路覆蓋全村,200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有福隆國小,2015年在校學生數786人,教職工57人;有安娜幼稚園、樂星幼稚園,在園幼兒分別為816人、838人,教職工分別43人、48人。有文化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檯球場、健身路徑等體育設施,另有福隆古塔公園、丙間村文化活動中心、福隆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福隆民間曲藝社和老人活動中心等。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碑刻有道光八年(1828年)鄧淳撰“重修福隆堤記”,存於福隆村內。
明萬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1616年、1617年)夏季,福隆堤決口,淹沒田舍無數(含丙間村),損失慘重。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福隆堤決口,田舍遭淹(含丙間村),災民流離失所。
清宣統二年(1910年),明倫堂撥款,在村內福隆祠堂創辦私立振興國民學校。
1939年10月16日,日軍四五艘戰船由東江上游順流而下,在飯蓋嶺附近被國民政府軍一個連發現並堵截。福隆鄉“民眾抗日自衛隊”40餘名隊員由隊長鄧鵬率領,趕赴前線支援。後因敵眾我寡,彈藥補給困難,伏擊連和“民眾抗日自衛隊”撤離。
2004年8月7日,村內福隆村文閣修復工程通過東莞市文化局驗收。
該村代表性人物:
鄧浩廣(1920—1939),1939年夏在福隆鄉一帶抗擊日軍戰鬥中犧牲。
此外,還有鄧良珖(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舉人。
鄧來宜(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