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丙吉問牛
- 時期:西漢宣帝時期
- 人物:丞相丙吉
- 出處:《幼學瓊林》
簡介,典源,故事,原文,翻譯,擴展,相關,
簡介
解釋: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讚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示例:作為官員要像~那樣關心百姓疾苦。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官員。
典源
出自:《漢書·丙吉傳》
故事
原文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
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翻譯
(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鬥毆,路邊躺著死傷的人。然而,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掾史感到很奇怪,暗自納悶兒。
丙吉像
![丙吉像 丙吉像](/img/f/8c5/nBnauADO5UTZ0EzMhBzN5QzMxQjZjBTO3E2YlVWM2EmY4IDOhZ2MzUzMw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過一會兒,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讓車夫停車詢問緣由。
下屬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
丙吉回答說:“行人鬥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我只要適時考察其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這樣就可以了。丞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而問牛的事則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頭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么現在的氣節就不太正常了,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過問了牛的事兒。”
(漢朝還屬於農業社會,農事如果不好,勢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問牛而不問人,說明他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擴展
恰巧相似,開國總理周恩來也有一個問鹽的逸事。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天,周恩來突然要負責保管他們家現金和存款的工作人員楊金銘仔細匯報他家近兩個月的收支情況。在此之前,一般只是每到月底,才由工作人員向鄧穎超報一次帳即可。
楊金銘拿著記賬的筆記本念道:“3月1日,買大蔥5分錢,廚房用;3月2日,買鹽1斤,1毛5分錢,廚房用。”
“停”,周恩來一聲叫停後,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楊金銘說,“你們買鹽多花了我一分錢。”
楊金銘一陣緊張,連忙放下筆記本,很快找出了買鹽的那張原始收據,上邊清楚地寫著:“大鹽一斤,壹角伍分。”
周恩來查看了買鹽的那張發票後,示意他們退下,然後向北京市有關部門打了電話,詢問民用食鹽為何要漲價。
原來,北京市衛生局為了預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給食用鹽加碘,才促使食用鹽價格提高。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後才放心。
第二天,周恩來在外出時對楊金銘和衛士高振普說:“我不是在意多開支的那分把錢,而是因為食鹽是千家萬戶都要使用的消費品,不能隨意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