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4

20世紀60年代,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提出,在客觀物質的或物理的世界(世界1)和人的精神活動世界(世界2)之外,存在著另一個客觀的世界:一個人類精神活動的產品即客觀知識、思想成果和科學理論所組成的世界,他稱之為世界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4
  • 概述:在波普爾指的三個世界之外的世界
  • 提出人:董子峰
  • 相關圖書:《信息化戰爭形態論》
  • 特性:中介性,主體性,智慧型性,虛擬性
  • 原因: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理論背景,理論構想,提出,特性,

理論背景

理論構想

在波普爾指出的三個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既不同於世界1、世界2和世界3,而又與它們有著密切關係的獨立的世界,董子峰在《信息化戰爭形態論》一書中稱之為世界4。

提出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一切信息都已成為可表達的對象,人們不僅可以表達知識,而且可以表達人類運用知識的知識,如經驗、技能、戰略戰術等。過去,“知識的知識”只能作為人的體驗等主觀形態(世界2)存在,是不可言傳的“神秘存在”。然而,它們現在已經成為表達和物化的重要對象,並以各式各樣的軟體、智慧型系統、機器人等客觀形態存在,變成了可觀察、可操縱、可再現的過程,變成了機器的行為。顯然,“知識的知識”及其物化形態不同於波普爾所說世界3,也不同於世界1和世界2,這表明自然界還存在另外一個世界。其次,軟體作為人類思維活動的一類特殊產品,是行為化了的思維,它史無前例地擁有了一種時序編碼特徵,使得現代數字電子計算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態特性,擁有了智慧型信息處理能力。它可以在數位化了的知識世界(世界3)與高速進行時序運算的計算機硬體(如CPU)之間產生互動,從而打破了波普爾關於三個世界相互作用關係的結論:世界3與世界1可以直接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部分替代人與世界1以及人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

特性

世界4處於一種特殊的地位,具有自己的特性。
一是中介性。世界4存在於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之間,它既可以成為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統,也可以成為世界2和世界1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統,還可以成為世界1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統。
二是主體性。在世界4,作為“知識的知識”的表達及其物化,無論是軟體、智慧型系統還是各式各樣的機器人,都是人的思維方式和過程的外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作用,世界4一旦運行起來,就會按照自己的內在邏輯關係自主行動,表現出高度的目的性和主體性。
三是智慧型性。世界4具有自適應性、自學習的能力,通過與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既能夠控制機器運行產生出新的物質產品,例如工業領域中的自動化生產線,數控工具機;也能產生新的知識,例如人們運用計算機發現了洛倫茲吸引子,進行四色圖定理證明,發現了新的質數。
四是虛擬性。世界4的直接結果,導致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從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轉移,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虛擬實踐形式。虛擬實踐指向了不可能的可能性,使人類把握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的能力出現質的飛躍,創新能力大大提高。但虛擬實踐活動仍然是現實社會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現實實踐在虛擬空間中的延伸和特殊表現形式。從社會存在的角度來審視,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的互動作用表明,虛擬實踐是廣義社會存在範疇的有機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